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精選
南華研究・即時匯報・港股講估・編輯精選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正是日本尊重工匠的傳統,對工作一絲不苟的堅持態度,匠人文化(職業倫理)深入日本人的骨髓裡,匠人文化的本質,只是二個詞:一是敬業、一是認真,並展現在各行各業,日本近年產出不少大師級的藝人、工匠,傳承工藝之美。對於工匠精神的看法,日本作者秋山利輝寫的《匠人精神》,與中國《匠人》寫的工匠手藝流失相反,寫的是工匠手藝的傳承。不過,中國《匠人》是文藝作品,慨嘆各種匠人漸成歷史;而日本的《匠人精神》寫的是如何具體培育一個出色的匠人,可見中國與日本人對傳統工藝傳承態度截然不同。隨著歷史巨輪的洗禮,香港也不例外,不少傳統工藝逐步消失,現代成衣業的發達,也令傳統的裁縫造衫行業走向息微。
創立逾半世紀的阮氏洋服主理人阮邦冠,是一名不一樣的西服裁縫,十多歲便投身 裁縫行業,更是現時本港唯一懂造蘇格蘭裙的裁縫,及後更因為手工同好口碑,成為駐港英軍唯一的軍服供應商,曾長駐赤柱軍營。九十年代英軍遷出軍營,阮氏洋服便落戶舊中環街市,2018年遷移到大館,希望所學到的工藝傳承下來。喜愛蘇格蘭格紋(Tartan)的他,仍不忘創新,早前自家設計具本港特色的香港Tartan,成功在蘇格蘭註冊,把香港設計帶到海外。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阮氏洋服創辦人之一阮邦冠,他在六兄弟姊妹中排第三、十多歲的他自覺非讀書材料,讀到中一就輟學,在七八十年工業蓬勃年代,決心跟多位本地裁縫「學師」,最初由造褲學起,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逐步學造整套全套西服。他坦言,自己多年來跟不同的師傅學藝,在跟師時所學懂的工藝技巧,全憑勤力及自己領略回來。

他憶述當年父親於石崗軍營開設雜貨店,常來的英兵得知他懂得裁縫,始交託縫補的小生意。雖然他學歷不高,但靠大膽多說,看書練習加上身體語言,講得一口流利英語。1975年,他在石崗軍營外創立店舖,不時入軍營接生意;其後於1977年遷址至赤柱軍營,他與大哥阮邦飛拍檔,約於1977年誕生「阮氏洋服」,及後阮邦冠於七、八十年代進駐赤柱軍營為英軍做軍服。他說:「那時候他和哥哥阮邦飛坐擁一整幢西式樓房,一邊作為洋服店,每天為多件軍服縫縫補補,一天有堆積如山的軍服要補鈕扣,而另一邊也做餐飲和剪髮,基本上他就像一個判頭。」

他指出,在英殖時代,華人常處於下風,阮邦冠坦言初入軍營深受英軍欺壓,他提及當年英軍每兩年調防一次,每隊兵團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異,故需費盡心力適應和學習英軍軍隊知識。「當時他們都不給我一個版本,我們經常碰釘被英軍謾罵,但我心想,我怎會懂你們的服飾格式!」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工多藝熟成專家   店舖歷兩度搬遷

正所謂工多藝熟,經漫長歲月磨練,阮邦冠成為裁縫軍服和蘇格蘭裙的「職人」。談及英軍軍服,當然不得不提及蘇格蘭裙。阮邦冠笑言,自Queen’s Own Highlanders(女皇直屬高地兵團)來港,他學懂蘇格蘭裙後,曾更飛到英國布廠鑽研傳統穿法和縫製方法,令英軍心悅誠服他的專業。

至1994年,英軍遷出赤柱軍營,軍服的生意一去復不返。窮則變,變則通,阮氏洋服搬到舊中環街市,改為做西裝生意,店舖坐落舊中環街市,7成客人都外國人,3成是本地人。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英軍離別之際仍未忘記阮邦冠的手藝,特別邀請他為英軍親造最後一套軍服,並於回歸晚會上穿著。憑藉多年出色的縫紉技術及經驗,阮氏洋服都不乏喜好度身訂造洋服的本地以至海外顧客,如老闆至管理層、專業人士等。而阮氏洋服著重剪裁,市場定位中檔以上,訂造一套西服基本要六至七千多元「做訂造西服的生意,最重要是造衫手工好,口碑載道,準時交貨,自然不愁沒有客人光顧。」

阮邦冠續說,舊中環街市舖位一做便24年的時間,當年還是堅守到最後的其中一家商戶。他回想大約2000 年前後,特區政府不時表示要收回中區購物廊所有商舖再發展,但一直只聞樓梯響。2017 年初又再收到市區重建局有關通知,亦不當一回事。後來市建局代表來電說要當年7月底前搬走,方驚覺「狼來了」的故事。在中區購物廊的最後一日,他於下午4時接到一通來自市建局的電話,趕及能夠於2018年把裁縫店遷入大館。他說,搬到同樣位於中區的大館,因地方大了,便嘗試設立工場,嘗試接多一些訂單,造西服同時也縫製旗袍,開拓業務多元化。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阮氏洋服創辦人之一阮邦冠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推Tartan文化  創自家港式蘇格蘭格紋

由於他早於上世紀80年代在英國軍部為英軍製作軍服時,學習過使用Tartan這種製造蘇格蘭裙的布料,便決定利用Tartan創作衣物服飾,反而殺出一條血路,「大家都會認識蘇格蘭裙,但你知不知甚麼是Tartan?」他續解釋,Tartan過去是蘇格蘭高地人日常衣著, 1747 至1782年遭禁止,因它為反抗英政府的叛軍詹姆斯黨人衣著;遭禁後Tartan反而作為政治表態,在蘇格蘭低地流行,亦使Tartan傳遍世界。阮邦冠說現存已註冊的Tartan樣式起碼有上千款,而且不只是蘇格蘭家族有Tartan,各地也有Tartan,連香港大學和本地的銀行也有專屬Tartan。

一直醉心Tartan的阮邦冠,融合本港特色,創作出自己心目中香港的Tartan,設計風格結合紅白藍三色與蘇格蘭文化。2021年8月,他向蘇格蘭當局註冊代表香港的Tartan「Passion of Hong Kong(香港的熱情)」,創造Tartan的結合「紅白藍」三色經典設計特色,冀用此製作衣衫和手袋飾物等,開拓周邊產品;另一方面,透過與本港的蘇格蘭人組織合作推廣蘇格蘭文化。他又透露,現時正研發新的Tartan產品,計劃將來註冊代表真正代表本港的Tartan。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傳承工藝  冀年輕一代接捧

阮氏洋服創業的第一代成員,已年逾六十,阮邦冠大哥阮邦飛早前已退下戰線,而弟弟阮邦文也部署逐步退下來。自洋服店進入大館後,阮邦冠坦言,已開始思考工藝傳承的問題。他深明裁縫行業已隨著經濟發展而告微息,但發現仍有少數的年輕人有興趣入行,故此,他們利用自己平台,指導了四位年輕人分別負責裁縫和店面工作,以邊學邊做實戰的形式傳授工藝功夫;如今成為他們在大館工作坊和現在中環街市商舖的好幫手;另一方面,他任職言語治療師的女兒阮穎嵐,亦會間中返回店中幫手,負責市場推廣工作,其中中環街市店舖打正「Tartan」旗號,該店主力成品及特色產品,以及洋服店社交媒體宣傳推廣,都是由女兒一手包辦。他說,「我們這一代不太懂電腦,女兒為洋服店開設Facebook和Instagram專頁,協助我們進軍年輕人市場。而我與女兒,不時為Tartan創造新產品,如手袋及飾物,為副線產品提供很多有用的意見。」

談及傳承問題,阮邦冠坦言,工藝的進步需要磨鍊,以訂造西服為例,由度身、選料、剪裁縫製、再試身、劃改至成品,工藝繁多,造好一套西服,由數天至1個月不等,視乎工藝細節及師傅功夫有所不同。他認為,現時第二代接捧須要面對不少挑戰,他說只會順其自然,但背著「阮氏洋服」這個招牌有點壓力。近50年來於布料上一針一線,對敬業樂業的阮邦冠,坦言裁縫工藝成就一生。對於香港製造,他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近年香港製造情壞興起,反映港人對於這片土地原創原產工藝或產品的認同;這些香港製造的產品及工藝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能夠傳承後世或作出創新,成為港人心目中的經典,才能體現出真正的意義。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女兒阮穎嵐間中返回店中幫手,負責市場推廣工作。

=============

延伸閱讀:香港製造|瑞興皮廠第三代 白浩謙 堅守港最後一間皮革廠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