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鄧淑明:智慧規劃旅遊業發展

疫情過後,全球都出現報復式旅遊,國際遊客人數幾乎回到2019年的水平。業界預料今年情況將會延續,預期今年國際旅遊支出將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不過,各地在發展旅遊產業之餘,如何可以達至更有效的規劃?同時可以減少遊人的破壞,以保護大自然生態? 對此,不少地方都不約而同以智能科技拓展旅遊,特別是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如南韓的文化觀光部(MCT,後易名為「文化體育觀光部」,英文簡稱MCST)早已制定國家旅遊資訊策略計劃(ISP),構建旅遊的資訊系統,其中GIS是骨幹。除了以GIS建立國家旅遊入門網站,建基於GIS的資訊系統更包括了旅遊資源、統計、法律、投資四大資料庫,涵蓋旅遊業統計、相關法規、管理及政策、研究資料等,並配置了國家土地規劃、環境、交通、投資等與旅遊決策相關的資訊。這四大資料庫之外,該系統還有地形圖、交通圖、土地利用圖和自然環境圖,而這個資料庫覆蓋全國各地近5萬個空間數據點,每年都會更新一次。 此外,在營運大型活動如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的波士頓馬拉松,以及紐約的胡士托音樂會(Woodstock),均透過互動地圖儀表板,令資源調配、疏散支援、救助人手物資分配等能夠妥善協調。還有,加勒比海地區為旅遊景點制作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改善旅遊生態系統;以至中東的伊朗和南美洲哥倫比亞的小鎮奇亞(Chía)要開拓旅遊業務,GIS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些地方在發展旅遊產業之餘,更尋求可持續旅遊,通過分析有關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等數據,以求保護自然美景的同時,也確保旅遊業維持增長。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 延伸閱讀:鄧淑明:促進房地產科技可持續發展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鄧淑明:促進房地產科技可持續發展

本港建築工人平均年齡高達55歲,在工人普遍老化和短缺的情況下,活用科技可紓緩人手不足及提升效率之餘,還有效加強建築工程的安全監測。 目前,本港房地產科技(PropTech)的應用也相當多元化,如能夠減少體力勞動工序和降低工人安全風險的科技應用,包括組裝合成建築(MiC)精準定位、集多功能於一身的建築機械人執行批盪、打磨和噴漆工序,以及5G遠程起重機控制系統;日常管理方面,運用AI電梯預測性維護系統,提高檢查效率之餘,亦減少電梯停運時間;使用流動的溫度探測鏡頭,可針對有問題的地點偵察高空擲物、亂拋垃圾、餵食野鴿,以及違泊塞路等問題。 同時,PropTech還有助節能減排,促進可持續發展。根據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WorldGBC)的數據,全球39%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建築物,而人口稠密的香港,這方面的排放更超過60%,實在不容忽視。PropTech可以傳感器來監測能源使用、空氣質素、溫度、自然光、廢物和回收,透過AI來優化加熱與製冷設備,並找尋最佳的用電方式,這對保護地球生態大有幫助,尤其在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以及新冠疫情過後,減少碳排和改善室內環境質素已成為不少PropTech的重點。有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全球PropTech市場規模將由2022年的195億美元,增長至2030的32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有6.5%。 不過,實施PropTech仍有不少障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中心(MIT Center For Real Estate)的研究提到,主要是與原有的技術和業務流程難以融合,以及不易與業主或物管公司和住戶的解決方案整合。顧問公司KMPG在2019年的全球調查顯示,只有17%的 PropTech方案可以做到無縫整合。 換言之,即使PropTech有助完成如何美輪美奐的建設,如果未能與現有的樓宇管理系統(BMS)相容,僅會淪為空談。為了長遠的發展路向,業界必須要合力尋找妥善的解決方案。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

博客

鄧淑明:室內導航帶來經濟效益

室內覓路,沒法依賴全球定位系統(GPS),缺乏導航,猶如走進迷宮。這時候,我們需要先進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提供室內定位。 近年,全球不少地區都運用這種先進科技,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旗下蘭利研究中心佔地764英畝(約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大小),在200多座建築物內設有一系列飛機及航空儀器測試設施。一方面,蘭利GIS團隊創建了整個研究中心的數碼分身,以便日常營運和維修。另一方面,為更好地給3000多名員工分配空間,管理人員透過GIS規劃,考慮所需空間大小、與各種實驗室及研究設施距離和協同作用、電力及供水設施、建築安全,以及相關部門之間是否就近等因素,務求達致節流和減排之目標。 另一例子是愛爾蘭最繁忙的都柏林機場,營運團隊會在航班延誤(要安排另一個登機閘位嗎?)、處理惡劣天氣(掃雪車和監控維修人員能否跟上進度?)和其他突發事件時,通過GIS即時共享資訊,不斷更新飛機及客流數據,從而作出更好更快的決策,保持機場運行良好。 機場能夠暢順運作的背後,除依靠GIS外,更需完善的三維(3D)數碼地圖。了解到3D數碼地圖對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政府自2021年起製作全港可視化3D數碼地圖。數據集現時已涵蓋九龍東以及九龍中地區的建築物及基礎設施的模型,包括行車天橋、行人天橋、隧道等,有助不同範疇的數據分析和應用,包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項目開發、環境評估、交通物流研究、空間分析、遊戲設計等,為智慧城市的發展作出貢獻。 不過,要讓大眾享用3D室內地圖資訊,需徵得相關建築物的業主或物業管理公司同意。期望有關方面可大開方便之門,以便公私營機構尤其初創開發各種利民的3D室內及路線應用程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捷。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 延伸閱讀:鄧淑明:印度如何打造智慧之路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

博客

鄧淑明: 抓住高精地圖發展的機遇

有指地圖有多高精,無人駕駛便能走得多遠。高精地圖作為自動駕駛的核心的技術之一,特別在高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中,它的精準度直接影響駕駛的安全性。 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大致可分6個等級(L0至L5)。L3以下都是輔助駕駛,L3開始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L4級以上開始擺脫人為干預,但僅限於部分情況的無人駕駛,L5則是任何情況下的完全無人駕駛。而L2級自動駕駛主要需要「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地圖,精確度要求在1至5米之間,地圖資訊主要是道路基本屬性、道路曲率坡度等。而L3級及以上要求地圖的精確度需要在0.2至0.5米之間,L4、L5級別更在0.1至0.3米之間。 要做到這樣細緻,地圖製作設備自然高昂。據報在內地一輛具備高精地圖採集能力的車輛成本在百萬元以上,同時,即使行業頂尖的企業,其高精車輛數目也只在200輛之內,連同人工、維修,車隊成本粗略估計也要10億。但這樣的規模,覆蓋全中國高速公路已經不容易,要採集元素更豐富的城市道路難度倍增,因此要時刻保持高精地圖的更新幾近不可能。 然而,投資銀行高盛預計,到2025年全球高精地圖市場規模將擴大至94億美元。內地業內亦普遍認為,未來15年高精地圖行業將進入黃金發展期。因此,中國已積極部署行業發展。 中國的自然資源部在今年3月公布《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設定2025年及2030年兩個時間表,指導內地建立智能汽車基礎地圖的標準體系。這包括到2025年,制定「急用先行」的10項以上智能汽車基礎地圖重點標準;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標準體系。 面對全球高精地圖產業的急速發展,我們應好好把握這個黃金機遇,及早培育地理空間資訊方面的人才,讓年輕人與高精地圖同步成長。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 延伸閱讀:鄧淑明:印度如何打造智慧之路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

博客

鄧淑明:印度如何打造智慧之路

城市人口規模的大小,跟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民生發展息息相關。政府智庫「印度國家轉型研究所」NITI Aayog及亞洲開發銀行,去年就城市發展發表聯合研究,指一個地區的城市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地區GDP就會提升2.7%。 以城市化水平偏低、不及全球平均數六成的印度為例,她的城市雖然只佔全國土地3%,但貢獻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60%。印度為求爭取在2026年把GDP提升逾五成至5萬億美元,進而到2047年達致40萬億美元,正積極加快城市化發展的步伐。   其實,印度早在2015年已提出在全國打造100座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任務」(Smart City Mission),計劃力求全方位改善基建,從供水、電力、健康、教育,到廢物處理、交通、住屋、數碼政府服務等,涉及項目達7000多個,整體預算高達2萬億盧比(約1904億港元)。許多國家積極參與,包括新加坡、美國、日本、德國、以色列等11個國家,據聞香港亦是投資者之一。   不過,如此浩大的計劃,跟不少工程一樣都出現超支和逾時的問題。《印度城市研究》分析,該國城市化發展的五大樽頸之首,是「不同機構缺乏共同的經濟願景和規劃」,這並非個別現象,所有城市普遍如是。   現時該國近半人口的年齡在25歲以下,65歲或以上人口只有7%。經濟學家拉賈戈帕蘭(Shruti Rajagopalan)表示,這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不單年輕,不少更受過良好教育,因此潛力巨大,「這一代的印度年輕人,將成為知識和網絡商品經濟中最大的消費者和勞動力來源。」   印度在基建以至人才培育方面正積極裝備,未來能否憑藉「智慧城市任務」成功拉動經濟和民生發展,大家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