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內地放寬限制 香港電影重生


港產片的票房去年十大不入。

香港曾是年產二百部電影的東方荷里活,但隨著亞洲鄰近地區包括內地、台灣、南韓、印度等影視娛樂產業相繼堀起,本地票房收入以及賣埠出口都出現大幅下滑。雖然在CEPA框架下,中港合拍片為香港帶來契機,但合拍片限制太多,令電影業的創作空間大減,難以發揮最大優勢。港府近日帶來喜訊,中央部委同意推出五項放寬措施便利本港電影業,令香港有望在內地六百億人民幣的電影市場中,有更大的機遇,重新振興電影業。

香港的電影產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前所未見的高潮,港產片建立出一個以十億元計的產業,再加上海外發行帶來的豐厚收入、香港電影明星在海外的廣告收入等等,香港電影產業風頭一時無兩,更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稱號。現時香港來十大票房的電影當中,九十年代的出品仍佔三部,但當時的電影票價只是三十多、四十元,若再計入通脹,票房成績遠較現在好。

香港電影在一九九二年出現高峰,當時的年收入高達十五億元,但其後開始進入低潮。雖然近年收入已回升,去年香港電影票房總收入約十九億六千萬元,按年升百分之五點六,在電影票價上漲至少一倍的情況下,仍只較九二年增加了五億元,扣除實際通脹,這廿七年的時間,實情應該無增長。

再者,去年近二十億元的票房當中,港產片亦只佔很小的比重。去年上映的電影達三百五十三部,按年增加二十二部,但香港電影只佔五十三部,非香港電影則佔去三百部,相比高峰期港產片一年產量達二百部,跌幅相當驚人。九十年代港產片佔去整體票房的八成,但現時比例剛好倒轉,市場已由外國電影主導,令人唏噓。

本地人才流失

香港電影的「死因」有好幾個,亞洲鄰區市場堀起帶來的衝擊是其一。由於台灣及南韓市場相繼開放,影市發展急速,對港產片需求自然降低,當然,更重要是內地市場的堀起,這當然與本港影人紛紛北上掘金有關。但本港流失人才,某程度也令香港影業走入低谷。

據內地微信公號一起拍電影發布的華語電影導演TOP100權力榜,頭兩位都是港人,分別是周星馳及徐克,另榜內的港人導演數目不少,且多排在前列,如王晶排十一;鄭保瑞、李仁港及林超賢分別排十四至十六;唐季禮及王家衛分別排十八及十九;陳可辛排二十二;吳宇森及郭子健排二十五及二十六;麥兆輝加上莊文強排二十九等,其他上榜導演還有許誠毅、葉偉信、劉鎮衛、陳嘉上、彭浩翔、馮德倫、文偉鴻、陳木勝、許安華、洪金寶、邱禮濤、黃真真、袁和平、錢小豪、程小東、曾國祥等。

盜版地價打擊

此外,九十年代的盜版問題嚴重,搶走大量生意,而後來DVD盛行,再有高清的串流技術,加上電視解像度已提升至4K,不少觀眾不介意等多一兩個月後在線上租看。畢竟港產片的拍攝成本與荷里活電影相差甚大,畫面及聲效不需要在電影院內才體現出最佳效果。

《淪落人》為近期叫好的電影,上週上畫,票房至今亦只過百萬。

而戲院數目不斷減少,尤其大戲院已愈來愈少,反而電視機的呎寸愈來愈大,也影響到本港影業發展。由於地產市場暢旺,地皮寧可改建為商業大廈或商場,令不少大型電影院被拆卸。立法會前年發表的文件顯示,香港的戲院數目在過去二十多年大幅下降,由一九九三年的一百一十九大幅縮減至一七年的五十三間,而電影院座位數目亦更從十二萬二千個銳減至不足四萬個。

據《WorldCitiesCultureForum》的資料顯示,一六年計,香港每十萬人口僅擁有二點八個電影銀幕,遠遠落後其他亞洲城市,如台北擁有七點九個、首爾為五點八個、深圳亦有四點九個,即使彈丸之地新加坡亦較香港多,達四點二個。戲院不足,座位不夠,令觀眾更難有消費意欲。

香港政府曾希望可以扶持港產片重新出發,九九年起成立電影發展基金,以促進電影業的發展。一六年的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會鼓勵增加港產片的製作量、培育新秀、拓展觀眾,以及推廣香港電影品牌。二○一六/七年的財政預算案中,亦納入兩項資助電影業的措施,分別為向電影發展基金額外注資兩億元,以及提供二千萬元作為宣傳費用資助,協助港產粵語電影進軍廣東省市場。不過,相比荷里活動輒過億美元的投資,兩億元的資金只是人家的零頭,根本難起大作用。

中央五便利措施

中央政府亦見到香港的難處,近日出手襄助。港府近日宣布,中央同意五項措施便利香港電影業入內地市場,當中包括港人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限數量、中港合拍片的演員比例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香港電影企業可申請內地提供的獎勵等。政府表示,內地短期內會有進一步的優惠措施,為演藝創作人員提供更多機遇。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指,局方將與中央相關部委跟進細節,期望盡快落實有關措施,亦希望業界善用措施發揮固有優勢,開拓內地及海外市場,進一步推廣「香港電影」品牌。他認為措施落實後,有助提高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靈活性和減低成本、鼓勵香港業界更積極參與內地電影和合拍片的製作和推廣、提高港產片在內地的知名度,以及為香港業界提供更多在內地發展的機遇。

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歡迎新措施,相信會鼓勵電影業界更積極參與內地電影製作,進一步便利合拍片製作,並認為容許香港電影參與競逐內地電影獎項,可增加港產片在內地的知名度和認受性,對兩地影業共同開發市場均有利。

CEPA限制創作

其實中央早在二○○三年便為香港提供特別的待遇,當年適逢沙士爆發,香港電影業界跌入低谷,時年三月的總票房只錄得四千三百萬元,創十年低位。雖然其後有所回升,但已元氣大傷。政府為振興經濟,與中央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亦促成香港與內地的電影合拍熱潮。

電影主題公園可以成為另一個吸金的途徑。

在CEPA之下,香港不再被例為進口片,不受每年的進口片限額所控,只須經過審批就可以在內地院線上畫。中港合拍片模式也有所放寬,港方主創人員數目不受限制,只需劇情與內地有關、內地主要演員比例佔三分之一,並通過合拍項目審批就可以合拍片形式在全國上映,大開方便之門。

雖然港產片進入內地之路變得暢順,但政策亦成了「雙刃刀」,市場人士亦認為,合作電影限制了香港電影人的創作空間,亦令香港電頓失特色,在一眾內地電影當中難以突出。不過,今次中央肯首的新政策,放寬了合拍片中港人參與的限制,可以令香港特色重現,有機會為香港電影帶來翻身機會。

資深電影人莊澄表示,以往為了符合內地演員不少於主要演員總數三分之一規定,創作一定要跟要求,有關貪污的電影亦不敢將內地官員的角色寫得太壞,有點「綁手搏擊」,不能自由創作。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田啟文稱,最欣賞是今次放寬讓合拍片不一定要有內地元素,「拆牆鬆綁」讓香港電影人可在沒有前設局限下創作。

內地票房力追美國

由於香港本土市場規模有限,所以海外收入就成為最大的增長來源,而中國市場成了香港電影的救命草。美國數據調研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票房收入創下四百一十七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受惠中國及美兩大市場的推動。雖然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電影業亦受「篤數」及藝人逃稅的負面消息影響,但電影市道未受太大的打擊。國家電影局發布統計,去年中國電影全國票房首破六百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關口,收入達六百零九億元(約九十一億美元),穩坐全球第二。全年觀看電影總人次達十七億二千萬,全國銀幕總數達到六萬塊,穩居世界首位,新增銀幕則有九千三百塊。

雖然相比北美去年一百一十九億美元的總票房仍有距離,但差距亦已逐步拉近,美國去年票房增長強勁,達百分之七,惟與中國相比增速亦是較低。北美票房亦面對一大困局,就是有一間公司獨大的情況。去年迪士尼的電影票房佔北美市場份額高達百分之二十六,佔全球票房市場份額百分之十七。迪士尼去年的票房達七十三億美元,僅次於一六年創下的七十六億美元的記錄。迪士尼的「食糊」位除了是動畫之外,《復仇者聯盟》系列亦為其帶來黃金十年。不過,此系列電影亦正進入結局篇,若迪士尼未有其他新系列電影可以頂上,對美國票房的打擊將非常巨大,而中國亦有望追上,奪走全球冠軍的寶座。

中國市場現時仍是國產片為主導,但亦難逃被外資「入侵」的命運。國家電影局統計,去年上畫的九百零二部電影當中,國產電影佔三百九十三部,票房為三百七十九億元,佔整市場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二。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中,國產電影佔六席,進口電影則佔到四席。中國的電影及電視題材一直被批評過分單一,一個題材成功,就有大量類似的推出市場,娛樂市場同質化問題嚴重,所以早前才研究推出「禁古令」,限制古裝劇播放。

內地電影業近年呈噴井式增長,去年票房逾六百億人民幣。

合拍片愈見成功

相比之下,香港電影累積較多的經驗,電影類別及題材亦較多新穎,可以為中國電影作出貢獻,穩住中國電影的市場地位,對中國及香港的電影業來說絕對是個雙贏的局面。中港合拍片的成績亦一向不俗,藝恩根據對近三年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市場的綜合觀察,發布《二○一六至一八年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港合拍片經過十五年經驗後,已成為內地從「水土不服」到「風生水起」,已經成為國產電影中不容小覷的力量。

數據顯示,由二○一六年至一八年十月,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共上映七十三部,平均每年上畫二十五部,年均票房約八十二億元,票房貢獻率達百分之十八。一六年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總票房突破一百五十億元,較內地片的一百億元票房高出五成,並佔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三,撐起內地三分之一的票房。去年頭十個月,合拍片的票房從高峰明顯下滑,但亦達八十三億五千萬元,佔內地總票房百分之十七。藝恩的報告指出,去年不少合拍片創出十億的級別的票房,合拍片單部平均票房接近四億元,為內地片的四點八倍。

中港合拍片不時出現三十億級以上的影片包括周星馳出品的《美人魚》,及去年由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的動作戰爭電影《紅海行動》錄得三十七億元票房收入,並打破《美人魚》所保持的最高票房收入紀錄。至於由周潤發主演《無雙》,內地票房達十三億元,全球票房十五億元,並於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更贏得最佳電影,反映合拍片的磨合期已大致完成,質素亦不斷提高。

面對美國印度挑戰

港產片在香港即使仍有大量捧場客,但票房終難與內地相比,《無雙》在港雖然亦叫好又叫座,但本地總票房只有三千四百萬元,只及內地的百分之三。《紅海行動》單計內地票房,亦較香港的全年票房多出七成。所以港產片不能再只靠本地市場生存,在收入不足的情況下,亦更難找投資者開片,資金不足會令影片質素倒退,造成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香港的電影人才在過去三年亦為中國帶來龐大的軟件支援,由一六至一八年十月,由香港導演執導的合拍電影貢獻合拍片八成的票房,期內中國十大合拍片票房電影當中,就有七部是由香港導演執導。內地歷年十大最高票房電影,合拍片便佔據三部,分別是《紅海行動》、《美人魚》和《捉妖記》,反觀荷里活只佔一部。

不過,內地並不是與香港獨家合作,未來中港合拍片亦面對不少的挑戰。因為中美及中印合拍已經成為大趨勢,所以中央放寬香港合拍片的限制無疑是幫助香港一大把,希望中港合拍電影可以在競爭中殺出血路。截至一七年底,中國已經與二十個國家簽署電影合拍協議,包括丹麥、希臘、俄羅斯、巴西、日本等。一七年中印合拍片《功大瑜珈》創出十六億五千萬元的票房,中印合拍片單部平均票房亦達八億三千萬元,為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兩倍多、中美合拍片的五倍,實力不容忽視。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