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港企重視優化ESG措施 與國際接軌 邁向綠色經濟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香港與其他城市一樣,正面對氣溫上升和更多極端天氣現象的問題影響。2015年,聯合國公布17項「2030永續發展目標」,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則致力推動減碳政策,在本世紀內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氐1.5至2度之內。與此同時,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綠色金融中心,尤其是協助大灣區的綠色項目進行融資和認證,為業界帶來新商機。為了減緩氣溫上升,特區政府訂下氣候行動藍圖,透過「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策略,嘗試從源頭解決問題,冀在2035年前把碳排放減半(與2005年相比)、2050年達至碳中和。加上國家在兩年前制定2030年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目標後,本港商界不論大中小型企業均積極朝向綠色、減碳、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其中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更成為近年商界最關注的重點,有業界及學者指出,儘管本港ESG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但基於現時國際間ESG標準不一,中小企若能獲取國際認可ESG認證,對轉型綠色經濟有巨大幫助。

香港工業總會上月舉辦首屆「中小企ESG論壇2022」,邀請多名專家分享ESG相關議題。其中港交所的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提及內地及本港ESG整體策略發展,他重點指出,香港一直是全球超級聯繫人,又是國際金融中心,未來是可以把國際、內地及本港的ESG標準整合,吸引全球企業來港發展ESG金融產品。他在論壇上指出,ESG中的「E」(環境),原因是中國兩年前制定2030年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後,正為低碳排放的行業及企業帶來龐大發展機會,「對於低碳及相關的產業來說,這個經營行為本身是有碳資產,經過專業機構的確定後,是可以將這個資產轉讓,去支持業務發展,所以要用好這些工具,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巴曙松強調,本港向來有一個獨特的優勢,便是連接國際和內地,因此亦是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港交所未來會積極發揮本港上述優勢,來拓展ESG業務,當中可涉及四個方面:「第一,當然是資訊披露,提供更多的信息;第二,開發更多的產品來支持企業減碳、向ESG發展,也幫助企業管理風險,這包括用好碳市場;第三,現時全球對於ESG的標準有非常大的差異,本港過去多年一直是一個天然的、超級的轉換器、聯繫人,未來也可把國際的標準、內地的標準和本港的標準整合;第四,原本在不同金融市場上市的綠色或ESG產品,也可在本港互聯互通掛牌,增加流動性,讓香港成為綠色國際金融中心,吸引香港、內地及全球的企業來港發行綠債及其他ESG產品。」

調查指中小企普遍對ESG的認識不足

另一方式,香港工業總會上月發表工總首個針對工業企業ESG管理的調查。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企業已採取或計劃採取ESG 優化措施,ESG 預算開支佔比中位數3 至5年內增加一倍,45%企業認為ESG 措施未來3 至5 年有助提升財務表現。調查指出,企業最重視的ESG範疇是產品品質與安全、職業健康和安全和能源效益,而中小企目前把焦點集中於管治(Governance),但它們對ESG的認識不足。已經或計劃採取ESG優化措施的受訪企業中,分別約六成半及六成認為「在職員工欠缺相關專門知識和技能」以及「缺乏有系統的方法去證明ESG投資的回報與效益」是最主要挑戰。

工總主席查毅超表示,大眾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加。各地政府近年積極訂立減碳目標,針對ESG的法例及監管標準逐漸提升,投資者和顧客對企業承擔ESG責任的期望亦與日俱增,令ESG成為每一間企業營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總會將推動業界ESG進程作為一個長遠目標,由能力建設、知識交流、培育人才、促進企業合作等方面,多管齊下,提升工業界ESG實踐能力。

工總常務副主席及ESG委員會主席陳婉珊指出,調查結果見到香港工業界普遍有意以更大力度投資ESG管理,令人鼓舞。然而,受訪企業反映ESG措施的成本效益計算、管理系統及模式、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企業構成挑戰,未來希望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優化人才培訓及提升企業ESG管理能力,推動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邵志堯:企業忽略ESG   損綜合競爭力

早於2018年起研究本地ESG議題的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理事邵志堯表示,近年商界都講求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根據政府要求,現時每家在港上市的公司,必須每年披露ESG報告,市面上亦有不少標榜碳中和與綠色基金等金融產品,這對推動商界環保都有很大的幫助。

近年本港企業對ESG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2020年7月1日起,要按新的指引編制ESG報告,如在財政年度5個月內要呈交ESG報告、在Environment中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要求披露相關目標等。「以前企業寫這類型報告,可以胡亂去交差就可以,但今時今日需要有KPI、需要有指標,例如E(Environmental)、S(Social)等要達到甚麼標準,交不到就要解釋,這是十分重要的。」

他提及,ESG未有一個特定的標準指標,但它絕對是公司企業可持續發展上非常好的概念。現時投資者都注重一家企業有否推動ESG,影響他們的投資意向,事關當全世界都關注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方式,但一家公司的領導層卻毫不關心、未有追上國際環保大趨勢,公司的價值便相對地低,如製造業廠商會失去海外訂單,公司無法投得跨國企業項目,造成巨大的虧損。

雷子謙:港企宜透過第三方認證 ESG  迎綠色機遇

在本港為企業提供第三方綠色審計認證的英國標準協會,該公司銷銷及市場總監雷子謙表示,隨著本港企業積極推動ESG,去年受到逾數十個企業查詢,顯示企業對ESG重視程度愈來愈高,當中不少為中小企業,要求提供測量碳排放審計服務。他提及,相比歐美,本地企業推動ESG較為遲緩,以規模區內,大型企業先行,中小企正在後來趕上;在若以行業類型分析, 企業由製造業(重工業,如高排放類)逐步發展至走向輕工業,服務業甚至創科行業,以達至產業全方位ESG化。但他特別指出,發現中小企未有對全盤認識ESG,沒有一個清晰執行流程,導致事倍功半。他舉例說,企業管理層在制定ESG策略,大部分只著重以項目為先,並非由整個企業源頭減排,容易影響ESG日後效果。「舉例說,我們早前曾為一所建築結構顧問公司做碳審計,調查下發現該公司收集數據有問題,反映管理層對ESG認知不足。」

對於全球各國各有不同ESG認證,沒有一個統一認可標準,作為企業可能會無所適從,他建議企業可尋求第三方認證,為企業提供具公信力,國際認可的ESG認證,開拓綠色機遇。他續解釋,BSI(英國標準協會)為企業提供必要的解決方案,將最佳實踐標準轉變為卓越習慣。作為世界首個國家標準機構和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的創始成員,BSI 負責制定許多世界上最常用的管理體系標準,如要衡量企業碳中和的能力,可朝向PAS 2060 碳中和標準,能協助企業明確減碳目標,並提升外界對於企業施行溫室氣體減排的認受性。

初創拓ESG數據平台  助量化追蹤減排

數據對企業推動ESG目標十分重要,故若透過能掌握供應鏈上的情況,企業能從中發現在減碳排等工作上的不足。隨著企業對自身與供應鏈夥伴的ESG相關數據需求提高,有本地初創企業以區塊鏈技術開發ESG數據平台,引入自動化工具,讓企業可較簡易地整理、匯報ESG相關統計資料,並協助財務報表等工作,監察自家業務以至供應鏈夥伴的ESG表現。近年企業陸續承諾加強ESG實踐,並透過報表向外界展示進度。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企業可持續發展主管何美娟指出,企業界在蒐集ESG數據的進度未如理想,一大挑戰為來自供應鏈夥伴的數據不足。她解釋,單一企業的ESG表現,對其供應鏈影響可能只佔20%以下,但在現時愈受重視的「範圍三減排」情況下,企業需要同時匯報供應鏈夥伴與客戶的碳排放表現,現時或只能透過電郵詢問上下游供應商,效率較差。

就這個區塊鏈技術的痛點,本地區塊鏈初創「創新鏈科技」運用AWS技術及平台,建構ESG數據平台「TT Green」。行政總裁吳創文指出,透過智能合約技術,企業可將ESG相關數據上傳,供夥伴企業查看,任何上傳與改動都可追蹤。目前ESG有很多規格標準,匯報整理工作繁複,該平台能將數據轉化為不同格式的ESG報表,日後製作報表的工序可自動化,並將數據進行智能分析。

據悉,TT Green透過電錶等物聯網感應器蒐集數據,發送至區塊鏈網絡,運用平台上的溫室氣體計算器,可以準確地量化和追蹤溫室氣體排放量。此外,平台亦運用數據庫管理工具,企業可更有效地儲存ESG數據並參考實時表現。平台已在8月正式上線。吳創文稱,目前客戶來自製衣業、漁業等,預計日後最主要需求會來自製造業中小企,因這類機構需要向買家等提供ESG數據,難免帶來額外工作負擔,當匯報能自動化,相信能夠減省人力成本。

*詳情請參閱《資本》10月書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