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股市

看SPAC投資前景 先從管理層背景入手


港股市場終於有第一隻SPAC掛牌!香港人可能未必對SPAC有深入認識,其實SPAC在1997年於美股市場起步,而去年由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私人發起的SPAC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香港才泛起SPAC熱潮。

SPAC全名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A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本質上是空殼公司,並沒有商業營運行為,成立目的就是透過IPO募集資金,然後透過併購企業,協助該企業上市,進而從中獲取利益。若SPAC管理層在指定限期內找不到合適公司,或併購遭股東否決,此SPAC就會清算,把資金退還給投資者。

傳統IPO在上市時,投資者可從公司的營運狀況、過往業績和財務數據來判斷是否具投資價值。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沒有具體資料,投資者不知道將會投資於哪一家公司,只能從管理層背景和往績,來衡量他們是否有能力找到具發展前景的未上市公司。

由於SPAC發起人大多是專業人士、不少更是金融界人士,相比採取傳統IPO上市的企業五花八門的來源,發起人與保薦人「話事權」更大。發起人不一定需要是超級富豪,反而專業領域的傑出人士伙拍私募基金,又或是商業銀行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會更為適合。

SPAC著名例子有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在2019年與有「SPAC之王」稱譽的Chamath Palihapitiya所創立的SPAC合併,並順利在當年10月在紐交所掛牌上市。

去年底,東南亞網約車服務品牌Grab與SPAC公司Altimeter Growth Corp.順利合併,並且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SPAC交易。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