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陳亨達:陸海新通道帶動西部起飛

中國與東盟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合作並不只是泛亞鐵路,7月中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區域合作論壇是另一個重要項目。2015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新加坡,兩國簽署建設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項目的協議。「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納入為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基礎項目。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不設物理邊界,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主題,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聚焦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領域開展合作。「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下稱陸海新通道)便是交通物流領域的重點項目。 互聯互通項目以重慶和新加坡為「雙樞紐」,致力促進區域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實現「一帶」和「一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中國西部地區和東盟國家之間有機銜接。項目早期在重慶開展合作,之後逐步將成功經驗複製、推廣至中國西部其他地區。東盟國家方面,亦會由新加坡擴展至中南半島上的其他東盟國。 陸海新通道是一條由重慶經貴州貴陽市、廣西南寧市到北部灣三港(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向南經海運至新加坡及全球的鐵海聯運通道。與既有的「重慶-上海-新加坡」江海聯運模式相比,陸海新通道節省超過20天運輸時間。自2017年起,由重慶和廣西推動的「渝桂新」鐵海聯運班列開始雙向常態化運行。2018年,中新兩國將原稱「南向通道」更名為陸海新通道,並簽署諒解備忘錄合作建設該通道。其後,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寧夏8個西部省市就建設陸海新通道簽署合作協議。 陸海新通道3條主幹線 翌年,陸海新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分別經貴州貴陽市、湖南懷化市、廣西百色至北部灣港的三條鐵路運輸路線(見圖),實現集裝箱班列每日開行,並與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渝新歐)保持銜接。通過陸海新通道接駁「渝新歐」,由北部灣經重慶到歐洲,全程運輸時間只需20天。 除了鐵海聯運班列,重慶推出公路跨境運輸服務。自2016年4月起開始營運,提供重慶至東盟的公路貨運服務。主要路線有3條:東線(經廣西憑祥到越南河內;東線支線經欽州港接駁海運到新加坡);中線(雲南磨憨經老撾萬象到泰國曼谷);西線(經雲南瑞麗到緬甸仰光)。陸海新通道的跨境公路班車現已形成「3向11線20口岸」的出入境通道體系。從2016年首次運營至今年4月底,跨境公路班車7年來共發車13,366車次,發運總貨值超過83億元。 不過,陸海新通道仍存在運輸不順、成本不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中央加強頂層設計,2019年發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下稱《規劃》),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西部12個省市及海南省、再加廣東湛江市與湖南懷化市,形成「13+2」的中國西部面向東盟的開放新格局。 物流網絡覆蓋119個國家 《規劃》提出3大發展目標:2020年一批重大鐵路、物流樞紐項目開工建設,重慶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初步建成;2025 年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基本建成;2035 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建成。特別是在2020及2025年提出了3項量化指標──鐵海聯運、廣西北部灣港、海南洋浦港的集裝箱輸送量3項指標2020年的目標已完成,2025年目標分別是50 萬、1,000 萬及500 萬標準箱。這3項指標2022年的成績分別是75.6萬、702萬及391.8萬標準箱,首項已達標,二、三項已達到目標的70%以上,表現甚佳。 2021年,中國和新加坡完成《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規劃》編制,把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推向另一高峰。根據《合作規劃》,2025年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對東盟貿易額達1,800億美元,鐵海聯運集裝箱運量達50萬標準箱,跨境鐵路班列達2000列,基本實現上下行平衡發展。 陸海新通道的物流網絡到今年4月已覆蓋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截至上月初,重慶國際鐵路班列累計開行超過2.2萬列、運輸集裝箱超過150萬標準箱,成為全國第一,其中陸海新通道累計運輸貨物超過40萬標準箱、貨值約700億元。 推動降低成本優化服務 今年是陸海新通道開通第6年,重慶至緬甸跨境鐵公聯運班列在4月首次開行。此外。由重慶至馬來西亞邊境城鎮巴東勿刹的鐵鐵聯運路線亦在6月首次成行,中國西部至中南半島的運輸通道輻射範圍再進一步延伸。 雖然東、中、西3條通路持續強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樞紐營運亦更具效率,但陸海新通道仍需持續推動降低運作成本和優化服務,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要深化通關便利化,提升通道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5月在陝西省政府工作滙報會上表示:「要着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撰文:陳亨達 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 ============= 延伸閱讀:【吳老闆筆記】一帶一路威到盡 提防美國搞破壞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中國夥東盟建設亞太自貿區

由亞太區15個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本月2日起對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15名簽署國正式全面生效。RCEP區域的人口數目、GDP總值、貨物貿易額均佔全球比重約30%,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區終到了全面實施階段。 RCEP由15國在2020年簽署,計劃2022年1月生效。根據規定,只要6個東盟成員國和3個非東盟國提交核准書,便達到生效門檻。事實上,RCEP在2022年開始對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紐西蘭和澳洲10國生效,韓國、馬來西亞及緬甸去年上半年亦陸續生效。最後兩國印尼及菲律賓,前者今年1月生效;後者完成核准程序,終在6月2日生效。 RCEP由東盟發起,東盟曾與中、日、韓、澳、紐及印度6國簽署「10+1」自由貿易協定,RCEP將6個「10+1」綜合成1個「10+6」。可惜,印度為了保障勞工及農民,暫時不加入,最終成為「10+5」自貿區。RCEP生效後,成員國之間90%以上貨物零關稅,分為即時實現或10年內降至零。服務貿易方面,金融、電信、交通、旅遊、教育等領域的開放水平將顯著提高,6年內全面轉為負面清單。投資方面,非服務業投資採用負面清單,清單以外不可新增限制,有利於各國企業相互擴大投資。 2022年RCEP首年生效,中國與RCEP其餘成員貿易額達12.9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5%,佔中國外貿比重30.8%;今年增長趨勢持續,首5個月貿易額按年增4.5%至5.11萬億元,繼續佔外貿比重逾30%。 東盟成為中國最大交易夥伴 其實,在RCEP之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中國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而東盟自2020年起取代歐盟,躍升為中國最大交易夥伴地位,持續3年至今。隨着今年RCEP對所有東盟成員國生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將更上一層樓。2022年中國東盟貿易規模繼續增長15%至6.52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整體外貿比重升至15.5%,佔中國對RCEP貿易比重更高達50.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東盟貿易增速高於對整個RCEP區域。今年首5個月,中國東盟貿易規模增長9.9%,高於中國對RCEP的4.5%增速。至於去年全年,前者增速15%同樣高於後者的7.5%增速,顯示東盟對中國經貿發展越來越重要。 今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將持續增加,首先,RCEP對印尼及菲律賓今年才生效,而印尼是東盟10國經濟規模最大,RCEP生效有助推動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其次,東盟將增添新成員──東帝汶,去年11月東盟峰會原則性接納東帝汶的申請,上月峰會更批准加盟路線圖,東帝汶需簽署涵蓋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共66項關鍵協定,才能成為成員國。 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除了經貿之外,中國與東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時宣佈,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就雙方未來關係提出5點建議,即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5大家園,涵蓋政治軍事、公共衛生、经贸發展、绿色環保、交流合作5方面。 去年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局之年,《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2-2025)》公佈,根據共建5大家園的願景,提出48項行動計劃,當中以共促繁榮(共21項)着墨最多,當中首兩項行動計劃是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以及共同全面有效落實RCEP。 中國與東盟去年11月啟動自貿區3.0版談判,涵蓋貨物貿易、投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供應鏈產業鏈合作,盡早實現服務貿易開放由正面清單過渡至負面清單,打造更包容、現代、全面和互利的自貿區。今年2月、4月及6月已分別舉行3輪談判,中國商務部表示,今年全面推進談判,期望能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除了貿易更一體化外,亦帶動RCEP發揮協同效應。由於自貿區11個成員國與RCEP重叠。3.0版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的新規定,只要與日、韓、澳、紐4國達成共識,便可推動RCEP 2.0誕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估計,到2035年,RCEP將帶動區域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量達到8571億和9837億美元。 RCEP面對印太經濟框架挑戰 不過,RCEP要面對兩大對手的挑戰。RCEP成立前,亞太區已有一個區域𣍝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CPTPP在2018年底生效,成員國有11個,包括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及秘魯。RCEP自由化水平與CPTPP仍有一段距離。面對CPTPP,中國早在2021年便提交加入的申請書,化被動為主動。 [...]

博客

腦機接口可實現人類機器融合

人類在腦後插入一條電線,便可進入虛擬世界;學習知識不需書本亦不花時間,只要將知識輸入大腦便可。這種情景是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但原來這些構想並非無稽之談,是建基於已發展多年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而推想出來的。 人類與電腦的交互由最初「鍵盤+文字顯示」,到PC時代「鍵盤+滑鼠+圖形顯示」,智能手機時代的「觸摸屏」,再到VR/AR時代的穿戴式裝置。至於腦機接口,上世纪70年代已出現相關技術研究,上世紀末開始利用猴子進行實驗,成功後更運用到病人身上。 進入本世紀,腦機接口處於技術爆發階段。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禮上,一名全身癱瘓的少年穿上「機械戰甲」,利用BCI憑意念開出世界盃的第一球,令全球矚目。2019年更是BCI大放異彩的一年,美國腦機科技公司BrainCo做出全球第一種腦控機械的義肢產品──智能仿生手,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則公佈已找到高效實現BCI的方法,隨後更在三隻已植入晶片的小豬身上成功讀取腦電信號。 腦機接口(BCI)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技術,竟然令電影情節般的人機交互可在現實發生。BCI其實是指大腦與電腦等外部電子設備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條新通道繞過周邊神經或肌肉系統等慣常路徑。具體是透過設備從大腦皮層採集腦電波等信號,將之轉成為電腦可識別的信號,經過處理後將信號轉化為指令,達到控制外部設備的目的。 易傷大腦 侵入式仍非主流 一個標準的BCI系統由4部分組成:信號採集、信號處理、控制設備及回饋環節,其中信號處理再分為預處理、特徵提取、特徵分類3個環節。信號採集主要考慮三個標準,包括規模(可記錄多少神經元)、分辨率(信息細緻程度)及侵入程度(要不要手術及其影響),當中侵入程度最受關注。因此,BCI技術分為非侵入式、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種。所謂侵入即是否要進入大腦,因異物放入大腦會產生風險,可能引發炎症或造成永久傷口。因此,非侵入式仍是主流,佔據市場絕大部份的份額。 採集信號之後便要分析信息,進行解碼和再編碼。由於採集過程中,有很多干擾信號,例如由電力系統引起的工頻干擾、參與者的眼動偽跡等都需要處理掉。不同的採集方法便有不同分析模型,如腦電圖(EGG)等,同時亦有不同的特徵提取方法,如腦電波P300信號的分析等。在分析之後便是再編碼,如何編碼取決於要完成甚麼事,例如需要控制機械臂拿取東西,便要編碼成相關的運動信號。 醫療健康 最普遍應用場景 控制設備部份主要是輸出信號並執行,將處理後的腦電波信號傳輸至已連接的設備器材,作為數據基礎加工內容,或回饋到終端機器形成指令。最後是回饋環節。在信號執行後,設備將產生動作或顯示內容,參與者將通過視覺、觸覺或聽覺,感受到產生的腦電波已被執行,並觸發回饋信號。 BCI系統有5大功能,即監測、替代、改善/恢復、增強及補充。以現時應用BCI最普遍的場景醫療健康為例,監測(BCI可監測人體意識狀態)、替代(BCI系統的輸出可取代因損傷或疾病而喪失的原本輸出)、改善/恢復(針對康復可改善疾病症狀或恢復某種身體功能)、增強(針對健康人士可提升和擴展機能)、補充(可增加腦控方式,補充傳統單一的方法)。 除了醫療健康外,BCI的應用場景亦伸延至其他領域,如智能家居、娛樂、軍事、教育等。智能家居主要是「補充」,BCI有如遙控器,人們可用意念開關電燈、大門及窗簾等。娛樂方面亦以「補充」為主,BCI為遊戲玩家提供有別於傳統的操作方式,運用意念控制VR界面的功能表。軍事應用則集中在「替代」和「增強」。BCI可協助操控無人裝備,代替人類執行高危任務;結合腦控和手控,更可發揮士兵最大潛能。教育方面主要用於「改善」或「恢復」,例如BrainCo擅長即時探測和訓練學生注意力,既可協助教師及時掌握情況改善教學,亦可提高學生專注程度。 關乎倫理 人機融合要多深 [...]

博客

全屋智能 智能家居3.0時代

物聯網(IoT)是繼電腦及互聯網後,全球資訊科技產業第三次浪潮。在這次大潮之中,智能家居(Smart Home)是物聯網在消費層面重要的應用場景。其實,智能家居這概念已提出多年,遠早於物聯網。1984年,美國聯合科技公司將一幢舊大廈改建成全球首幢智能大廈,智能家居自此受大眾關注。隨着科技發展,越來越多電子設備可在智能家居應用,令智能家居發展更快、更普及。 根據終端設備的功能,智能家居產品可分為6大類,包括家電(Appliances)、安防(Security)、娛樂(Entertainment)、連結控制(Control & Connectivity)、光感(Comfort & Lighting)、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以家電、娛樂及安防的滲透率較高,尤其是智能電視滲透率已逾半壁江山。 智能家居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現時處於2.0的智能互聯階段,正在經歷由產品轉向以場景為核心。1.0時代的產品是家電單一品種智能化,主要產品是安全設備,如電子鎖、攝像頭。這些設備利用電腦或智能電話遙控開關或操作,例如通過家中攝像頭觀察嬰兒狀況,又可在回家前遙控開啟冷氣機,這些產品雖然可減少用家工作量,但操作繁複,場景碎片化且兼容性較差。 產品已可聯動合作 到了2.0階段,智能家居產品的特徵是這6類單品可以聯動一體化。智能家居已出現如智能廚房一類的細分場景及子系統,單品智能化程度提升至各單品之間可協調合作。這個時代以場景為中心,通過網絡通訊及物聯網技術將各項功能整合為系統。 隨着物聯網、人工智能及雲計算三大互聯互通技術不斷發展,重塑智能家居的模式,有望進入全面互聯的3.0時代。這個理想的時代以用家為中心,一切圍繞人的需求而非產品或場景而生。大量家居設備AIoT(智能物聯網)化,可感知用戶在家中所有活動,並大量收集用戶的數據,利用AI主動學習的能力開展大數據分析,並提供及時化、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 智能家居的發展歷程是由單品發展到聯動,再向全屋智能進發,市場對其前景樂觀。根據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在2020年為466億美元,預期2030年達到2,398.9億美元,2021至3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7.6%。以類別計算,安防產品佔40%市場,娛樂則是未來10年增長最快的類別,年均複合增長率19.2%。 [...]

博客

萬物互聯 物聯網要發展安全兼備

踏入21世紀,以人聯網為核心的互聯網普及化。最初通過固網寬頻,便可透過桌面電腦接入互聯網,實現第一代人網連結;之後出現3G/4G流動網絡,我們便透過流動電話連接互聯網,實現第二代人網連結。到了現時5G網絡來臨,人工智能、雲計算及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邁向成熟,機器已可取代人類與各種物件連接,萬物互聯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時代已揭開帷幕。 物聯網是指人與物、物與物連接的網絡。任何物件配有傳感器(sensor)、軟件和其他技術,只要連上互聯網,便可與其他裝置傳輸和接收數據,並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交互和無縫連結,形成由物件或設備組成的龐大網絡。物聯網有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全面感知,利用感應器等隨時隨地獲取物件或附近環境的信息;二是可靠傳遞,通過電訊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件的信息準確傳遞;三是智能處理,對大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件實施智能化控制。物聯網能夠透過網絡傳輸數據,無需人工操作,只要有網絡,物聯網裝置便能夠無處不在。在PC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之後,物聯網被寄予厚望,成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 感知網絡應用三層架構 現時物聯網應用範圍廣泛,包括工業、農業、政務、交通、家居等。消費者最熟悉的物聯網裝置應是健身監測器,如 Nike Fuel Band 、 Fitbit等。根據互聯網研究機構IoT Analytics估計,2021年全球已連接的物聯網裝置達到123億個,預測2025年物聯網裝置的數目會倍增至270億個。 物聯網的架構,根據歐洲電信標準協會( ETSI)的定義,按不同工作內容,可劃分為感知層(Device)、網絡層(Network)及應用層(Application)。業界以人體的神經網絡比喻物聯網的運作機制,末梢神經(感知層)感測各種信息後,將信息經由神經網絡(網絡層)滙流至大腦;由大腦滙整信息後,做出反應與決策(應用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基礎,主要是具有感測、辨識及通訊能力的裝置,這些裝置根據各自的感測原理(如光、溫濕度、壓力、超音波等)感知和識別物體並採集信息,透過RFID、短距離無線通訊(如ZigBee、WiFi、藍牙等)傳到網絡層。由於現時的流動裝置經常內置各種傳感器(Sensor),因此感知層包括流動電話及智能可穿戴裝置。網絡層是數據處理的集送地。它將感知層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交換,決定適當的指令或透過3G/4G網絡,往更上方的雲端或伺服器傳送。網絡層一般設有網關(Gateway)將來自不同通信協定網絡的數據及信息,轉化成可被另一通信協定網絡識別的信號,例如感測器透過ZigBee傳遞信號,但一般手機無法接收,這時網關將信號翻譯,透過WiFi轉給手機。 製造業應用物聯網最多 應用層就是數據、信息的分析與應用。由感知層及網絡層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不同領域的不同需求轉化成實際的應用,最終目標是通過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應用場景結合,實現萬物互聯。應用層決定物聯網產品能否滲進一般消費者生活之中,現時經常聽到的智能工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便是其中的例子。 根據I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