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 力推本港數碼轉型 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成主流

編輯精選

施政報告 力推本港數碼轉型 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成主流

隨著雲端、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成熟,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不僅是已從一個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成為企業營運的大趨勢。近年本港企業積極推動創科發展,不少企業進行數碼轉型,以迎合新世代發展。而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在創科方面,提到多項關於支持中小企及數碼轉型等重點措施,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相關議題;而香港生產力局上月公布「香港企業數碼化指數調查」,顯示香港整體企業的數碼化程度屬「基本」水平,反映港企意識到數碼化的重要性,並於個別營運流程開始使用數碼科技,惟企業數碼化仍處於起步階段。另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普及,三成受訪企業現時於不同營運範疇使用人工智能,該數字於未來一年更會上升大約20個百分點至接近五成,反映應用人工智能於不同營運流程勢將成為主流。 撰文:劉智恒 據Google與市場研究機構Ipsos於早前發表的《Smarter Digital City 3.0》報告指,香港有近九成的企業預期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數碼轉型的投資。同時,有約六成半的企業正在積極地尋找最新的科技解決方案,可見企業對數碼轉型的需求殷切;談及數碼轉型市場潛力價值,以內地為例,中國的數碼經濟規模已從2016年的22.6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1年的45.5 萬億元人民幣,增加1倍以上,並佔2021年GDP的39.8%。不論是小型創業公司還是大型企業,數位轉型都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資料和技術成為了這個數碼時代的核心。 在剛公布《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招數,政府帶頭推動數碼轉型,計劃在今年底前推「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在企業層面大力推動。其中落實的措施包括:當局協助中小企拓展電子商貿(電商)業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會成立跨部門「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推行政策協助香港中小企拓展內地電商業務,包括在電商平台舉辦「香港購物節」,提升香港品牌的知名度和拓展內銷市場;在「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推出「電商易」,讓企業可於基金700萬元的累計資助上限中,運用100萬元推行電商項目,以及加快推進「跨境一鎖計劃」和「貿易單一窗口」等,提升清關和電商發貨效率; 另一方面,報告提及加強出口信用保險,特區政府將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的法定最高負責額從550億元提升至800億元,增加其承保能力。信保局亦會為保戶加強就東盟十國買家的免費信用調查服務,增加出口商承接海外訂單的信心;照顧中小企融資方面,「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還息不還本」安排申請期已於今年9月完結,部分中小企主動選擇恢復正常還款,其他貸款的「還息不還本」安排將陸續在明年底前完結。考慮不同企業的現金流情況,政府將提供更多彈性還款選項,企業可選擇在指明期內,每月只償還原定應償還本金的一成、兩成或五成,給予企業更多時間逐步過渡至正常還款;利用數據為中小企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商業數據通」,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與銀行提供涵蓋不同商業數據的互換平台作信貸審批。「商業數據通」於今年底連接政府構建的「授權數據交換閘」,協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多有用的數據資料,加快信貸審批;及支援中小企數碼轉型,數碼港今年底前推出「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資助零售及餐飲業中小企應用電子支付及其他數碼配套方案等。 零售業行業數碼化指數最低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上月公布「香港企業數碼化指數調查」報告,今以電話方式訪問508間本港企業,結果顯示整體指數為「基本」(35.9分)。近五成受訪企業於未來一年,會在市場營銷、顧客服務、業務開發/拓展等營運流程採用AI工具,惟需要加強員工培訓,負責任地使用AI(Responsible AI)。 調查在8月至9月期間進行,訪問了6個主要行業共508家企業,針對「流程數碼化及自動化」、「數碼營銷及客戶管理」、「投資」、「數據運用」及「文化與人才」5方面作指數計算,以剖析各行業在不同營運範疇的數碼化進程。 調查結果顯示,大企的指數為52.4,屬「成熟」階段,拋離中小企(33.9)18.5點。六大受訪行業2方面,「資訊及通訊業」的行業數碼化指數最高(49.3),是唯一一個接近「成熟」水平的行業。其次為「金融及保險業」(40.0)、「住宿及膳食服務業」(35.0)、「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33.9)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3.0),而「零售業」的行業數碼化指數則為最低,僅得31.3。 分項指數方面,所有分項指數都在「基本」階段,當中以「流程數碼化及自動化」指數最高(41.2),超越40點水平,其次是「數碼營銷及客戶管理」(38.9)、「文化與人才」(34.3)及「投資」(33.1),「數據的運用」分項指數則為最低,只有32.0。 至於營銷渠道方面,九成企業已開始進行數碼銷售及客戶管理,當中超過一半(54%)已經建立網站或社交平台進行數碼銷售及客戶管理,但未有推廣策略。另外,使用智能客戶管理系統進行個人化實時銷售的企業少於一成。 於店舖營運方面,超過一半(52%)受訪企業主要依賴人手或只利用簡單的電腦軟件管理店舖;僅一成左右的企業透過數碼化系統(例如機械人、二維碼下單及自助收銀機)提高服務質素,可見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對於阻礙企業轉型的因素,調查結果亦發現在現時有投資於業務數碼化的企業中,超過八成於業務數碼化的投資,佔總投資額兩成或以下,反映缺乏資金是企業進行數碼轉型的主要障礙。除資金外,企業傾向維持現狀(46%)及難以將新技術整合到現有業務或原有系統(25%)亦是企業數碼轉型時所面對的挑戰。生產力局指出,部分中小企業可能受礙於資金或對新技術並未有足夠認知,未能預視數碼化轉型所帶來的好處,因此需要不同成功案例的分享,讓業界更清晰了解數碼轉型的好處。 此外,「資金短缺」亦被認為是重要因素。現有投資於業務數碼化的企業中,超過80%的企業僅將不多於總投資額20%的資金投放於數字化領域;運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企業中,三分之二使用的是功能較受限的免費工具。針對現存難題,企業最期望能獲得資金援助與現成、簡單的數碼轉型方案。對此,生產力局指出除了政府的財政預算案等資金資助以外,該局的「數碼不求人」平台亦提供超過250種數碼方案、成功案例等,相信能幫助本地企業實現數碼轉型;同時亦有生產力學院提供課程等服務,幫助員工了解最新科技發展動向。 生產力局總經理(數碼轉型)陳仲文指出:「調查結果亦反映,不同規模的企業於數碼轉型時面對不同方面的困難,如缺乏資金及技術整合困難等,以致未能達致數碼普及化。高達65%及41%的企業分別表示期望獲得資金援助與現成、簡單的數碼轉型方案的支援,以協助企業進一步於各營運流程推行數碼化。此外,36%的企業認為技術顧問及支援亦是推動企業數碼化所需的支援。 陳仲文表示,生產力局一直致力透過『數碼不求人』平台幫助本地企業,並成功搜羅超過250種數碼方案、200個行業成功案例以及超過100個技術夥伴,助力中小企進行無縫數碼轉型,提升營運效率及開拓新商機。同時,生產力局的『中小企一站通』亦支援香港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持續發展及提升競爭力,相信能有助企業更有效地進行數碼轉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將獲廣泛使用 專題調查中探討企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現在況及未來趨勢。調查顯示43%的企業有使用過人工智能工具,包括聊天機械人(20%)、文字辨識工具OCR(19%)、文字生成器(14%)、圖片生成器(12%)及語音轉文字工具(12%)等,預計未來一年上述工具將持續成為趨勢。其中,各項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工具,如文字生成器、圖片生成器、文件/簡報生成器、影片生成器及語音生成器的增長率超過40%,可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將獲廣泛使用。然而,現時只有三成企業將人工智能工具應用於營運流程上,如市場營銷及顧客服務;不過,於未來一年,該類企業會增至接近五成,而於市場營銷、顧客服務及業務開發/拓展應用人工智能工具勢將成為主流。 調查亦探討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工具時有否制定涵蓋個人私隱及知識產權等不同範疇的相關指引。陳仲文續指:「超過六成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企業已制定相關指引,反映企業意識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潛在問題及責任,並重視管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反觀而言,缺乏制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指引的知識,有可能是阻礙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原因之一。而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亦需建立負責任的人工智能(Responsible AI)指引,以確保員工正確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Microsoft香港商務事業部總監李健鵬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自動化日常工作、簡化業務工作流程,並提供有價值的見解,以幫助企業減輕之前耗時的營運負擔。在最近一項Microsoft調查中,較早採用科技的企業對未來業務成功充滿信心的可能性也高出四倍。他說:「該公司的企業級解決方案能夠迅速解決關於IT人才短缺和知識差距的疑慮。隨著經濟逐漸復蘇,採用人工智能的企業有望保持競爭力和韌性,取得市場先機。」 至於調查中零售業行業數碼化指數最低,他認為,要加強數碼化在零售業的推廣,首先是讓業內人士明白,在現時人工智能AI發展的大勢下,企業投資數碼化將比以往更容易產生價值,無論是企業韌性、生產力或客戶方面,人工智能AI的協助都會體現出明顯的助力。 AWS:港企意識到數碼轉型的重要性 AWS香港暨台灣總經理王定愷(Robert)表示,疫情加速了香港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當時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企業紛紛以數碼科技革新其傳統的經營方式,例如零售商、物流公司、醫療保健行業等。疫情過後,全球企業的營運和銷售模式均產生改變,由於本港企業意識到數碼轉型的重要性,AWS看到愈來愈多客戶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加快遷移至雲端的步伐,期望進一步增強競爭力,並探索新的商機。此外,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去年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並推出多項支援企業數碼轉型的措施,AWS相信本港數碼轉型加速的步伐將會愈來愈快。事實上,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研究中心發表的《2022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在亞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九,反映香港在應用最新數碼科技上的優勢。 王定愷認為,香港在推動數碼轉型方面目前主要面對兩大挑戰,分別是人才和文化轉型。「針對這些挑戰,我們致力為香港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和構思,推動本地創新科技的可持續的長遠發展。」 在人才方面,根據AWS年初公布的「AWS香港數碼技能研究:科技人才帶來的經濟效益」研究報告,72%的受訪香港僱主表示,要找到他們需要的數碼人才仍面臨極大的挑戰。 他說,為應對科技人才短缺,AWS致力協助企業培養員工的數碼技能,讓他們可以持續在職發展,例如由AWS培訓和認證專家打造的500個數碼課程、線上培訓計劃,包括有關雲端技術、機器學習和物聯網等免費技能培訓,都幫助各類崗位的技能提升。該公司早前發佈的雲拓計劃Skills Guild亦將幫助企業培育雲端技術人員,讓個人和企業都能了解如何運用雲端科技長期發展,擴大本地創科人才庫。 在文化轉型方面,他說:「事實上人才和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我們在幫助很多客戶 轉型和創新的過程中發現,如果一家企業想成功突破舊思維,那針對文化方面,領導層就需要在企業內部培養勇於創新的文化和工作思維方式,從而加速創新。亞馬遜的成功離不開一套方法論,我們一直非常積極地把這些經驗分享給企業。Digital Innovation Program就是我們目前提供給很多企業的項目,向大家輸出亞馬遜創新文化和方法。比如我們會給客戶介紹Amazon working backwards的工作方法,從幫助客戶做用戶分析,方案篩選到原型驗證,將他們一個最初的設想變從可執行的方案。目前在香港,我們針對本港企業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創新工作坊,幫助他們建立最適合自己企業的創新方法論。」 推動數碼轉型中小企是關鍵 至於中小企方面,王定愷指出,中小企佔本地企業總數超過 98%,乃本港經濟的中流砥柱,推動中小企進行數碼轉型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AWS一直以來都致力協助本港中小企推動數碼轉型,在疫情期間推出專為香港中小企業而設的「雲端社群支援計劃」,不少中小型規模的本地零售,餐飲初創亦受惠於計劃。計劃向本地中小企提供總值高達港幣1,200萬的AWS雲端資源,同時與多家AWS合作夥伴提供行業解決方案,加快他們應用雲端科技,實現數碼轉型,協助他們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 另外,他提及中小企的員工也可透過AWS提供免費的雲端培訓課程學習雲端科技,提升數碼技能以及長遠競爭力 ============= 延伸閱讀:機場三跑啟動 奠定國際航空樞紐    [...]

深圳 定位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打造創新高端產業製造基地

編輯精選

深圳 定位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打造創新高端產業製造基地

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整體布局上是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據規劃綱要,國家定位深圳為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中國南方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為內地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撰文:劉智恒   深圳位於珠江口東岸,全市面積1,997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約1,768萬人。深圳於1980年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在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深圳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第二名。深圳是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2021年是世界第四大貨櫃港口。深圳市的人均生產總值是廣東省內最高的。 深圳成全球高技術產業集聚中心 近20年來,深圳的經濟處於中高速增長狀態,進入21世紀,深圳開啟了產業升級轉型之路,已成為全球高技術產業集聚中心,全球著名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和高端產業製造基地。廣東省及省內21個城市最新公布2023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當中,大部分GDP增速於約5%水平,深圳以6.3%領先,深圳今年上半年GDP年增6.3%至16,297.6億元人民幣(同下),較去年同期增加1,280.69億元,是廣東省唯一半年GDP增量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更佔了上半年廣東省GDP增量近38%,是支撐廣東省上半年經濟的關鍵,可見其經濟實力舉足輕重。 深圳現時有主要多個開發區,國家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圳保稅區、鹽田港保稅物流園區、深圳出口加工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中央於2021年9月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並強調推動前海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在前海建立與香港聯通、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體制。 產業類型多元化   創科表現突出 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文化產業是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深圳重點發展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 在產業發展方面,深圳的第三產業比重由2008年開始超過50%,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62.9%。深圳四大支柱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其中,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為12,146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6.7%。 「自主創新」是深圳發展的主要方向,2020年深圳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5.5%,高於全國平均的2.4%。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國內專利授權量居全國各大中城市首位,4G技術、基因測序、超材料、3D顯示等領域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沿。 深圳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5年的5,524家,上升至2021年的2.1萬家,主要在電子信息領域、先進製造與自動化領域,其他企業則集中在生物與新醫藥技術、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航空航太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等。 近年,深圳創客隊伍不斷壯大,數以千計的創客活躍於深圳,例如柴火創客空間、創客工場、矽遞科技等。同時,不少著名高新技術企業的總部及研發中心也落戶於深圳,包括中興、華為、騰訊、蘋果等。 《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於2020年發布,深圳為此推出50條政策措施,並提出深圳將向「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及「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的方向發展。按照深圳市「十四五規劃」,深圳將大力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並建設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深圳將深化「深港創新圈」建設,與香港共建由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的「深方科創園區」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同時,深圳將加強對外交通運輸的輻射力,加快發展覆蓋全球的航運網路,並提升深圳機場的國際樞紐功能及加快對外鐵路建設。 [...]

機場三跑啟動 奠定國際航空樞紐 港力建「機場城市」 各界迎機遇

編輯精選

機場三跑啟動 奠定國際航空樞紐 港力建「機場城市」 各界迎機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並確立香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為應付香港航空交通的長遠需求,耗資1,415億元興建的機場三跑系統於2016年動工,當中第三跑道已於去年11月正式啟用,機管局主席蘇澤光早前表示,待第三跑道所有支援設施於明年底完工,機場吞吐量可望增加五成,大幅提升機場客貨運能力。業界指出,三跑道系統落成將能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並持續帶動香港及大灣區的人流和物流。 撰文:劉智恒、徐善雯  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表示,在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方面,當局會繼續與機管局提升香港國際機場的競爭力,推進三跑道工程和「機場城市」願景下各個項目,包括「航太城」、南貨運區的高端物流中心、智慧機場等,拓展核心的客、貨運服務。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露,運輸及物流局今年內將發表行動綱領,提升高端航運業務、助力綠色航運轉型、推動航運智能化和數字化,推進大灣區及國際航運界的交流協作。 據機管局早前發表年報指,隨着疫情相關旅遊限制解除,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按年大幅反彈逾七倍,至1,240萬人次;飛機起降量上升11.5%,至逾16.1萬架次。貨運量方面,機管局指,環球經濟放緩、供應鏈受阻,機場2022/23年度貨運量下跌16%,至410萬公噸,但仍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 至於第三跑道去年11月投入運作,接連中跑道進行改造工程,接連進行推展三跑道系統下的其他工程。機管局表示,至2024年整個三跑系統工程,包括擴建二號客運大樓、興建新T2客運廊、旅客捷運系統及行李處理系統等完工,中跑道才會重開,屆時3條跑道同時服務,中跑道主要用作起飛、北跑道降落,南跑道以混合模式運作,按需要供飛機升降。 機場管理局主席蘇澤光早前表示,本港機場客運量現已回復至疫情前六成,料明年底前可完全恢復。他指出,待2024年完成整個三跑道系統,機場吞吐量可望增加五成,並服務1.2億乘客人次,以及應付100億噸貨運量。 國泰航空:擴充機隊以投入灣區發展 《施政報告》中提出,繼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的多項政策措施。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及「機場城市」的落成及啟用,可大幅增加機場的整體容量並提升競爭力。國泰企業事務總經理黃文傑表示,十分期待三跑道系統全面落成啓用,是香港樞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大幅提升機場處理客貨運航班的能力,亦會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助香港國際航空樞紐保持長遠競爭力,及促進國泰航空在大灣區的發展。 他說:「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在國家整體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亦支撐着香港另外七大中心的發展。國泰植根香港70多年,一直致力承擔重任,加強香港、大灣區和中國內地與世界的聯繫,推動香港全方位發展。我們對未來非常有信心,並會繼續作出長遠投資,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因應集團在未來的發展,國泰航空在早前公布計劃訂購多達32架空中巴士A321neo及A320neo型號飛機,持續投資擴充機隊及積極進行機隊現代化,強化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的網絡聯繫。總計,集團將接收多達逾70架新飛機。新飛機預計於2029年底前交付,並分別加入國泰航空及香港快運機隊,主要服務中國內地及其他亞洲航點。 黃文傑謂:「國泰航空目標在大灣區成為區內國際出行首選的優質航空公司,未來將依託香港國際機場,進一步擴展大灣區的境內外航空網路,透過持續增強多式聯運代碼共用服務,方便區內旅客乘搭國泰航班經香港國際機場往返世界各地,並推動各城市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集團亦全力支持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與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空網絡優勢互補的一系列措施,強化與珠海機場的「經珠港飛」」客運服務以及簡化香港國際機場旅客出境的安檢過程。除了營運廣州與香港間的直航航班外,國泰航空更是大灣區第一家實現跨境空海聯運代碼共用的航空公司,提供海空接駁服務「海天一票通」,與快船及跨境巴士有代碼共用合作,讓旅客能夠在珠三角八大碼頭辦理登機和直掛行李,直達香港國際機場後,經國泰航空遍佈全球的航線網路前往世界各地。 另外,黃文傑更表示,集團與招商蛇口郵輪母港簽署合作備忘,全面升級國泰航空在招商蛇口郵輪母港的專屬櫃檯服務,並在招商蛇口郵輪母港開設國泰航空屢獲殊榮的貴賓服務。國泰貴賓室首次引入大灣區,讓大灣區和全球旅客看到國泰卓越的服務品質和不凡的品味,延續國泰航空積極求進的企業理念。 易志明:三跑啟用提升市場空間  冀「做大個餅」 [...]

【封面故事】施政報告全面務實 提振經濟惠及民生

專題

【封面故事】施政報告全面務實 提振經濟惠及民生

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花了逾三小時宣讀,可以理解他為甚麼破天荒地選擇坐著宣讀《施政報告》。綜觀《施政報告》十分務實,顧及到各個層面,從維護國家安全、提高治理水平、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維護和諧穩定,以及青年工作等八大篇章,細分超過170項。綜合工商金融科技等各界意見,大都認為2023年《施政報告》全面務實、有助提振經濟惠及民生。   撰文:劉智恒、鄭敏琴、李樹明          攝影:張展銳   名為「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的《施政報告》厚達98頁。在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增強稅收競爭力、推動創科產業增長、優化北部都會區規劃、擴大跨境醫療服務等多方面宣布一系列新措施並制訂切實目標。《施政報告》不僅有助鞏固香港在各傳統領域 上的獨特優勢,同時把握「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下的新增長機遇,進一步為香港發展注入動能。 羅兵咸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主管合夥人梁偉堅表示:「香港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連接内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樑,建立中國對外投資及内地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點戰略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機遇。我們支持政府繼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措施,包括拓展全球經貿網絡及强化區域合作,在連接歐美市場的同時,拓展『一帶一路』建設、東盟和中東等市場。香港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可以從多方面發揮其獨特優勢,並積極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一帶一路』倡議更為香港各個行業創造寬廣機會,建立更遼闊的商業網絡,長遠而言亦能為經濟結構升級和轉型創造條件。」 建議擴大家族辦公室稅務優惠 羅兵咸永道香港稅務合夥人王曉彥表示,面對主要金融中心致力爭取家族辦公室業務,香港若要成為亞洲超高淨值人士進行財富管理的首選之地,政府需要進一步優化家族辦公室稅務優惠制度。家族辦公室的投資類別一般比基金更為廣闊,除了傳統資產如股票、衍生工具及收息類資產外,它們亦喜歡投資藝術品、酒及虛擬資產等。不過,現行的稅務優惠制度並未考慮這些非傳統投資產品在內,且對利息等收入亦有一定限制。建議政府擴大可獲得稅務優惠的投資資產類別及收入,使香港的家族辦公室稅務優惠制度更具競爭力,這將有助帶動金融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的需求。 [...]

紹榮鋼鐵 創新技術 綠色轉型拓灣區市場

編輯精選

香港製造|紹榮鋼鐵 創新技術 綠色轉型拓灣區市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以製造業起家,晉身成「亞洲四小龍」之一。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傳統工業正大幅北移,餘下來的廠商寥寥無幾。想不到香港今天已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產值高度以專業服務為主,仍有少量的重工業的存在,位處屯門踏石角近龍鼓灘,本港老牌的鋼鐵廠紹榮,陪伴港人成長,經歷七十多個寒暑,仍在默默耕耘當中;紹榮鋼鐵現時由第三代接手,秉承家族對行業的熱誠及抱負,最近與生產力局積極研發新的技術,提升生產效能,升級綠色煉鋼,開拓大灣區市場。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紹榮鋼鐵是本港唯一的大型軋鋼廠,主要業務為生產和銷售軋鋼及螺紋鋼。紹榮創立於1950年,以拆船作業開始,由已故「鋼鐵大王」龐鼎元創立,於1956年正式註冊成立有限公司。 拆船起家  兩度遷廠 鋼鐵業是香港少有的重工業,上世紀50年代,南中國出現大量戰後報廢船隻,這些廢船蘊含大量可回收資源,吸引不少人加入拆船工業,當中包括「紹榮鋼鐵」創辦人龐鼎元。1950年,龐鼎元在葵涌醉酒灣(即現時葵涌貨櫃碼頭)由拆船起家,將拆除的鐵材加工製造成建築材料出售,「紹榮鋼鐵」名字由此而起。而其後生意越做越大,工廠由數十人增至200多人。 紹榮經歷過兩次大搬遷。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政府計劃將荃灣、葵青一帶發展成新市鎮,不再容許區內進行拆船活動,故紹榮鋼鐵在1958年於將軍澳調景嶺自行建廠,利用船板製成的鋼條進行滾軋鋼鐵直到90年代,將軍澳被政府納入新市鎮發展規劃,紹榮鋼鐵再次要另覓土地發展,最後選址香港最西面的屯門踏石角,面積達十萬平方米的屯門廠房,專注生產高質螺紋鋼,成為本港唯一的軋鋼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本港經濟起飛,受惠於基建發展,鋼鐵廠一類的重工業不愁沒有生意。龐鼎元創業後,五名兒子及兩名女兒都協助父親打理業務,至七、八十年代,紹榮鋼鐵與時並進,廠房興建了電弧熔爐和軋鐵車間,將回收的廢鐵重新熔化、精煉,以鑄造成鋼鐵,提升了生產效能。 1993年龐鼎元去世,第二代正式接班,九十年代本港工業逐步北移,當時第二代掌舵人曾思考會否跟隨本港工業北上內地發展,但他們當年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面對本港回歸祖國,看好未來的經濟前景,加上當時本港正值大嶼山新機場興建,正需要紹榮出力,最終決定留在本港,繼續為港人服務。 三代接班  力求革新 紹榮鋼鐵在屯門踏石角的廠房佔地約10公頃,包括軋鋼廠房等,一直為本地的房屋建造及基建發展提供鋼筋等鋼材,每年產能達75萬公噸,在本地的市場佔有率逾四成。其他業務包括加工鋼材轉口海外等,業務一向十分穩健。現時紹榮鋼鐵由包括龐超貽及龐心怡等第三代逐步接手,在云云第三代19位家族成員當中,現時有5位分別擔任管理層不同崗位,而出身投資銀行、擁有工程專業背景的龐心怡,正是其中一員。 龐心怡於2003年返回紹榮幫手,坦言希望和其他第三代的成員般,傳承爺爺的心血。她坦言,鋼鐵廠早在第二代已成功把業務現代化,故他們希望把業務再創新升級,邁向可持續發展。龐心怡舉例說,紹榮早年已經引入鋼鉟焊接技術「易駁時」(EBROS),提供無限長的鋼鉟軋製成品,能按照客戶所需的鋼筋長度而大量生產,並提供場內鋼筋剪屈服務,減少浪費。這項服務獲得建造業議會的綠色產品認證;「以往建築工人需要在狹窄的工地內剪屈鋼筋,但剩餘的鋼筋會造成浪費,因此我們早年添置了剪鐵機,直接在廠房內將鋼材剪、屈成建築所需的長度和花式,然後才運送到工地,這大大減少建築工人在工地內的加工工序,並減少個別工地的剩餘鋼筋,長遠亦有助避免工業意外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