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編輯精選

香港製造︱阮氏洋服 發揮匠人精神 傳統工藝再創新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正是日本尊重工匠的傳統,對工作一絲不苟的堅持態度,匠人文化(職業倫理)深入日本人的骨髓裡,匠人文化的本質,只是二個詞:一是敬業、一是認真,並展現在各行各業,日本近年產出不少大師級的藝人、工匠,傳承工藝之美。對於工匠精神的看法,日本作者秋山利輝寫的《匠人精神》,與中國《匠人》寫的工匠手藝流失相反,寫的是工匠手藝的傳承。不過,中國《匠人》是文藝作品,慨嘆各種匠人漸成歷史;而日本的《匠人精神》寫的是如何具體培育一個出色的匠人,可見中國與日本人對傳統工藝傳承態度截然不同。隨著歷史巨輪的洗禮,香港也不例外,不少傳統工藝逐步消失,現代成衣業的發達,也令傳統的裁縫造衫行業走向息微。 創立逾半世紀的阮氏洋服主理人阮邦冠,是一名不一樣的西服裁縫,十多歲便投身 裁縫行業,更是現時本港唯一懂造蘇格蘭裙的裁縫,及後更因為手工同好口碑,成為駐港英軍唯一的軍服供應商,曾長駐赤柱軍營。九十年代英軍遷出軍營,阮氏洋服便落戶舊中環街市,2018年遷移到大館,希望所學到的工藝傳承下來。喜愛蘇格蘭格紋(Tartan)的他,仍不忘創新,早前自家設計具本港特色的香港Tartan,成功在蘇格蘭註冊,把香港設計帶到海外。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阮氏洋服創辦人之一阮邦冠,他在六兄弟姊妹中排第三、十多歲的他自覺非讀書材料,讀到中一就輟學,在七八十年工業蓬勃年代,決心跟多位本地裁縫「學師」,最初由造褲學起,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逐步學造整套全套西服。他坦言,自己多年來跟不同的師傅學藝,在跟師時所學懂的工藝技巧,全憑勤力及自己領略回來。 他憶述當年父親於石崗軍營開設雜貨店,常來的英兵得知他懂得裁縫,始交託縫補的小生意。雖然他學歷不高,但靠大膽多說,看書練習加上身體語言,講得一口流利英語。1975年,他在石崗軍營外創立店舖,不時入軍營接生意;其後於1977年遷址至赤柱軍營,他與大哥阮邦飛拍檔,約於1977年誕生「阮氏洋服」,及後阮邦冠於七、八十年代進駐赤柱軍營為英軍做軍服。他說:「那時候他和哥哥阮邦飛坐擁一整幢西式樓房,一邊作為洋服店,每天為多件軍服縫縫補補,一天有堆積如山的軍服要補鈕扣,而另一邊也做餐飲和剪髮,基本上他就像一個判頭。」 他指出,在英殖時代,華人常處於下風,阮邦冠坦言初入軍營深受英軍欺壓,他提及當年英軍每兩年調防一次,每隊兵團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異,故需費盡心力適應和學習英軍軍隊知識。「當時他們都不給我一個版本,我們經常碰釘被英軍謾罵,但我心想,我怎會懂你們的服飾格式!」 工多藝熟成專家   店舖歷兩度搬遷 正所謂工多藝熟,經漫長歲月磨練,阮邦冠成為裁縫軍服和蘇格蘭裙的「職人」。談及英軍軍服,當然不得不提及蘇格蘭裙。阮邦冠笑言,自Queen’s Own Highlanders(女皇直屬高地兵團)來港,他學懂蘇格蘭裙後,曾更飛到英國布廠鑽研傳統穿法和縫製方法,令英軍心悅誠服他的專業。 至1994年,英軍遷出赤柱軍營,軍服的生意一去復不返。窮則變,變則通,阮氏洋服搬到舊中環街市,改為做西裝生意,店舖坐落舊中環街市,7成客人都外國人,3成是本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