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股市

互聯網 消費 醫療板塊 撈底秤先


港股三月跌幅驚人,恒指低見21,200點水平。

環球股市經過近一個月下挫後,是否經已見底雖然仍然不得而知,但在各國央行積極救市之下,一旦疫情受控,相信股市隨時會有顯著反彈,而不少投資者已摩拳擦掌,準備趁低入市撈底,而在環球市場仍然波動之下,即使入市撈底,投資者宜選一些具實力,即有盈利基礎,增長潛力可觀的股份買入,當中科網、醫藥及消費股,就符合有關條件。

美國聯儲局為應對疫情,連番出手大刀寬斧減息,富達國際亞太區首席投資官Paras Anand表示,美國聯儲局減息能緩和市場流動性壓力,為企業降低成本,但措施未能安撫市場,主要由於投資者憂慮貨幣政策難以引導資金刺激實體經濟。

由於新型肺炎疫情對市場需求帶來明顯影響,他預期美國及其他成熟經濟體,在中期將會有更多財政刺激政策,如減稅措施,作為拉動需求和經濟活動的手段。Paras Anand指出,股市調整令價值投資機會浮現,不少具優質基本面的股份其價值被低估,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是機會買入優質股份。

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下,施羅德澳洲固定收益及多元化資產主管Simon Doyle認為現時的經濟衰退風險顯然已提高。他認為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問題,甚至是油價波動引起的問題已提升了該風險。Simon Doyle指油價波動可以為企業債券市場構成頗為顯著的影響,尤其是牽連甚深的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因為該市場有接近10%的高收益債券與能源業有關。當中許多能源生產商的槓桿比例相當之高,當油價下跌時,看到不少原本獲得資金的項目變得不合乎經濟原則。現金流很快便耗盡,這些企業的資本難以繼續支持營運。

內地疫情受控,市場相信消費隨着疫情過去,會逐漸復甦。

他預期違約的情況會開始增加,同時留意到美國高收益債券市場的債券息差和債券風險溢價出現了明顯的爆破,尤其是能源板塊或與能源業相關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息差擴闊了1,400個基點或約14%,遠高於一般所見的指標性價格調整。他認為這反映了部分價格調整的問題,相信息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板塊以內亦將因為油價下滑而出現錯配的情況,從而導致市場進一步波動,相信能源行業將會出現更多動盪。

惠理基金投資董事兼中國業務總裁余小波指在疫情方面,目前 中國在全民努力下已經獲得了很大成績,但海外嚴峻局面可能剛剛開始。短期對經濟的衝擊大家都容易看到,但長期的影響可能非常深遠,導致全球產業鏈的布局甚至世界格局的變化,這取決於後續事態的演變。作為專業投資者,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外界因素變化帶來的擾動,需要看得長遠一些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比如疫情短期衝擊很大,但是以目前中國的經驗看來,還是有科學方法可防可控的,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到後續疫苗和藥物的開發結果。不要忘了我們遇到這種新病毒也才2至3個月的時間,隨着對其愈來愈瞭解,相信最終防治住是大概率事件。

港股不乏優質中國企業

他認為大中華區域內港股的機會比較好,尤其是港股上市的中國優質公司。其價格與內在價值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偏離。這種偏離是香港市場自身特點和近期全球波動等因素造成的。這裡可能存在一個戰略性的投資機會。

首先,港股是一個國際化的離岸市場。其上市公司基本面主要是中國的經濟。尤其是近年來愈來愈多優質中國公司在港股上市,目前約7成以上都是中國公司,而且不乏互聯網、醫療、科技、教育等新經濟的龍頭企業。

第二,港股的投資者結構中大部分是國際資金。早年約60至70%為歐美外資,20%為香港本地資金,內地資金約佔10%。隨着互聯互通機制開通,內地資金佔比逐步提升,目前外資約佔50%,內地資金佔30%,港資佔20%。整體而言還是外資居多。

每逢大市反彈,新經濟股龍頭有較強的反彈力。

第三,港股整體的流動性偏低。港股市場年均換手率在60%左右,歐美市場大約不到200%,A股大約600%。因香港市場投資者結構主要以機構為主,這裡面又以長線基金、主權基金等大型機構為主。這些機構投資者通常看好中國某些行業,以長期投資配置中國資產為目標,不會頻繁交易。

當國際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流動性危機的時候,部分外資流走,市場跌幅較大,而這種資金面的變化與中國的實體基本面關係並不大,整個市場出現了資金面與基本面的較大背離,即價格與價值出現了較大背離也就出現了比較好的價值投資機會。

目前港股整體估值已經到了歷史均值一倍標準差下方不少。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從市盈率還是市淨率的角度都很低。過往在2008年金融危機,2011年歐債危機情況下也出現過低點,危機後都出現了估值回歸。如果橫向與全球其他市場比較,也可以發現港股處於最低位置。所以他認為現在是一個戰略性配置機會。

便宜不是買入的理由,如果基本面愈來愈差,就是價值陷阱。但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有空間,14億人口的大消費市場,以及在這次疫情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韌性給予了我們很充分的信心。相信疫情短期衝擊之後能夠看到盈利的恢復。

目前港股整體估值9倍左右,隱含或超10%的回報。一方面部分成長性行業龍頭公司我們判斷未來幾年還是能做到15%以上的內生增長,例如互聯網,消費,醫療等等;另一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龍頭公司可能增速已經不高,但總體而言,不考慮估值變化的情況下,依然有較大確定性每年能夠從這些優質中國企業中獲得至少約10至15%的隱含內生價值回報率。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