real sex porn dirtyindianporn.mobi school girl sexy picture 5 min sex video pornindianvideos.pro full xvideos exbii sex allnewindianporn.pro baloch girls sex bangalore freesexyindians.pro indiansixy video border bhojpuri film letmejerk.fun idian porn
kamapisachi sex com indianpornbase.pro negro sex video download telugu x kathalu turkishxxx.online tamilnadu school uniform indian big women sex turkishsex.online moviewood.me desi fudi com turkishpornvideos.pro swamiji fucking xxx sex bp animalwomanxxx olx kanpur turkishxxx.mobi night suit for women
bangali sex vedio turkishporn.pro indian vidio sex sri reddy porn videos turkishpornography.pro lucky villager xxxvwww turkishporno.mobi desimmsclips porn sleeping aunt turkishsex.pro red wap sex kamlesh saini mms turkishhdporn.pro ghrelu sex
香港製造| 工業設計 ╳ 香港品牌 覓創新價值 IDSHK張耀輝:重塑港製新定義

編輯精選

香港製造|工業設計 ╳ 香港品牌 覓創新價值 IDSHK張耀輝:重塑港製新定義

香港曾經是製造業重鎮,貨品印上「香港製造」字樣,就是世界公認的品質保證。本港製造工業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達至高峰,當時的製造業就業人數接近一百萬人,更是當時經濟發展的重心;後至八十年代末基於成本上漲,本地企業紛紛將生產線外遷北移,本港工業產品改以香港與內地如珠三角「前店後廠」模式合作日漸成形,隨著近年再工業化崛起,加上香港製造風潮出現,不少有心的設計界人士,銳意把「港製」重新定義。隨著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全力推動新型工業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等的發展,香港工業設計師協會(IDSHK)主席張耀輝(Ball)表示,本港一向不乏出色工業設計人才,透過嶄新的工業設計元素,能夠為本港品牌注入新氣象,同時協助本地設計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同,進一步推動香港工業及產品設計領域的發展。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場地:茲曼尼 GIORMANI 旺角旗艦店 香港工業設計師協會(IDSHK)於2002年成立, 由一群工業設計師組成,會員逾500多名,多年來致力推動香港工業設計專業水平及地位。現屆主席張耀輝從事產品設計十多年,曾任香港上市公司其下文創品牌設計經理並獲得多本地設計獎項。他指,儘管本地工業早年逐步北移,香港設計業與市民雖同樣受過去三年新冠疫情影響,但會員未有停下來,與本地品牌攜手合作,為其注入創新設計,為產品創造新的價值。 工業設計師 成品牌增值「幕後英雄」 張耀輝表示,香港工業設計師一直在默默耕耘,其工作性質未必廣受港人認識。他提及,一件受歡迎的產品及設計,其實是不少設計師在背後費盡心機,經歷無盡考驗創造而成,是產品真正的「幕後英雄」。隨著近年各國推動新型工業化,利用香港工業設計發展高增值工業是不二之法。他認同這一個觀點。綜觀歐美市場,十分重視設計師「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並建立品牌故事及增值。他說:「以近年大熱的創科企業如蘋果、或小米等科技產品,利用設計改善產品各項細節,如何解決使用者的問題,正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張耀輝提到,隨著全球經濟正急速變化,設計師的分工一方面走向細化和專精化;同時,設計師面對大環境的變化,既要思考全球供應鏈不穩定下的生產模式,又要考慮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對工業設計師來說,未來導向的思維方式(future thinking)極為重要。未來導向思維是通過建立對未來世界的認識,了解社會、經濟、地緣政治、技術、環境等領域趨勢。設計師需要從各種來源收集大量訊息,對未來的發展作出判斷,從而構思戰略建議。設計思維和未來導向思維兩者互補。當設計師預測出一個可能的未來,便運用設計思維去解決問題。正如他指出:「一百位工業設計師,對未來就有一百種想像,帶來一百個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張耀輝說,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銀髮經濟崛起,社會對提升長者生活素質和自理能力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殷切。工業設計師可以從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角度出發,有意識地考慮到不同能力人士的多樣性,針對老人需要設計產品,如配合用戶年齡增長而可作調整的家具等。 再者,隨著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需攜手合作實踐聯合國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以推動可持續發展。他說,現時工業設計師,應要跳出個別產品層次,以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角度思考,從設計的源頭減少浪費,智慧規劃產品鼓勵重複使用、升級再用或回收產品。他強調,在2025年半數的消費者是「千禧世代」,他們不但重視產品的功能,更重視品牌的體驗、生活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他說,工業設計師應當了解未來消費者追求的價值,並以產品說故事,協助品牌彰顯價值取向,打動新一代的消費者。 他指,工業設計師在新世代,要適應上述如全球化及可持續發展等最新趨勢,實實在在地為產品解決問題,才能為產品及品牌彰顯價值。有人說香港本地工業北移已是不爭之事實,但本地仍有不少具實力的工業家及品牌堅持留守。張耀輝表示,現時仍有本地工業家把工業設計這重要的一環,如有「熨斗大王」之稱東保集團創辦人陳鑑光,以本港為研發基地,重視及堅持高品質設計,成功躋身世界五大熨斗代工生產商,可見香港工業是有光明的前景。 ReMIX  為品牌與設計師配對 聯乘合作共拓機遇 為協助本港經典品牌提升價值,自2021年起,IDSHK在特區政府「創意香港」的贊助下,先後舉辦2屆ReMIX品牌與設計師配對計劃,為本地優質品牌配對合適的設計團隊,將創意動力注入香港品牌,引領本地產品朝向高質量發展。 張耀輝表示,計劃旨在促進本地設計師與本地優質品牌之間的業務聯繫,通過協同效應,為設計師開拓更多發展機遇與空間,同時為品牌帶來全新面貌,提升香港作為創新及創意中心的形象。設計師在過去兩屆「ReMIX」已成功為11個本地優質品牌創作了超過40件引人注目的聯乘產品。他指這些產品不僅廣受市場歡迎,更提升了香港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及香港設計師的專業地位。 而「ReMIX」現已踏入第三屆,大會指今屆「ReMIX」與九個港人耳熟能詳的本地品牌達成合作,包括梁蘇記、冠華食品、雅芳婷、羅氏針織、巴力士照明、Super X、LOG-ON、Momax和INFINITE等。目前,第三屆「ReMIX」正在殷選本地優秀工業/產品及不同範疇的設計團隊/公司參與與該九個本地品牌合作打造聯乘產品。協會將邀請近100支設計團隊或公司進行面洽。獲選的設計團隊或公司不僅可以與本地優質品牌合作,推出聯乘產品,還將享有設計費、特許權使用費和產品署名權。主辦方將透過本地和海外展覽,以及不同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的市場曝光度,此外,獲選的設計團隊/公司更將受邀參加海外交流團,走向國際舞台,並有機會受邀接受傳媒訪問,共同推廣本地設計師與品牌,締造設計師與廠商雙贏局面。 張耀輝表示:「當香港工業在上世紀蓬勃發展時,一群默默耕耘的工業設計師將眾多家喻戶曉的香港品牌帶到國際舞台。而隨著近年『再工業化』熱潮崛起,這些在香港深耕數十年的品牌需要尋求創新元素,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這一脈絡下,協會寄望『ReMIX』能夠為香港品牌注入新氣象,同時協助本地設計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同,進一步推動香港工業及產品設計領域的發展。」他指ReMIX成為香港傳統工業的原動力,繼續薪火相傳,讓本土創意文化走向國際。 香港製造  無謂拘泥於純港製 談及對香港製造看法,作為香港本土工業設計師,因為製造業產業北移,或遠遷海外,基於生產成本與競爭力的原則,越來越難看見100%港製產品的生存空間,若要維持,則無法避免產品走向獨特的設計,富有港式文化或朝向高質高增值的方向。他認為,香港工業產品(港牌)若走出口及量產型市場,仍可以本港為設計及研發中心,再配合內地及東南亞製造基地,以降低生產成本,透過設計提升品牌價值,並三線開拓本地、大灣區與海外市場,為香港製造延續成功,邁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 延伸閱讀:香港製造|紹榮鋼鐵 創新技術 綠色轉型拓灣區市場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施政報告 力推本港數碼轉型 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成主流

編輯精選

施政報告 力推本港數碼轉型 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成主流

隨著雲端、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成熟,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不僅是已從一個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成為企業營運的大趨勢。近年本港企業積極推動創科發展,不少企業進行數碼轉型,以迎合新世代發展。而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在創科方面,提到多項關於支持中小企及數碼轉型等重點措施,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相關議題;而香港生產力局上月公布「香港企業數碼化指數調查」,顯示香港整體企業的數碼化程度屬「基本」水平,反映港企意識到數碼化的重要性,並於個別營運流程開始使用數碼科技,惟企業數碼化仍處於起步階段。另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普及,三成受訪企業現時於不同營運範疇使用人工智能,該數字於未來一年更會上升大約20個百分點至接近五成,反映應用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將成為主流。 撰文:劉智恒 據Google與市場研究機構Ipsos於早前發表的《Smarter Digital City 3.0》報告指,香港有近九成的企業預期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數碼轉型的投資。同時,有約六成半的企業正在積極地尋找最新的科技解決方案,可見企業對數碼轉型的需求殷切;談及數碼轉型市場潛力價值,以內地為例,中國的數碼經濟規模已從2016年的22.6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1年的45.5 萬億元人民幣,增加1倍以上,並佔2021年GDP的39.8%。不論是小型創業公司還是大型企業,數位轉型都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資料和技術成為了這個數碼時代的核心。 在剛公布《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招數,政府帶頭推動數碼轉型,計劃在今年底前推「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在企業層面大力推動。其中落實的措施包括:當局協助中小企拓展電子商貿(電商)業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會成立跨部門「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推行政策協助香港中小企拓展內地電商業務,包括在電商平台舉辦「香港購物節」,提升香港品牌的知名度和拓展內銷市場;在「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推出「電商易」,讓企業可於基金700萬元的累計資助上限中,運用100萬元推行電商項目,以及加快推進「跨境一鎖計劃」和「貿易單一窗口」等,提升清關和電商發貨效率; 另一方面,報告提及加強出口信用保險,特區政府將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的法定最高負責額從550億元提升至800億元,增加其承保能力。信保局亦會為保戶加強就東盟十國買家的免費信用調查服務,增加出口商承接海外訂單的信心;照顧中小企融資方面,「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還息不還本」安排申請期已於今年9月完結,部分中小企主動選擇恢復正常還款,其他貸款的「還息不還本」安排將陸續在明年底前完結。考慮不同企業的現金流情況,政府將提供更多彈性還款選項,企業可選擇在指明期內,每月只償還原定應償還本金的一成、兩成或五成,給予企業更多時間逐步過渡至正常還款;利用數據為中小企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商業數據通」,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與銀行提供涵蓋不同商業數據的互換平台作信貸審批。「商業數據通」於今年底連接政府構建的「授權數據交換閘」,協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多有用的數據資料,加快信貸審批;及支援中小企數碼轉型,數碼港今年底前推出「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資助零售及餐飲業中小企應用電子支付及其他數碼配套方案等。 零售業行業數碼化指數最低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上月公布「香港企業數碼化指數調查」報告,今以電話方式訪問508間本港企業,結果顯示整體指數為「基本」(35.9分)。近五成受訪企業於未來一年,會在市場營銷、顧客服務、業務開發/拓展等營運流程採用AI工具,惟需要加強員工培訓,負責任地使用AI(Responsible AI)。 調查在8月至9月期間進行,訪問了6個主要行業共508家企業,針對「流程數碼化及自動化」、「數碼營銷及客戶管理」、「投資」、「數據運用」及「文化與人才」5方面作指數計算,以剖析各行業在不同營運範疇的數碼化進程。 [...]

深圳 定位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打造創新高端產業製造基地

編輯精選

深圳 定位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打造創新高端產業製造基地

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整體布局上是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據規劃綱要,國家定位深圳為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中國南方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為內地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撰文:劉智恒   深圳位於珠江口東岸,全市面積1,997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約1,768萬人。深圳於1980年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在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深圳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第二名。深圳是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2021年是世界第四大貨櫃港口。深圳市的人均生產總值是廣東省內最高的。 深圳成全球高技術產業集聚中心 近20年來,深圳的經濟處於中高速增長狀態,進入21世紀,深圳開啟了產業升級轉型之路,已成為全球高技術產業集聚中心,全球著名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和高端產業製造基地。廣東省及省內21個城市最新公布2023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當中,大部分GDP增速於約5%水平,深圳以6.3%領先,深圳今年上半年GDP年增6.3%至16,297.6億元人民幣(同下),較去年同期增加1,280.69億元,是廣東省唯一半年GDP增量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更佔了上半年廣東省GDP增量近38%,是支撐廣東省上半年經濟的關鍵,可見其經濟實力舉足輕重。 深圳現時有主要多個開發區,國家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保稅區、鹽田港保稅物流園區、深圳出口加工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中央於2021年9月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並強調推動前海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在前海建立與香港聯通、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體制。 產業類型多元化   創科表現突出 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文化產業是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深圳重點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 在產業發展方面,深圳的第三產業比重由2008年開始超過50%,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62.9%。深圳四大支柱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其中,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為12,146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6.7%。 「自主創新」是深圳發展的主要方向,2020年深圳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5.5%,高於全國平均的2.4%。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國內專利授權量居全國各大中城市首位,4G技術、基因測序、超材料、3D顯示等領域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沿。 深圳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5年的5,524家,上升至2021年的2.1萬家,主要在電子信息領域、先進製造與自動化領域,其他企業則集中在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航空航太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等。 近年,深圳創客隊伍不斷壯大,數以千計的創客活躍於深圳,例如柴火創客空間、創客工場、矽遞科技等。同時,不少著名高新技術企業的總部及研發中心也落戶於深圳,包括中興、華為、騰訊、蘋果等。 《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於2020年發布,深圳為此推出50條政策措施,並提出深圳將向「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及「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的方向發展。按照深圳市「十四五規劃」,深圳將大力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並建設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深圳將深化「深港創新圈」建設,與香港共建由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的「深方科創園區」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同時,深圳將加強對外交通運輸的輻射力,加快發展覆蓋全球的航運網路,並提升深圳機場的國際樞紐功能及加快對外鐵路建設。 [...]

機場三跑啟動 奠定國際航空樞紐 港力建「機場城市」 各界迎機遇

編輯精選

機場三跑啟動 奠定國際航空樞紐 港力建「機場城市」 各界迎機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並確立香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為應付香港航空交通的長遠需求,耗資1,415億元興建的機場三跑系統於2016年動工,當中第三跑道已於去年11月正式啟用,機管局主席蘇澤光早前表示,待第三跑道所有支援設施於明年底完工,機場吞吐量可望增加五成,大幅提升機場客貨運能力。業界指出,三跑道系統落成將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並持續帶動香港及大灣區的人流和物流。 撰文:劉智恒、徐善雯  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表示,在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方面,當局會繼續與機管局提升香港國際機場的競爭力,推進三跑道工程和「機場城市」願景下各個項目,包括「航太城」、南貨運區的高端物流中心、智慧機場等,拓展核心的客、貨運服務。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露,運輸及物流局今年內將發表行動綱領,提升高端航運業務、助力綠色航運轉型、推動航運智能化和數字化,推進大灣區及國際航運界的交流協作。 據機管局早前發表年報指,隨着疫情相關旅遊限制解除,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按年大幅反彈逾七倍,至1,240萬人次;飛機起降量上升11.5%,至逾16.1萬架次。貨運量方面,機管局指,環球經濟放緩、供應鏈受阻,機場2022/23年度貨運量下跌16%,至410萬公噸,但仍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 至於第三跑道去年11月投入運作,接連中跑道進行改造工程,接連進行推展三跑道系統下的其他工程。機管局表示,至2024年整個三跑系統工程,包括擴建二號客運大樓、興建新T2客運廊、旅客捷運系統及行李處理系統等完工,中跑道才會重開,屆時3條跑道同時服務,中跑道主要用作起飛、北跑道降落,南跑道以混合模式運作,按需要供飛機升降。 機場管理局主席蘇澤光早前表示,本港機場客運量現已回復至疫情前六成,料明年底前可完全恢復。他指出,待2024年完成整個三跑道系統,機場吞吐量可望增加五成,並服務1.2億乘客人次,以及應付100億噸貨運量。 國泰航空:擴充機隊以投入灣區發展 《施政報告》中提出,繼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的多項政策措施。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及「機場城市」的落成及啟用,可大幅增加機場的整體容量並提升競爭力。國泰企業事務總經理黃文傑表示,十分期待三跑道系統全面落成啓用,是香港樞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大幅提升機場處理客貨運航班的能力,亦會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助香港國際航空樞紐保持長遠競爭力,及促進國泰航空在大灣區的發展。 他說:「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在國家整體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亦支撐着香港另外七大中心的發展。國泰植根香港70多年,一直致力承擔重任,加強香港、大灣區和中國內地與世界的聯繫,推動香港全方位發展。我們對未來非常有信心,並會繼續作出長遠投資,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因應集團在未來的發展,國泰航空在早前公布計劃訂購多達32架空中巴士A321neo及A320neo型號飛機,持續投資擴充機隊及積極進行機隊現代化,強化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網絡聯繫。總計,集團將接收多達逾70架新飛機。新飛機預計於2029年底前交付,並分別加入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機隊,主要服務中國內地及其他亞洲航點。 黃文傑謂:「國泰航空目標在大灣區成為區內國際出行首選的優質航空公司,未來將依託香港國際機場,進一步擴展大灣區的境內外航空網路,透過持續增強多式聯運代碼共用服務,方便區內旅客乘搭國泰航班經香港國際機場往返世界各地,並推動各城市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集團亦全力支持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與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空網絡優勢互補的一系列措施,強化與珠海機場的「經珠港飛」」客運服務以及簡化香港國際機場旅客出境的安檢過程。除了營運廣州與香港間的直航航班外,國泰航空更是大灣區第一家實現跨境空海聯運代碼共用的航空公司,提供海空接駁服務「海天一票通」,與快船及跨境巴士有代碼共用合作,讓旅客能夠在珠三角八大碼頭辦理登機和直掛行李,直達香港國際機場後,經國泰航空遍佈全球的航線網路前往世界各地。 另外,黃文傑更表示,集團與招商蛇口郵輪母港簽署合作備忘,全面升級國泰航空在招商蛇口郵輪母港的專屬櫃檯服務,並在招商蛇口郵輪母港開設國泰航空屢獲殊榮的貴賓服務。國泰貴賓室首次引入大灣區,讓大灣區和全球旅客看到國泰卓越的服務品質和不凡的品味,延續國泰航空積極求進的企業理念。 易志明:三跑啟用提升市場空間  冀「做大個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