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史立德:前海橫琴方案促粵港澳融合發展


今年9月初,中央接連推出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方案》)兩份涉及港澳的重磅政策文件,希望借助港澳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優勢,協助大灣區率先開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構建國家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比較而言,前海和橫琴這兩套方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具體的政策措施上可謂各具特色。前海合作區自誕生以來就明確定位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以「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為發展導向;《前海方案》則透過地理範圍的「擴區」,大幅擴展前海合作區的空間,其中一個著眼點便是要壯闊香港經濟發展的腹地,特別是疏導香港土地不足對一些產業發展所造成的制約。

 

同時,《前海方案》也在服務貿易開放、產業發展方向上進一步「擴容」。除了在CEPA的合作框架內,支持前海合作區對港澳擴大服務領域開放外,還特別提出要加快前海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包括聚焦人工智慧、健康醫療、金融科技等港澳優勢領域,大力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科技合作管理體制,促進港澳和內地創新鏈對接聯通,推動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等。這不僅有助於進一步發揮香港在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領域的傳統優勢,為不同界別的專業人才和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撤除隱藏的壁壘和障礙,更可透過發揮港深兩地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互補,讓香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與深圳的先進製造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等環節展開契合、對接、聯通,促進香港在大灣區的更大平台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至於備受矚目的《橫琴方案》,則是圍繞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目標,透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提出了多項突破性的政策安排。首先,橫琴合作區首創「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粵澳合作新模式,但在政府管理架構上又讓澳門政府「稍佔上風」,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把橫琴變為澳門的「準管轄地區」,為澳門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空間;其次是,橫琴合作區將採用「『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海關監管方式,有助於推動人流、物流、资金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動。另一方面,橫琴合作區規劃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等四大產業,並對標國內最高標準為入駐區內的企業和個人制定有吸引力的稅制安排,為澳門產業多元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的重大平台以及廣東自貿區的兩大片區,前海和橫琴在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按下了「加速鍵」,亦標誌着中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值得關注的是,《橫琴方案》中首次推動「一國兩制」下的澳門特區與內地深度融合,以此創造出開拓性、突破性的制度安排;這對深港合作的未來方向無疑具有重大的警醒意義和啟示作用。深港兩地政府不妨借鑒橫琴的體制創新,為兩地合作開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探索一套更加有效的領導架構及開發模式,進而將其成功的經驗複製到更廣闊的深港合作區,例如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港深兩地的「雙城三圈」空間格局,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

 

 

撰文: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