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腦機接口可實現人類機器融合


人類在腦後插入一條電線,便可進入虛擬世界;學習知識不需書本亦不花時間,只要將知識輸入大腦便可。這種情景是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但原來這些構想並非無稽之談,是建基於已發展多年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而推想出來的。

人類與電腦的交互由最初「鍵盤+文字顯示」,到PC時代「鍵盤+滑鼠+圖形顯示」,智能手機時代的「觸摸屏」,再到VR/AR時代的穿戴式裝置。至於腦機接口,上世纪70年代已出現相關技術研究,上世紀末開始利用猴子進行實驗,成功後更運用到病人身上。

進入本世紀,腦機接口處於技術爆發階段。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禮上,一名全身癱瘓的少年穿上「機械戰甲」,利用BCI憑意念開出世界盃的第一球,令全球矚目。2019年更是BCI大放異彩的一年,美國腦機科技公司BrainCo做出全球第一種腦控機械的義肢產品──智能仿生手,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則公佈已找到高效實現BCI的方法,隨後更在三隻已植入晶片的小豬身上成功讀取腦電信號。

腦機接口(BCI)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技術,竟然令電影情節般的人機交互可在現實發生。BCI其實是指大腦與電腦等外部電子設備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條新通道繞過周邊神經或肌肉系統等慣常路徑。具體是透過設備從大腦皮層採集腦電波等信號,將之轉成為電腦可識別的信號,經過處理後將信號轉化為指令,達到控制外部設備的目的。

易傷大腦 侵入式仍非主流

一個標準的BCI系統由4部分組成:信號採集、信號處理、控制設備及回饋環節,其中信號處理再分為預處理、特徵提取、特徵分類3個環節。信號採集主要考慮三個標準,包括規模(可記錄多少神經元)、分辨率(信息細緻程度)及侵入程度(要不要手術及其影響),當中侵入程度最受關注。因此,BCI技術分為非侵入式、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種。所謂侵入即是否要進入大腦,因異物放入大腦會產生風險,可能引發炎症或造成永久傷口。因此,非侵入式仍是主流,佔據市場絕大部份的份額。

採集信號之後便要分析信息,進行解碼和再編碼。由於採集過程中,有很多干擾信號,例如由電力系統引起的工頻干擾、參與者的眼動偽跡等都需要處理掉。不同的採集方法便有不同分析模型,如腦電圖(EGG)等,同時亦有不同的特徵提取方法,如腦電波P300信號的分析等。在分析之後便是再編碼,如何編碼取決於要完成甚麼事,例如需要控制機械臂拿取東西,便要編碼成相關的運動信號。

醫療健康 最普遍應用場景

控制設備部份主要是輸出信號並執行,將處理後的腦電波信號傳輸至已連接的設備器材,作為數據基礎加工內容,或回饋到終端機器形成指令。最後是回饋環節。在信號執行後,設備將產生動作或顯示內容,參與者將通過視覺、觸覺或聽覺,感受到產生的腦電波已被執行,並觸發回饋信號。

BCI系統有5大功能,即監測、替代、改善/恢復、增強及補充。以現時應用BCI最普遍的場景醫療健康為例,監測(BCI可監測人體意識狀態)、替代(BCI系統的輸出可取代因損傷或疾病而喪失的原本輸出)、改善/恢復(針對康復可改善疾病症狀或恢復某種身體功能)、增強(針對健康人士可提升和擴展機能)、補充(可增加腦控方式,補充傳統單一的方法)。

除了醫療健康外,BCI的應用場景亦伸延至其他領域,如智能家居、娛樂、軍事、教育等。智能家居主要是「補充」,BCI有如遙控器,人們可用意念開關電燈、大門及窗簾等。娛樂方面亦以「補充」為主,BCI為遊戲玩家提供有別於傳統的操作方式,運用意念控制VR界面的功能表。軍事應用則集中在「替代」和「增強」。BCI可協助操控無人裝備,代替人類執行高危任務;結合腦控和手控,更可發揮士兵最大潛能。教育方面主要用於「改善」或「恢復」,例如BrainCo擅長即時探測和訓練學生注意力,既可協助教師及時掌握情況改善教學,亦可提高學生專注程度。

關乎倫理 人機融合要多深

隨着技術持續成熟,應用場景不斷開拓,BCI市場規模亦日漸成長。市場調查機構QY Research 預計,2026 年全球BCI市場規模達 27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 12.4%。另一家機構 Emergen Research更樂觀,去年市場規模為17.84億美元,預期2030年增至50.7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2.3%。

Neuralink創辦人馬斯克曾說,人類不能被AI淘汰,要與AI融合,在大腦和電腦之間創建一個接口。隨着人類肢體限制不斷突破,人腦潛能將可釋放。對於人類通過BCI實現與機器融合,成為阿凡達般的超級人類,馬斯克充滿希望。不過,即使BCI克服了各種技術關卡及對人類身體造成的影響,人機融合仍要面對道德倫理問題。BCI這種技術應否被應用?是否要做到人機融合的地步呢?這是科學家及企業家都要負責任地面對的問題,而這問題亦需全社會公開討論。畢竟是關乎人類命運的發展,我們只能謹慎地一步一步前進。

作者: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