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港股專家】黃敬凱:同股不同權有利有弊 小米(1810)股價未見受影響


小米明顯是一個同股不同權架構上的一個試點,小米成功,將增加其他企業、以致投資者的信心。

由阿里巴巴(BABA.NYSE)遠走美國開始,至本月小米(01810)正式上市為止,同股不同權終於不再是痴人說夢,而是落於實地的一項政策。究竟同股不同權是港股市場的一個里程碑,還是會成為「里程悲」呢?還需要監管機構協力跟進,始終暫時只出現了小米一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企業,還是僅上市一星期的情況下,問題斷不會於短時間內出現,其後怎麼演變,將會衍生出甚麼問題,如何解決才更為重要。

最容易引起誤會的必然是將小米直接等同於同股不同權。小米是同股不同權企業沒錯,不過同股不同權卻並不一定是小米,就好像是「你父親有一把鬍子,並不等於有鬍子的就是你的父親」一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絕不可含糊過去。而更重要的是,小米明顯是一個同股不同權架構上的一個試點,小米成功,將增加其他企業、以致投資者的信心,小米失敗亦不見得就是同股不同權上面出了問題,亦無阻其他企業欲以此來港上市的決定。

落閘並非壞事

要知道小米目前的營運模式仍流於手機銷售之上,加上過去數年的盈利並不理想,這亦引致中證監大舉留難小米欲一併於CDR上市的意圖。而且近日更有滬深交易所宣布,同股不同權架構,暫時不會納入滬港通與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範圍。落閘並非壞事,始終內地交易所亦有責任保障投資者權益,對於仍存有問號的議題,先取觀望態度亦並無不可。反而,這會否影響小米的股價,值得觀察。

同股不同權本身當然有利有弊,斷不能只將焦點集中於小米及小米的股價本身,如目光只圍繞在小米身上,那未免太過短線。當然,不能否認李小加等人欲推之而後快的本意是亡羊補牢,但也不能埋沒同股不同權的優劣之處。

同股不同權的精髓在於所有權與控制權分家,股東把決策權委託予董事會,董事則把日常營運交付公司管理層。當中企業是否具備有效協調各方持份者利益的健全管治制度及問責制度,以保障股東權益,是其中的問題癥結所在。香港的監管機構未有甚麼具體措施去保障投資者,亦是問題。

A股之中亦有不少真正的「垃圾公司」,別以為只有港股多妖股、多害群之馬,A股也是有的。

無可否認,由於同股不同權令控股創業者能夠免卻公司受制於短期財務壓力而犧牲長遠價值,讓企業始創人持有高度控制權,對於企業發展相信是有幫助的。不過退一步去思考的話,亦不見得一定有利,皆因企業的未來全依靠一小撮人去把持,眼點更在於個人,而非大眾。雖說大家平常也不會怎樣行使投票權,但不能否定投票權是有其作用的。當然,投資者更在乎的是能否獲利,這就牽涉到有效的企業管治,即如行政總裁和董事會主席的職責分家、避免管理層權力過度集中、確保資訊和高管薪酬的透明度等。誠如上述,這些都需要監管機構進行把關,如保投資者利益。

A股以散戶為主

上面亦提到,內地仍在觀望,但市場上如阿里巴巴、百度(BIDU. NASDAQ)、京東(JD. NASDAQ)等,對於來港上市的意圖其實仍然濃厚,可是現時內地先落閘,相信這些巨企亦會先持觀望態度,始終上市就是為了集資,愈多的渠道將愈吸引。而同股不同權能否在內地落實,可能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首先,根據內地的《公司法》同股同權、同股同價仍是大原則。而且內地仍缺乏一個成熟的監管機制,即A股上市的股分,仍有不少能夠出現財務造假的情況,若再引入同股不同權,恐怕情況難以收拾。再說,A股之中亦有不少真正的「垃圾公司」,別以為只有港股多妖股、多害群之馬,A股也是有的。不只是企業有問題,A股以散戶為主,機構投資者只屬少數,不像香港有一眾外資、中資大行、大量機構投資者把持,市場的投資者較為成熟,對於內地一眾散戶有否甄選企業的能力,是值得存疑的。這亦可透視出,香港是一個試點,時機若成熟,這也許不是夢。

最近小米可算是極速發展,又恒指、又富時指數,而內地交易所的選擇亦屬明智。現時而言,小米自身的問題遠大於同股不同權,小米若不做好「新經濟企業」的本份,早晚會被淘汰。

反而同股不同權有值得期待的地方,滴滴、美團、餓了麼、ofo等行業「獨角獸」等早已蓄勢待發,對港股市場而言,並無太大壞處,更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場。至於監管問題,實有賴監管機構努力把關,不過已是後話,我們且一起繼續觀察這個改革帶來何種影響,始終以此上市的企業將陸續有來,斷不會只有小米一家。

黃敬凱

獨立股評人,股票課程導師,專注發掘有潛力爆升的股票,成功捕捉多隻「十倍股」,例如華夏健康(01143,前稱中慧國際)及中國新進(01332,前稱確利達控股)。撰文見各大報章、雜誌及網站。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