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封面故事|環境及生態局三大能源政策 中期目標輸入內地核電


封面故事|環境及生態局三大能源政策 中期目標輸入內地核電

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為爭取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以邁向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政府會利用不同措施加緊各項減碳行動。當中包括節約能源、推動綠色運輸,以及推動全民減廢等。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訪問中逐一詳述每項零碳行動的細節,核電、全面減塑,以及鼓勵使用電動車等,均是其任內積極推動的環保策略。

封面故事|環境及生態局三大能源政策 中期目標輸入內地核電

撰文:李樹明、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謝展寰表示,本屆政府在能源方面定下了三大目標策略:一是要有穩定的能源;二是邁向零碳;三是價格合理。李家超政府就職屆滿一年,過去一年,能源危機導致電力價格上升。按年度計算,與去年一月份的淨電費相比,中電在今年加價約19.8%,港燈亦加價45.6%,社會上對能源問題極度關注。謝展寰認為,要達到上述三個目標,需要區域合作。「從內地輸入更多零碳能源,符合供應穩定,零碳和價格合理三大目標,比起現在依靠從全球購入天然氣、煤等石化能源更有保證。」

 ●大量輸入核電無可避免

他進一步解釋說,利用傳統石化產品,如目前本港發電使用的煤、天然氣等均屬穩定可靠的能源,價格亦屬合理,但並非零排放,況且在能源危機下,價格十分波動。另一方面,近數十年來,可再生能源一直在發展,如內地的太陽能、風能等,相對於石化能源,價格下跌得很快,然而穩定性地供應還有待時間進一步去確立。「唯有核能是目前一個最好的選擇。相信核能是最終邁向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過程中的一個最佳選擇。」

事實上,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核能電廠所使用的燃料體積較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成本也不易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價格比較穩定。當然核能也有其弊處,如放射性核廢料的儲存及去處,以及核反應爐的安全等,都是一直爭議的問題。然而兩權相害取其輕,核電還是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發電動力。

據了解,現時香港的能源分布:大致一半依賴天然氣發電、四分一燒煤,另四分一來自大亞灣核電。根據璄境及生態局估算,香港在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必需要將零碳能源核電的佔比提升到60至70%之間。為此,香港政府要籌劃兩件事,「一是要求中電加大從大亞灣輸港電網的輸電能力;一是在將軍澳132區填海,在這裡興建接電站,接收香港現時電力的35%。將以上二者加起來,就有足夠能力從內地輸入香港所需電力的六至七成。」

●徵費致膠袋使用量減八成

在這個框架下,估計本港可以在內地投資或合營核電站,或是直接買入核電。謝展寰強調,香港要達致零碳排放,無可避免需要區域合作。

為了達致2035年「零廢堆填」的目標,政府全力推動全民減廢和分類回收,並加快發展現代焚燒發電設施。包括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以及分類收集可回收物並交予回收商處理。

踏入2023年,膠袋徵費從原來五毫增加至一元之後,膠袋的使用量大幅減少八成,證明膠袋徵費起到作用。謝展寰認為購物膠袋的使用量大幅減少,並非純因為加了五毛錢,而是帶有提醒作用,鼓勵了消費者自備購物袋。謝展寰表示,「政府在2015年首次推行膠袋徵費時,坊間市民普遍認為不會有消費者為了五毛錢而改變習慣。但當有關政策正式實施時,有九成的消費者確實改變了習慣,自備購物膠袋。」

他歸結兩點原因:一是為了環保。然而很多時由於善忘,未有帶備購物袋,唯有付費購買膠袋;但當要徵費時,經收銀員會提醒徵收五毫,這個提醒作用會令到消費者意識到他本身原來想要做的事。第二點是不服氣。消費者會認為商鋪一個膠袋徵收五毫子並不合理,於是自己帶備膠袋。「不過提醒也好,不服氣也好,膠袋徵費的確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從五毫加到一元,加強提醒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徵收範圍擴大,效果就十分明顯。膠袋徵費的目的不是銀碼,而是不斷的提醒,所以政府短期內沒有再增加徵費的構思。」

●垃圾收費付諸實行

繼膠袋之後,大家的焦點放在垃圾徵費上,有關措施預計今年年底就會實行。政府希望藉此改變港人的生活行為,有助將可回收物料分開處理,減少廢物。謝展寰表示,他們參考大部份國家的處理方法後,決定根據垃圾袋的大小來收取費用。屆時市民必需購買政府指定的垃圾膠,預計每公升收取0.11港元的費用。若以一般家庭平日使用的垃圾袋,小的垃圾袋大約可以裝載10公升左右的垃圾,大部份家庭每天約產生15公升左右的垃圾,如此類推,一般家庭每天大約要繳交1.7元的垃圾費。

參考外國的實施方法,只要將可循環再用的物品分類出來,就不用收費。正如徵收膠袋費用一樣,謝展寰預料會有消費者不甘心付費,而決定將可循環再用的物品分類處理,間接減少廢物量。

外國推行垃圾徵費初期,曾經出現有人將垃圾扔到街外,避開徵費。一般經過三至五年的適應期才最終改變整個社會的生活習慣。因此在在實施初期,政府計劃進行大量宣傳;其次要完善回收配套設施;做到每個家庭都感到方便。局方明白到,假如垃圾徵費的程序過於複雜繁瑣會失去鼓勵性,可能令市民選擇將垃圾扔到街上,因此要有宣傳教育配合,完善的回收配套,鼓勵市民實行。「所以最大挑戰是如何令到垃圾徵費方便不擾民,大家容易做得到,藉此慢慢改變文化。我相信只需一段時間,最終一定會成功的。」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七月號,按此訂閱

=============

延伸閱讀:封面故事|鞏固虛擬資產樞紐地位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