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曾鳳珠:香港電影 中國的軟實力

最近城中熱話來自一套香港少有的大型科幻片,它代表本土電影從業員的理想及視野,亦展示他們的無窮創意和堅持。香港影迷常緬懷七十到九十年代的港產片黃金盛世,風靡東南亞,面向全球華人,李小龍的功夫片、成龍的動作片、周星馳的喜劇、杜琪峰的警匪片,都能衝出香港,雖然帶著濃厚的香港味道,但亦能觸動外國觀眾。可惜港產片如今在國際電影市場上的地位已日漸褪色,被其他亞洲國家後來居上。   那時候香港電影有多繁榮呢?美國著名電影研究學者David Bordwell在談到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時曾說道:“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影片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僅次於美國。”香港一度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工廠,香港電影產業曾經電照風行,今日優勢仍在,接下來應該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內核,加上創作、配合電影科技的發展,拍攝更多優秀電影,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促進與海外民心相通,助力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重要的一部分,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不能輕視,「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那麼香港不但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也要有能力向海外推廣!   港產電影  曾風行東南亞   電影是最受民眾歡迎的文化產品之一,是文化傳播中重要的角色。香港電影產業有逾百年歷史,一度馳名海外,尤其在東南亞,影響力甚至媲美荷里活;雖然目前有所褪色,但高水平的製作團隊和完善的拍攝基建仍在,電影創作環境亦相對比較自由,監管較寬鬆,製作團隊風格靈活,了解海外市場和受眾的欣賞習慣、價值觀念和評判標準。這些都說明,香港完全有能力利用電影推動中華文化傳播。   電影一直是香港政府著力資助的創意產業之一,政府在2019年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十億港元,是基金創立以來所獲得過最龐大的一筆資金,2020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宣佈推展五項新措施,當中包括為「薪火相傳計劃」、「劇本孵化計劃」和提供免費短期進階培訓課程,雖然基金令不少港產商業電影受惠,但始終推動力不高,可謂杯水車薪。     當局應思考如何幫助業界抒困   而基金目的是扶持及培養新人導演和電影工作者,目前卻缺乏前瞻性,治標不治本。細看電影政策就會發現,政府趕不及業界變化,始終沉溺於以前的光輝歲月裏,並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已經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片、發行與消費模式。政府政策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思量怎樣制定多元化的電影資助,擴大資助範圍,例如在香港發展一個電影和電影科技園,為大灣區的電影、娛樂和視覺媒體公司提供服務,資助最先進的製作工作室,可以通過利用最新技術來操控整個電影製作過程,利用最新的電影製作技術發展,實現電影和娛樂視頻的非傳統性發行等等。   上述電影製作人說我們是失落的一代,然而當你抱持信心踏出第一步,總會看見曙光。「明日是一個希望,未試過誰知道?」     撰文:曾鳳珠 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 [...]

博客

曾鳯珠:來自UA戲院結業的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戲院停業多時至農曆新年假期後才有限度重開。當大家剛迎來高先電影戲院開業的好消息,還在慶賀可以再次相約於大銀幕下看電影時,沒想到轉頭就傳來大型連鎖戲院UA Cinema不敵疫情打擊全線結業的噩耗,令不少戲迷頓感震驚與惋惜。 成立於1985年的UA戲院不但為香港人帶來難忘的集體回憶,更為香港影院發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在過去的36載,UA戲院屢創先河,率先引入美式迷你戲院模式及私人貴賓室影廳概念,其後開創電話和網上購票,更在2007年引進IMAX巨幕技術,並在2015年成為IMAX全球平均單銀幕票房最高的院線。2018 年,UA成為了全港首個增設口述影像觀影輔助設施的院線,方便視障人士與普羅大眾一同欣賞電影。多次創新求變的UA戲院如今結業,不少盲人戲迷都大呼可惜。但事實上,戲院無奈結業其實並非毫無預兆,全港電影業去年三度停業,先後錯過聖誕、新年、農曆新年及情人節等多個黃金檔期,全年僅有二百多部電影上畫,比前年少近三成,總票房只有五億八千多萬元,按年大跌七成,各戲院收入暴跌九成,個別甚至零收入,惟租金及人工等開支卻高達十五至十八億元。 UA戲院自去年領取逾八百萬元保就業資助後,一直未有裁員,銅鑼灣及九龍灣兩間戲院早在去年五月底已多次被物業代理公司入稟追討租金。在長時間的收支失衡下,耗時近五年落成的旗艦影院UA K11 Art House因經營困難於2月28日告別,由MCL院線吸納營運,而全線戲院亦於三月初進入清盤程序。 UA戲院的落幕無疑是疫下的犧牲品。除了停業令導致收入頓減、租金支出高昂而補助金卻不足外,觀眾的觀影習慣在疫情漫長的洗禮下早已默默改變,也驅使了UA 戲院不得不作出急流勇退的艱難決定。這個決定不僅代表著香港市民又失去了一個集體回憶,同時也反映了疫情對本港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浮現。即便只是一間戲院的倒閉,對整個行業造成的打擊都極其重大。在骨牌效應之下,港產片投資者或將卻步,本土影視製作或受衝擊,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或會進一步萎縮,甚至引領著一個影院時代的終結。疫情期間百業蕭條,各行各業都叫苦連天,但人們卻從未想到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型連鎖戲院竟會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黯然宣布即時全線結業清盤,而許久前的一次光顧驀然已成絕響。見證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院線這樣就沒有了,令筆者不勝唏噓,亦啟發筆者反思——被疫情大大打擊的旅遊、健身、美容、酒吧等行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究竟還能撐多久?即便勉強捱過了這次的經營危機,早已元氣大傷的往日行業龍頭,又能否應對宅經濟的崛起與蓬勃發展?能否適應後疫情時代的新消費者口味? 隨著疫苗推出市場,筆者能預見香港經濟在疫情完結後,將會有爭奪消費者的一番惡鬥,而這場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對決中,究竟誰勝誰負仍是不得而知。但願香港能盡快走出疫情,各行各業能重新恢復營業,經濟能早日雨過天晴;更願各行各業在艱苦堅持的同時,也能為後疫情時代的數碼轉型作長遠規劃,讓那些彌足珍貴的集體回憶繼續延續下去。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

大中華時事

內地放寬限制 香港電影重生

香港曾是年產二百部電影的東方荷里活,但隨著亞洲鄰近地區包括內地、台灣、南韓、印度等影視娛樂產業相繼堀起,本地票房收入以及賣埠出口都出現大幅下滑。雖然在CEPA框架下,中港合拍片為香港帶來契機,但合拍片限制太多,令電影業的創作空間大減,難以發揮最大優勢。港府近日帶來喜訊,中央部委同意推出五項放寬措施便利本港電影業,令香港有望在內地六百億人民幣的電影市場中,有更大的機遇,重新振興電影業。 香港的電影產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前所未見的高潮,港產片建立出一個以十億元計的產業,再加上海外發行帶來的豐厚收入、香港電影明星在海外的廣告收入等等,香港電影產業風頭一時無兩,更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稱號。現時香港來十大票房的電影當中,九十年代的出品仍佔三部,但當時的電影票價只是三十多、四十元,若再計入通脹,票房成績遠較現在好。 香港電影在一九九二年出現高峰,當時的年收入高達十五億元,但其後開始進入低潮。雖然近年收入已回升,去年香港電影票房總收入約十九億六千萬元,按年升百分之五點六,在電影票價上漲至少一倍的情況下,仍只較九二年增加了五億元,扣除實際通脹,這廿七年的時間,實情應該無增長。 再者,去年近二十億元的票房當中,港產片亦只佔很小的比重。去年上映的電影達三百五十三部,按年增加二十二部,但香港電影只佔五十三部,非香港電影則佔去三百部,相比高峰期港產片一年產量達二百部,跌幅相當驚人。九十年代港產片佔去整體票房的八成,但現時比例剛好倒轉,市場已由外國電影主導,令人唏噓。 本地人才流失 香港電影的「死因」有好幾個,亞洲鄰區市場堀起帶來的衝擊是其一。由於台灣及南韓市場相繼開放,影市發展急速,對港產片需求自然降低,當然,更重要是內地市場的堀起,這當然與本港影人紛紛北上掘金有關。但本港流失人才,某程度也令香港影業走入低谷。 據內地微信公號一起拍電影發布的華語電影導演TOP100權力榜,頭兩位都是港人,分別是周星馳及徐克,另榜內的港人導演數目不少,且多排在前列,如王晶排十一;鄭保瑞、李仁港及林超賢分別排十四至十六;唐季禮及王家衛分別排十八及十九;陳可辛排二十二;吳宇森及郭子健排二十五及二十六;麥兆輝加上莊文強排二十九等,其他上榜導演還有許誠毅、葉偉信、劉鎮衛、陳嘉上、彭浩翔、馮德倫、文偉鴻、陳木勝、許安華、洪金寶、邱禮濤、黃真真、袁和平、錢小豪、程小東、曾國祥等。 盜版地價打擊 此外,九十年代的盜版問題嚴重,搶走大量生意,而後來DVD盛行,再有高清的串流技術,加上電視解像度已提升至4K,不少觀眾不介意等多一兩個月後在線上租看。畢竟港產片的拍攝成本與荷里活電影相差甚大,畫面及聲效不需要在電影院內才體現出最佳效果。 而戲院數目不斷減少,尤其大戲院已愈來愈少,反而電視機的呎寸愈來愈大,也影響到本港影業發展。由於地產市場暢旺,地皮寧可改建為商業大廈或商場,令不少大型電影院被拆卸。立法會前年發表的文件顯示,香港的戲院數目在過去二十多年大幅下降,由一九九三年的一百一十九大幅縮減至一七年的五十三間,而電影院座位數目亦更從十二萬二千個銳減至不足四萬個。 據《WorldCitiesCultureForum》的資料顯示,一六年計,香港每十萬人口僅擁有二點八個電影銀幕,遠遠落後其他亞洲城市,如台北擁有七點九個、首爾為五點八個、深圳亦有四點九個,即使彈丸之地新加坡亦較香港多,達四點二個。戲院不足,座位不夠,令觀眾更難有消費意欲。 香港政府曾希望可以扶持港產片重新出發,九九年起成立電影發展基金,以促進電影業的發展。一六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會鼓勵增加港產片的製作量、培育新秀、拓展觀眾,以及推廣香港電影品牌。二○一六/七年的財政預算案中,亦納入兩項資助電影業的措施,分別為向電影發展基金額外注資兩億元,以及提供二千萬元作為宣傳費用資助,協助港產粵語電影進軍廣東省市場。不過,相比荷里活動輒過億美元的投資,兩億元的資金只是人家的零頭,根本難起大作用。 中央五便利措施 中央政府亦見到香港的難處,近日出手襄助。港府近日宣布,中央同意五項措施便利香港電影業入內地市場,當中包括港人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限數量、中港合拍片的演員比例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香港電影企業可申請內地提供的獎勵等。政府表示,內地短期內會有進一步的優惠措施,為演藝創作人員提供更多機遇。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指,局方將與中央相關部委跟進細節,期望盡快落實有關措施,亦希望業界善用措施發揮固有優勢,開拓內地及海外市場,進一步推廣「香港電影」品牌。他認為措施落實後,有助提高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靈活性和減低成本、鼓勵香港業界更積極參與內地電影和合拍片的製作和推廣、提高港產片在內地的知名度,以及為香港業界提供更多在內地發展的機遇。 [...]

名人系列

安樂影片江志強 香港電影敢於創新產業不死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創科產業,惟香港電影產業發展依然未有顯著起色。資深業界製片人、安樂影片行政總裁江志強(William)表示,香港電影只要「有好戲」及敢於創新兩大元素,加上內地電影產業的仍在高速發展當中,坦言香港電影業仍大有可為,尤其在華語電影世界中,無愁沒有市場。 Text / Henry Lau 江志強出身於電影世家,父是香港早期著名電影發行人江祖貽,家族生意現時在本港經營百老匯院線及AMC戲院。據悉江志強13歲時踏入電影業,之後隨父親去了丹麥,展開了在電影界工作生涯,現時主力電影製作。他為人甚為低調,鮮有接受專訪。被譽為亞洲最成功的製片人之一的江志強,對電影業及影片眼光奇準,多年來從海外成功引入不少中外電影,早期如《我的野蠻女友》等,打開南韓電影在本港的市場。而江志強接手安樂之後,致力於向國際影壇推廣華語電影,先後發行了《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江更被評《亞洲華爾街日報》「亞洲最有影響力的獨立發行人」之一、又獲《時代》雜誌當選為「亞洲英雄」時,他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電影人眼中,最具眼光的製片人之一。他對電影行業及市場觸覺敏銳,如1999年因發行《臥虎藏龍》大獲好評,該片獲得2001年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四項大獎,其後發行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取得成功,令他的名字蜚聲國際。 華語電影 市場商機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尤對是港產片的黃金時代,至九十年代,電影業受到盜版問題所困擾;香港回歸後,卻迎接內地市場的新機遇。近年,安樂在江志強的主導下,先後出品過《臥虎藏龍》、《英雄》、《色,戒》、《寒戰》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等多部頗有影響力及甚有口碑的電影,轟動了整體在華語電影界以至荷李活影圈。他認為,未來華語電影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巨大。隨著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迅速發展,以2015年計,內地票房達到420億元人民幣(折合約65億美元),比2014年的296億大增了124億元人民幣。江志強表示,展望在「十三五規劃」下,他樂觀預期,未來五到八年,中國將具備三千億元人民幣乃至更大的市場規模。他深信,內地中產階層崛起,其驚人消費力繼續增長,未來電影業仍大有可為。 在江志強眼中,電影是大同世界,香港電影沒有港產片、合拍片之別。「我的世界沒這回事,什麼叫『純港產片』?是否要台前幕後、投資者都是香港人,全片在香港拍才算?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沒機會、沒資源去外國,才被迫在港取景。又如張婉婷拍的《秋天的童話》,在外地取景,又是否當港產片呢?」他續說,心目中的香港電影,應較接近「華語片」的定義。「以我來言,電影只有好看與不好看之分,能夠打動人心,觀眾喜愛的便是好的電影。」 以完美主義者形容江志強也不過分,挾著過去如《臥虎藏龍》、《英雄》、《色,戒》、《寒戰》系列的成功,他說,半生從事電影製片,坦言每年只會做4至5部,貴精不貴多,他謙稱至今,未有一部電影是令其感到滿意,揚言下一部只會更好,作為自己的推動力。 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數據,本港去年中西電影票房總收入約18.5億元,按年下跌約4.64%。江志強不諱言,香港電影產業單靠本地市場難以壯大。至於是否意味著香港電影會走下坡呢?江志強卻不表同意。「我最愛是香港觀眾,香港人接受電影程度高,沒有存在歧視,睇電影不論國籍,只要好睇就會捧場,早年業界認為印度電影在本港沒有市場,之前那套《作死不離3兄弟》賺到盤滿缽滿,你仍以為印度片在本港不收得?可見市場不斷地改變。」至於如何令更多觀眾入場?他認為,因應影迷消費模式改變,業界亦應與時並進,他多番強調:「除了提供多些好戲,也要創新,觀眾才會花錢購票入場觀看電影,才是業界邁向可持續發展之道。」 重視IP 構思胡巴公園 要保持競爭力,他指出,創新才是成功不二之法。其公司早前便與昂坪360合作,在昂坪市集推出以賀歲片《捉妖記2》為主題的「360VR體驗館」,引入全港首套動作偵測式A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