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環保科技 | 全球掀起氫能源革命

現時全球仍是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作為主流能源,但自17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這類化石燃料的消耗日益增加,儲量卻持續減少,終有一天會用完,加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已造成全球氣溫上升等生態問題,以上原因都加速推動各國更積極實現碳中和目標。近年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尤其重視氫能源方面發展,國際氫能委員會發布的《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預期,2050年氫能源需求量將是目前的10倍,在全球所有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至18%,氫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並可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以氫能為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汽車更將佔據全球車輛的20%至25%,到時氫能將成為與汽油、柴油並列的終端能源體系消費主體。 優勢遠超汽油和鋰電池 在《巴黎協定》下,全球大部分國家都為減碳作出協定,逐步推出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方案,帶動電動車產量持續攀升。但實際上,以鋰電池主導的電動車並非完全是零排放,只是在使用階段屬於零排放,例如從上游原材料供應鏈環節中碳排放就佔到70%以上,因此以整個產業鏈來考量的話,電動車並不是零排放,反而使用燃料電池的氫能車(fuel-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更能實現零排放。 相比起傳統燃油和鋰電池,氫氣具有低污染、高效能的特點,氫能車內置燃料電池,通過氫氣和氧氣產生的化學作用製造電流,推動車輛行駛,化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份,及後又可分解成氫再次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不會產生碳排放,屬於零污染的清潔能源。 另一方面,氫氣的能量密度極高,最高可達到143MJ/Kg,是汽油的3.25倍,是鋰電池的130倍,意味著擁有比汽油和鋰電池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舉個例,燃油車加注1kg汽油約可行駛20km;電動車1kg電池單體儲存的電量只能行駛1至2km;但氫燃料電池車加注1kg氫氣,就可行駛100km,差別之大顯而易見,這亦帶來續航里程長的優勢。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指出,行駛距離較短的私家車,未必能夠突顯氫能車的優勢;但行走距離較長的交通工具(例如貨車),使用氫能可減少停下補充燃料的次數,亦可降低興建補充燃料的設施數目,因此更適合長途運輸卡車、大巴、物流車等中重型車輛應用。加上有別於電動車動輒需要數小時充電的缺點,氫能車的加氫時間只需約5分鐘,應用上比柴油車和電動車都實用方便得多。 中國氫能政策加速落地 中國近年頻推減碳措施,2019年兩會期間,根據多方面意見最終將「推動加氫設施建設」增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管理,統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在支持氫能技術發展上,《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等文件中,明確支持氫能及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示範應用。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目標和支持政策較為明確。 2020 年正式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強調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突破,從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和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推動實現商業化應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以燃料電池車為切入點,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帶動氫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繼2020年在聯合國大會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承諾後,今年9月再藉聯合國大會提出新承諾,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停止在海外建設燃煤發電項目,進一步減低國家對燃煤能源的倚賴。同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亦指出,要加速發展綠氫制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由此可見,開發氫能先進技術和推動氫能產業化將是國家未來的方向,燃料電池技術是當前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一大契機,背負著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和消費的重要革命。《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中國氫氣年產能約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為世界第一產氫國。中國氫能聯盟預計,2030年,中國對氫氣的需求將達到3,500萬噸,並在未來的能源體系中,佔據其中5%,到2050年後需求將達到6,000萬噸,佔比也將突破10%,產業鏈價值更是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 浙江、湖南、湖北、廣東、海南、上海、北京等逾30省、市及自治區目前已在當地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發展氫能產業,根據規劃目標,期內要將煤炭消費量基本零增長並逐步下降,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比達到25%左右,到2035年提高至約30%,同時將氫能納入《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之中。今年9月,五部門聯合正式發布《關於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所報送的城市群成為首批示範城市,4年示範期內,每個城市群最高可獲得17億元人民幣的中央財政資金獎補。 當中尤以北京市為氫能發展重地,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的《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顯示,目標2023年前,北京將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到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可見當地未來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目標是相當明確。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今年7月舉辦的「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表示,目前已有超過1/3的央企在進行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布局。摩根大通則認為,中國正在宣導燃料電池車,正如十年前力推電動車一樣,如今成效斐然,因此對未來燃料電池車發展深具信心。 日本專利全球第一 不單止是中國,現時全球氫能發展的趨勢都非常強勁,在佔全球GDP約52%的27個國家當中,有16個已經制訂全面的國家氫能發展戰略,當中日本、韓國和美國的發展步伐於全球處領先位置。 自從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日本已關閉所有核反應爐,同時因地少山多、人煙稠密,難以大規模發展再生能源發電,所以不少企業都伺機大力發展氫能。早於2014年,日本豐田就上市一款名為MIRAI的氫能源汽車,MIRAI在日語中是未來的意思,這亦被日本人視為汽車的未來。早前MIRAI 於美國街道模擬真實駕駛狀況下,加滿 5.65 kg 的氫燃料後,以 1,360 km 的續航表現同年内再次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截止2020年底,MIRAI在全球合共生產了約12,015部。 又例如2018年開業的川崎國王天際東急REI酒店,以氫燃料電池能為房間提供電力和熱水,是全球首間部分由氫氣供電的酒店。再者,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亦與多間企業聯手,成功只靠氫氣發電就可為某些市區範圍供應熱力和電力,成為是全球首例。 2017年,日本政府公布「基本氫能戰略」,旨在創造一個「氫能社會」目標在2030年前後建構商用規模的供應鏈,每年採購約30萬公噸的氫氣。氫能車普及目標是到2025年約20萬輛,到2030年約80萬輛。加氫站的建置目標是到2025年度達320座;到2020年代後半,加氫站事業的自立化。燃料電池巴士的導入目標是到2030年度約1,200輛。燃料電池堆高機的導入目標是到到2030年度約10,000輛。 氫能源專利方面,日本現時佔據全球30%以上,是全球第一。日本的豐田、本田、日產、松下和東芝等,在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方面,已是全球的領軍人物,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燃料電池系統和車載儲氫這三大技術上,日本和美國的專利加起來,已佔了超過50%全球市場。今年東京奧運期間,奧運村更成為氫能社會示範區,日本的最終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氫能商業化,並在未來繼續成為氫能領導者。 韓國氫能車銷售勝日本 韓國的氫能發展同樣不甘後人,早於2013年,現代汽車就推出第一輛名為NEXO的氫能車,累計銷量達12,717部,略超豐田的MIRAI。2020年全球氫能車銷售量約9,000輛,其中近七成是來自現代汽車,市佔率較2019年成長約24%,銷售量較2019年增長35.3%。現代汽車以氫能卡車打入歐洲市場,同時發展氫無人機、氫船、火車等取代化石燃料交通工具的方案,今年更宣布在中國廣州設立首家海外氫燃料電池工廠。 2019年韓國政府發布「氫能經濟發展路線圖」,計劃到204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產量增至620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增至1,200個。2040年韓國計劃把燃料電池產量擴大至15GW,是2020年韓國發電總量的7至8%水平。路線圖還明確到2040年氫燃料家用汽車達275萬輛;家用發電600MW;氫燃料出租車8萬輛;氫燃料巴士4萬輛;氫燃料卡車3萬輛;年減少大氣污染2,373噸;溫室氣體減少2,728萬噸等一系列發展目標。 韓國政府已為氫能企業及其境外氫能項目提供稅收減免等全方位支持,目標是到2030年培育30間國際領先氫能企業。為培養氫能領域優秀人才,計劃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開設氫能源課程,預計將創造5萬個工作崗位。氫燃料電池研發方面,更計劃將技術應用範圍由汽車,擴大到火車、船舶和城市空中交通,並進行氨燃料動力船舶和液化氫運輸船的商業化部署,打造氫能港口樞紐,為氫燃料的國際運輸打好基礎。 由於氫能不像開採石油般需要地理優勢,只需透過生物生產、水電解、高壓電解、高溫電解等方式就能能獲取,如能掌握生產、儲存氫能的技術,就能收集到存於大自然各處的氫,因此對於能源進口率高達95%的韓國來說,大力發展氫能將是降低能源對外依賴度的契機。 美國重返《巴黎協定》的後著 中歐過去數年相繼在新能源車領域發力,滲透率方面逐漸拋離美國。為重奪市場話語權,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就積極推出鼓勵新能源車產業的行政命令,當中明確零排放汽車的內涵,除電動車外,首次強調氫能車,這或意味著美國新能源產業政策結構重心,將向氫能發展傾斜。尤其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後,更促使美國重新定位氫能在能源結構和全球市場的地位,並在氣候目標下進行新部署。 2020年底,美國能源部在 2002年計劃的基礎上,發布了最新版《氫能計劃發展計劃》,提出未來10年及更長的時間的氫能研究、開發和示範的總體戰略框架,同時制訂美國到2030年發展氫能的技術經濟指標。今年6月,再啟動了第一個「氫能公關」(Hydrogen Shot)項目,降低可再生能源、核能的價格能源和熱能轉化生產清潔氫能80% 至1美元/公斤,以減低成本作為誘因,進一步推廣氫能應用普及化。 根據《美國氫能經濟路線圖》,到2025年,全美各種應用的氫總需求量將達到1,300萬噸,道路上行駛共計15萬輛輕、中、重型氫能車,同時還有12.5萬輛氫能車物料搬運工具。2030年,美國氫能經濟每年可產生約1,400億美元的收入,並在整個氫價值鏈中提供70萬個工作崗位。2030年底,全美各種應用的氫總需求量將突破1,700萬噸,售出的氫能車將達到120萬輛,在物料搬運中有30萬輛氫能車搬運工具,同時全美有4,300個加氫站投入運營。2050年,氫經濟將每年創造創造約7,500億美元的收入和累計340萬個就業機會,並且滿足美國終端能源需求的14%。 普及化應用的最大阻礙 雖然氫能是接近完美的清潔能源,並且深得各國近年大力推崇,但發展氫能經濟的最大關鍵在於如何減低生產成本,否則要普及開去仍然甚有難度。由於氫氣並能在大自然中直接找到,而是屬於「二次能源」,即需要先經過其他途徑才可提煉出來,以生產來源劃分的話,可分為「灰氫」(grey hydrogen)、「藍氫」(blue hydrogen)和「綠氫」(green hydrogen)三種。 「灰氫」是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產生氫氣,制氫成本較低但碳排放量較高,非常不環保;「藍氫」則在使用化石燃料制氫的同時,配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但收集成本較高;「綠氫」可再生能源進行對水電解制氫,雖然成本是三者中最高,但制氫過程完全沒有碳排放,所以發展「綠氫」才是讓氫能達至全產業鏈綠化的正確路向。但根據熱力學定律,在水電解過程中輸入的電能,必然多於氫氣可輸出的能量,所以被視為欠缺效率,成本太高,導致綠氫生產一直增長緩慢。根據歐洲委員會估計,現時綠氫氣的生產成本是化石燃料的三至六倍,大約每公斤2.5至5.5歐元,藍氫每公斤約2歐元,灰氫則約為1.5歐元。 不過,隨著太陽能研究的發展,科學家開始研究利用陽光進行電解水,只要把二氧化鈦一類催化劑放入水中,在陽光照射下,催化劑便能激發光化學反應,把水分解成氫和氧。他們預計只要當更有效的催化劑面世,到時人們只要在汽車、飛機等油箱中裝滿水,再加入光水解催化劑,加上陽光的配合,水便能不斷地分解出氫,成為發動機的能源。 [...]

企業策略

陳卓賢:「健康 + 運動」定位持續強化,智能手錶出貨量急升之謎?

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後,不同形式的智能產品陸續面世,當中智能手錶一度被市場寄予厚望,認為是繼智能手機後,能夠帶領人們進入全新物聯網時代的代表。雖然初代 Apple Watch在2015年發布後市場份額快速擴大,並迅速成為智能手錶市場的引領者,可惜的是,往後過兩三年的銷情都未見突出,究其主因,是智能手錶重複了智能手機已有功能,未能讓消費者買單。但新冠疫情出現,大眾的健康意識急速提升,智能手錶亦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作出強化,成功絕處逢生,重新成為市場焦點。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指出,2021年第2季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達到1,800萬隻,按年增長47%,是2018年以來的最快增速,增長已經回到疫情前水平,當中Apple Watch更以5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出貨量年增達46%。 「健康 + 運動」定位持續強化 史上第一款智能手錶並非Apple Watch,但對整個產業影響力最大卻非它莫屬。初代Apple Watch於2015年4月24日面世,只要和iPhone連結,Apple Watch就可撥打和接聽電話、傳送和閱讀iMessage和SMS簡訊、執行Apps、付款、追蹤健康及運動狀況,以及導航與方向指引等功能。 明顯看到,以上大部分功能都跟智能手機頗為重複,但有一點卻是無法比擬,就是智能手錶的設計是安置在我們的手腕上,也是目前少數能長時間依附於人體上的智能裝置。透過手腕上覆蓋的血管以及神經訊號,手錶上的各類感測器就可輕鬆獲得精準、豐富的數據,追蹤、記錄和分析我們的身體狀況。 只是當時「健康 + [...]

環球時事

陳卓賢:這個冬天相當冷!能源短缺引發甚麼連鎖反應?

持續漲價的天然氣也為歐洲民眾帶來高昂電費,年初至今,電價已上漲 250%。以意大利為例,該國40%的能源是來自天然氣,其中約一半來自俄羅斯,所以近期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下降和價格上漲,都令市民負擔愈來愈大。意大利政府已花費12億歐元來控制家庭能源價格上漲,並承諾在未來數月內再提供30億歐元資助。 西班牙政府9月時同樣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去遏制能源費用上漲,包括減稅和臨時削減能源公司賺取的超額利潤(但可再生能源供應商亦可獲豁免),不過就遭到能源業界批評,政府表示其目標是年底將電費降低20%以上,讓民眾可安穩度過即將來臨的冬天。 即使是石油出口國美國都面對氣價上漲問題,由於 2020年的低油價嚴重打擊本土的頁岩氣生產商,來到2021上半年,持續上漲的油價和氣價未有刺激頁岩油氣生產商恢復更多產量,結果美國境內的油氣供應未有顯著提升。歐洲對天然氣需求急增將刺激美國出口,美國本土的氣價也會飛升,加上要為冬季作儲備,可以預期電價將維持比以往更高的水平,全球能源危機下美國也難以獨善其身。 能源短缺引發的糧食危機更應關注,中國政府已下令國內最大幾家國有能源公司不惜一切代價確保今年冬季供應,尤其是影響最嚴重的東北三省,因為中國大約一半的玉米和大豆都產自這些地區。由於現今農牧業相當依賴化肥,一旦化肥短缺,糧食產量將難以得到保證,而糧食庫存下降亦會拉升糧食價格。但生產化肥正是需要使用煤炭和天然氣,而兩者現時都供應緊張,化肥價格同樣會不斷上漲,最終可能會出現農民因化肥價格太高而拒絕購買,進一步減產糧食供應,這或是全球即將面對的下一大難題。 (欲看全文,請參閱第414期11月號《Capital資本雜誌》) [...]

大中華時事

陳卓賢:環保政策是中國限電元兇?仍需解決煤電價格倒掛問題

自2015年聯合國的195個成員國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各國都實施相應政策,務求盡快達到碳峰值(排放量最高峰) ,紓緩全球暖化現象。煤炭是地球上蘊藏量最豐富、分布最廣泛,而且最廉價的化石能源,但同時也是碳排放污染最嚴重的能源,因此全球近年都極力減少開採規模,甚至停止使用煤碳作為主要能源,改以天然氣取代。現時整個北美煤炭產量僅佔全球煤炭總產量的6.86%,而歐洲方面,法國已計劃2021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英國決定於2025年前關閉所有煤電設施,芬蘭和荷蘭亦提出於2030年起禁止使用煤炭發電。 相比之下,亞太地區對煤炭的倚賴度仍然甚高,2020年該區產量就佔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94%,中國、印度和印尼是全球煤炭產量最多的三個國家,中國更佔全球煤炭總產量的50.4%。中國除了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亦是世界煤炭最大消費國,產量超過一半用於發電,所以對全球減碳目標的影響力,中國無疑是舉足輕重。2020年時,中國就於聯合國大會上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兩大目標。 2016年中國國務院下發《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來,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多次發布通知,要求加快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強化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職業健康等對落後產能的約束。經過近五年努力,發改委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煤炭產能結構顯著優化,全國煤礦數量由2015年底的超過1萬處下降到約4,700處,單個煤礦平均產能由58萬噸/年,提高到110萬噸/年以上。但「去產能」成果背後,卻埋下今年9月中旬各省大規模限電的伏線。 中國有至少有17個省份和地區宣布實施限電措施,當中主要針對重工業用電戶,限電狀況最嚴峻的是東北三省,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多次出現拉閘限電,有些城市一天內無預警多次停電,一次停電超過12小時,甚至造成嚴重交通阻塞。江蘇、廣東、雲南、廣西、浙江等個省份亦相繼啟動有序用電,多地工業企業被要求錯峰用電,「開三停四」甚至「開二停五」,工業生產活動大受影響,當時有商家索性提早放國慶員工假期。居民眾的生活起居也受到影響,甚至被提醒要少用熱水器和微波爐等高耗能產品,部分購物中心也比平時更早關門。 由於仍然高度倚賴煤炭發電,中國限電事件成因之一正是煤炭產量不足。近年「去產能」後,很多煤礦和煤炭企業都相繼關閉,造成煤炭產量大減。吉林省委副書記韓俊更直言,「去產能」政策可能被迫需要進行調整,例如東北知名的雞西煤礦就在去產能政策實施後,現時僅剩一間企業在進行生產,最終造成今日供不應求的局面。 解決煤電價格倒掛 煤炭產量減少帶來各地煤價攀升,根據CCTD標志煤價走勢,由年初至今,環勃海動力煤價(BSPI)就由不足600元人民幣/噸,急升至現時逾750元人民幣/噸,升幅達25%;而陝西煤炭價格指數(SCPI)更由年初的180點,狂升至380點,升幅逾倍。 但基於政策因素,發電廠不可按煤價變動而調整電價,意味即使煤價勁升,火力發電企業都不會是受惠者,反而是受害者。由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可見,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利潤同比大增145.3%,煤炭燃料加工業利潤同比暴漲2,471.2%;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3.8%,電力熱力供應企業利潤下跌15.3%。換言之,供電供熱企業最主要支出是持續上升的燃煤成本,但因為電價無法相應提高,造成煤電價格倒掛,導致利潤持續減少,燃煤發電最終變成蝕本生意。 高成本煤價令火電企業缺乏動力擴大發電量,電量供應進一步萎縮。引述財新傳媒對廣東一煤電廠人士消息,廠標煤價已升至每噸約1,400元(人民幣.下同),即燃料成本至少每千瓦時0.448元,再加上財務成本等其他因素,以當地燃煤標桿電價為每千瓦時0.463元計,已經是虧損經營。考慮到「每發一度電,就每蝕一毛錢」,不少火電廠只好無奈減產,甚至索性不產。 為免限電情況進一步惡化,近期蒙西、寧夏、山東、上海、廣東省政府已陸續宣布允許煤電市場交易電價,在標桿電價基礎上浮10%,意在鼓勵火電廠積極發電。另一方面,中國近年與澳洲交惡而限制其煤炭進口,但為解燃眉之急, 有傳中國政府打算放寬入澳洲煤禁制,致在冬季來臨前緩解煤炭短缺問題。但以上舉措能否直接解決煤炭和電力短缺問題仍是未知之數,因為「能耗雙控」政策或許是另一制掣肘。 所謂「能耗雙控」,是指中國每年都會設定降低能源消耗的總量目標,再分拆給各省、各地區執行,每省和地區能耗標準皆不同。根據BBC報道,今年8 月發表的《2021 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只有 [...]

大中華時事

陳卓賢:網遊企業需付上社會責任,騰訊全面加強未成年保護體系

遊戲產業在中國絕對是商機滿載,《2020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2,786.87億元,同比增長20.71%,其中,移動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持續上升,2020年實際銷售收入2,096.76億元,按年增長達32.61%。近十年來,中國遊戲相關企業的年度註冊增速亦呈波動上漲勢頭,2019年中國新增遊戲相關企業超6.5萬間,為歷史新增數量最多的年份;2020年新增遊戲企業超過5.8萬間,遊戲企業總數逾28萬間。 《人民日報》曾發文章表示,「引導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聯網,適度使用網遊產品,讓青少年不再沉迷網遊……網遊沉迷是社會問題,防沉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在政府部門嚴格監管之外,遊戲企業必須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堅決落實防沉迷工作各項要求。」 遊戲行業不但具備內容的傳播性、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可塑性,也被普遍認為是內容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遊戲企業除盈利外,注重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都是相當重要,具體包括社會公益、文化傳播、競技推廣和權益保障等,其中《2021年網遊企業社會責任感專題報告》就點名提到騰訊發揮領頭作用,樹立了良好的業內形象。 手遊龍頭騰訊代表作《王者榮耀》自2015年上線以來都獨傲市場,2020年日活躍用戶數日均一億,霸佔著國內手遊流水的最高寶座。騰訊遊戲在2020年實現營收達1,561億元,較排在行業第二位的網易遊戲高出了1,015億元,可說是手執中國遊戲市場的半壁江山。 2017年時,騰訊已上線「成長守護平台」,目標與家長共同監護孩子的遊戲時長、遊戲消費等訊息,同時幫助家長給孩子規劃良好的遊戲行為計劃;2017年中,騰訊上線了比「防沉迷」更為嚴格的健康系統,使得未成年用戶單日在線時長同比2016年下降了一半以上。 騰訊在2018年再推出「未成年人遊戲消費提醒」服務,對旗下遊戲疑似未成年人的高額消費實施監控和家長推送提醒;及後騰訊再針對用戶量巨大的《王者榮耀》,以北京為起點,正式啟動強制公安實名校驗,以此加強對未成年用戶的進一步管理。 今年8月初舉辦的第19 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上,相關部門就對遊戲行業主動展開青少年保護工作,以至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騰訊亦響應推出「雙減、雙打、三提倡」新措施,對玩家提出多項打機限制,並以《王者榮耀》為試點。 「雙減」是指減上線時間,非節日及節日的打機時間,會分別降低至 1 小時及 2 小時,以及減增值,即禁止未滿 12 歲的小學生於遊戲內課金消費。「雙打」即打擊盜用身份及打擊作弊,前者是針對青少年冒充成年人登入遊戲的情況,後者是打擊玩家通過加速器登陸及部分第三方平台,買賣成年人賬戶行為。「三提倡」是提出三個針對遊戲行業及玩家的建議,包括對倡議業界進一步強化遊戲防沉迷系統,控制青少年遊戲時間過長問題、深化對遊戲適齡評定和實施機制研究,以及倡議業界討論禁止未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