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盧銘恩:雞棚經濟學出身與形象如何增加信用價值


這陣子「雞棚」這一個久未出現,屬於上世紀的市井用語,忽然進入了產經評論新聞。筆者認為,稍有規模的商業方案,只要是從無到有,主催者必然需要各方友好(或持分者)去配合操作,箇中難以避免有部分是超前部署,或動用到參與者的信用,甚至質押對未來的看法,才能成就一個由無到有的商業項目。只要中間沒有存心欺騙,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商業世界日常,所謂「說好故事」而已。但中間萬一出現不真實的基礎事實,就會釀成世紀騙局,震驚華爾街的一馬弊案和蒙蔽矽谷創投界的惡血騙局,皆屬此例。

兩宗「雞棚」案件,都巧妙運用巨大商業金錢利益、關係網絡及名聲形象等來增加信用和掩飾謊言,並把局內參與者都漸漸變成既得利益者。

金融市場,簡單來說,從來就是一個質押信用及對賭未來的遊戲。 信用一般建基於其所擁有的有形及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大可尋本溯源,如房地產,自然資源。無形資產,如家族出身,人脈,形象,業績等,都難以量化,甚至建基於一些虛無縹緲的感覺和傳聞上,故此容易被惡意操縱。就如一馬弊案的劉特佐在好幾個交易當中,在塞舌爾群島開了不少空殼公司,該些公司的名字甚至改成與阿布達比基金,或其他知名公司極度相似的名字,以圖混淆視聽,令人相信一些虛設的商業合同,來騙取金融機構的信用,政商遊戲規則正是:「只要你說自己跟政壇高官或皇室貴族有點關係,你的巨富來源就沒人會想過問」。

至於對未來的展望,是講求眼光。著名投資者和政商名流,或多或少其實都是害怕被忽略。錯過投資回報的機會成本可以是巨大的,故此都一窩蜂地參與這場對未來的豪賭。一旦把未來當成是信仰,哪怕各種迹象顯示他們相信的未來,其實徹頭徹尾就是一個騙局時,媚俗心態就出來,希望謊言一直滾動下去。

最後,有賴社會第四權:傳媒。加上,事件中的復仇者們相繼爆料這兩宗世紀案件,終究還是紙包不住火。正所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龐氏騙局式的”雞棚”將不斷出現在資本市場上,正如龐氏騙局的主人翁馬多夫被捕後的一句冷言:「人性貪婪」,這才是世紀騙局循環往復的核心理由,最近市場上看到的案例並不是孤例。

撰文:盧銘恩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方土控股行政總裁

中大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延伸閱讀:盧銘恩:夜間市長或能推動夜經濟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