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安樂影片江志強 香港電影敢於創新產業不死


江志強指出,香港經營院線並不容易,百老匯院線為江的家族企業業務之一。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創科產業,惟香港電影產業發展依然未有顯著起色。資深業界製片人、安樂影片行政總裁江志強(William)表示,香港電影只要「有好戲」及敢於創新兩大元素,加上內地電影產業的仍在高速發展當中,坦言香港電影業仍大有可為,尤其在華語電影世界中,無愁沒有市場。

Text / Henry Lau

江志強出身於電影世家,父是香港早期著名電影發行人江祖貽,家族生意現時在本港經營百老匯院線及AMC戲院。據悉江志強13歲時踏入電影業,之後隨父親去了丹麥,展開了在電影界工作生涯,現時主力電影製作。他為人甚為低調,鮮有接受專訪。被譽為亞洲最成功的製片人之一的江志強,對電影業及影片眼光奇準,多年來從海外成功引入不少中外電影,早期如《我的野蠻女友》等,打開南韓電影在本港的市場。而江志強接手安樂之後,致力於向國際影壇推廣華語電影,先後發行了《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江更被評《亞洲華爾街日報》「亞洲最有影響力的獨立發行人」之一、又獲《時代》雜誌當選為「亞洲英雄」時,他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電影人眼中,最具眼光的製片人之一。他對電影行業及市場觸覺敏銳,如1999年因發行《臥虎藏龍》大獲好評,該片獲得2001年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四項大獎,其後發行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取得成功,令他的名字蜚聲國際。

華語電影 市場商機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尤對是港產片的黃金時代,至九十年代,電影業受到盜版問題所困擾;香港回歸後,卻迎接內地市場的新機遇。近年,安樂在江志強的主導下,先後出品過《臥虎藏龍》、《英雄》、《色,戒》、《寒戰》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等多部頗有影響力及甚有口碑的電影,轟動了整體在華語電影界以至荷李活影圈。他認為,未來華語電影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巨大。隨著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迅速發展,以2015年計,內地票房達到420億元人民幣(折合約65億美元),比2014年的296億大增了124億元人民幣。江志強表示,展望在「十三五規劃」下,他樂觀預期,未來五到八年,中國將具備三千億元人民幣乃至更大的市場規模。他深信,內地中產階層崛起,其驚人消費力繼續增長,未來電影業仍大有可為。

在江志強眼中,電影是大同世界,香港電影沒有港產片、合拍片之別。「我的世界沒這回事,什麼叫『純港產片』?是否要台前幕後、投資者都是香港人,全片在香港拍才算?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沒機會、沒資源去外國,才被迫在港取景。又如張婉婷拍的《秋天的童話》,在外地取景,又是否當港產片呢?」他續說,心目中的香港電影,應較接近「華語片」的定義。「以我來言,電影只有好看與不好看之分,能夠打動人心,觀眾喜愛的便是好的電影。」

以完美主義者形容江志強也不過分,挾著過去如《臥虎藏龍》、《英雄》、《色,戒》、《寒戰》系列的成功,他說,半生從事電影製片,坦言每年只會做4至5部,貴精不貴多,他謙稱至今,未有一部電影是令其感到滿意,揚言下一部只會更好,作為自己的推動力。

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數據,本港去年中西電影票房總收入約18.5億元,按年下跌約4.64%。江志強不諱言,香港電影產業單靠本地市場難以壯大。至於是否意味著香港電影會走下坡呢?江志強卻不表同意。「我最愛是香港觀眾,香港人接受電影程度高,沒有存在歧視,睇電影不論國籍,只要好睇就會捧場,早年業界認為印度電影在本港沒有市場,之前那套《作死不離3兄弟》賺到盤滿缽滿,你仍以為印度片在本港不收得?可見市場不斷地改變。」至於如何令更多觀眾入場?他認為,因應影迷消費模式改變,業界亦應與時並進,他多番強調:「除了提供多些好戲,也要創新,觀眾才會花錢購票入場觀看電影,才是業界邁向可持續發展之道。」

重視IP 構思胡巴公園

要保持競爭力,他指出,創新才是成功不二之法。其公司早前便與昂坪360合作,在昂坪市集推出以賀歲片《捉妖記2》為主題的「360VR體驗館」,引入全港首套動作偵測式Active VR系統。江志強相信,新科技加上新平台出現,對電影品牌宣傳及知名度有很大的幫助。他指出,與著名景點合作,長遠有助電影業發展:「電影只是一次性,但為何人家可以有《星球大戰》系列呢?這就證明要打造出電影品牌,推出不同產品、知識產權,這樣電影產業才會可以長做長有、令財源滾滾來。」

三年前江志強獨具慧眼,投資的電影《捉妖記》,在內地以24.4億票房大破紀錄後,更令江志強對剛過去的賀歲檔期上映的《捉妖記2》充滿信心;他說,《捉妖記2》最大亮點是有影帝梁朝偉的加盟,增加了電影的吸引力。對於第一集票房的成功,他對續集的中港兩地票房更有信心,坦言只要觀眾接受,《捉妖記》系列會繼續一直拍下去。

他透露,對於自創電影人物「胡巴」,未來會憑藉創意,與不同的界別合作,推出各類IP授權合作;他透露,構思中,未來計劃會興建一個「胡巴」主題公園,他期望可以在數年內把這個夢想實現。

高地價政策 影響院線營運

近年有多間戲院開幕,尤其在新市鎮中,不少小型戲院「重生」。有院線甚至提出以「區區有戲院」為目標,但家族經營百老匯戲院的江志強認為,近年戲院數目增加,僅屬「曇花一現」。他表示,香港受「高地價政策」影響,開戲院「並非經濟效益好的事情」,長遠而言,戲院仍然難以生存。

江志強分析,近年新開幕的均屬迷你戲院,外界眼中的「遍地開花」,相信只是暫時性假象,「內地人少了來港購物,發展商(業主)見有吉舖,才暫租給小型戲院,等到消費市道復甦,(相關舖位)應該都會變回零售業。」事實上,他亦質疑小型戲院對影迷的吸引力,因這世代港人已絕少會即興入戲院,而是目標為本,一早預早計劃好入場觀賞,「做足功課,幾點泊車、睇幾點場睇邊套(電影),之後訂定枱食飯,對戲院的要求亦更高,睇大片,當然要去大型戲院,寬敞、舒適,否則不如在家煲碟好過。」

他又說,一般商場都不願意闢出空間作大型戲院,「地產商那麼貴投地回來,怎會給你一日放4場至5場戲?這樣……計唔掂數。」他認為這亦是全球高地價城市的共同困境,「你看倫敦、東京的市中心,也很少大型戲院,我相信香港也是一樣。」若租務市道反彈,相信商場也會轉租於其他承租能力更高的商戶,令電影院數目減少。他指出,開設大型戲院成本又高,加上小戲院又難做,坦言在本港經營院線的前景悲觀。江志強指出,在電影產業鏈中,若以做內容為主的電影製作,是本港業界未來發展的可行出路。

有業界人士指出,香港電影業人才出現斷層,雖然每年均有小部分年輕人投入電影市場,然而電影製作產業鏈的青黃不接情況依然令人擔憂,不少年紀相當的「老前輩」,至今繼續成為業界的中流砥柱,新人培訓不足,尚未成功接棒。江志強對這說法則極不同意。「現在電影業其實每個崗位都缺人,只要業界願意『走出去』北望神州,內地絕對是業界大展拳腳的廣闊戰場,問題是部分人不願意上去開工,最好開部戲在你家樓下拍,方便你回家吃飯。」他續說,現時一般電影工種,內地工資水平較香港市場高25%至30%,他亦承認,返內地如橫店等地拍戲的確相當辛苦,衛生情況較差,一去數個月,收工亦無家可歸,捱不捱到視乎個人選擇。他表示,香港與中國電影產業,完全可以並存互補,加上現時內地對影視娛樂產品需求很大,估計每年需要製作800至1,000套電視劇及電影應付市場需求,故香港電影業未來仍有不俗的發展空間。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