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洪文正: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考量對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筆者非常高興近日受邀在「國際循環時尚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論壇」進行演講,並在此分享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考量對企業的機會與挑戰。在今日這個日益關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簡稱ESG)議題的時代,企業如果能將ESG考量納入其日常營運,無疑可為其帶來多方面的機會與發展。然而,要如何將這些考量與實踐具體融入企業的運作,並為其帶來正向的財務效益,則是每一個企業必須去思考與實踐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將ESG考量融入企業實踐,可以帶來五大主要益處。以特斯拉為例,該公司透過其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對於環保的嚴格要求,不僅開發出了高效能的電動車,也因此吸引了許多注重環保的消費者與投資者。這種以ESG為導向的策略,使得特斯拉在市場上獲得了競爭優勢,並促使其股票價值大幅上漲。   然而,將ESG考量納入企業實踐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例如,短期內可能需要額外的投資以實現ESG的目標,而這些投資可能會導致企業的營運成本上升。此外,對於ESG的忽視可能會導致企業面臨來自環保或社會法規的罰款或責任,進而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傷害。   儘管如此,我們預計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ESG考量納入其營運中,並且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將ESG作為其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預期將有更多的企業會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科技,來幫助他們更好地將ESG融入其業務中。   總的來說,儘管將ESG考量融入企業實踐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但我們相信,只要企業能夠制定出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且與所有的持份者進行有效的溝通,那麼他們就有可能克服這些挑戰,並從中獲得長期的利益。因此,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將ESG考量融入其營運,都是一個值得去嘗試與實踐的策略。   撰文:洪文正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理事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DEI職場文化 企業人才永續新趨勢

企業策略

DEI職場文化 企業人才永續新趨勢

企業講求永續發展,但若沒有人才協助,仍然事倍功半,尤其自新冠疫情後,人才遷移急速,要挽留人才,不只提供優薪,愉快的工作環境及多元文化的共融,都會是員工願意與企業共同進退的誘因。近年於外國企業積極倡導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DEI)新職場文化,主張以多元、公平、共融來看待人才,將人才視為創造企業價值的重要資產。不少大型科企,例如Netflix、Apple、Intel等皆執行多年,強調尊重每一個人的差異性,讓LGBTQ(非異性戀)、身障者、不同人種等都能無障礙發揮職場價值,公平使用公司內部政策、福利,最終達到職場平權。事實上,企業營造DEI職場環境絕對是雙贏方案,不但讓社會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士也發揮所長,更有助長遠吸納人才,達致永續發展。 撰文:鄭敏琴 微軟曾發表《如何營造多元共融的工作環境》的文章,指出DEI政策可提升員工的創造力、生產力及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等,並有效減低員工的流失率;蘋果公司亦推行一系列DEI措施,如僱用更多女性和少數族裔員工,設立DEI領導團隊推廣多元共融的理念和實踐。香港方面,公營部門也積極推動DEI。例如政府為僱用殘疾人士的僱主提供補貼,平機會也透過《種族多元共融僱主約章》,為僱主提供政策指引,都鼓勵了僱主推動種族多元共融的工作間文化。 香港出生率下降及人口老化,創新指數及競爭力下滑,出現人才外流和移民潮等現象,加上新冠疫情的打擊,對本港未來的人力資源、經濟以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DEI其實與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當中9個目標息息相關,包括:目標 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No Poverty);目標 4: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Quality Education);目標 5: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Gender [...]

博客

馮景龍: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成功關鍵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產業的運作都已開始受到影響,企業也不例外。許多企業正積極探索如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提升生產力、節省成本、改善客戶體驗等。然而,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筆者綜合十多年研發和導入人工智能系統的經驗,與讀者分析企業應用該等技術的挑戰和成功之關鍵。 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最大的挑戰,首先是技術挑戰。人工智能技術的複雜性,使企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以實現人工智能項目。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意味著企業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升級他們的技術,以確保能夠跟上最新的技術發展。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因此就須面臨數據挑戰。企業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並且確保這些數據是有效的、準確的和可靠的,再對數據進行處理,以使其能夠用於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 此外,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也面臨不同的風險挑戰。人工智能存在著黑盒子(Black Box)問題,即難以解釋其背後的推理和判斷過程。這可能會對系統決策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構成風險,一旦系統作出誤判,將對企業的業務和聲譽造成損害。 要成功導入人工智能系統,並實現其商業價值,需要考慮以下五個關鍵因素。 第一,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要確定應用領域。企業應評估自己的業務需求和目標,以確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方向。通過確定應用領域,企業可以避免投資不必要的資源和時間,並確保人工智能項目的成功。 第二,是建立良好的數據基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因此企業就需要建立良好的數據基礎。企業應評估自己的數據需求,確定需要哪些數據,以及如何收集這些數據。此外,企業還需要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以提高人工智能模型的準確性。 第三,選擇合適的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意味著企業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升級他們的技術。因此,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業務需求的技術。為此,企業應評估不同的技術,並考慮技術的成本和可行性,以確保人工智能項目的可持續性。 第四,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積極培養大量的相關技術人才,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支持。此外,企業還可考慮與學術界和人工智能公司合作,以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和人才。 第五,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注意風險管理。企業應評估人工智能應用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並建立健全的安全體系,以保護企業的業務和聲譽。除此之外,企業還可考慮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安全檢測和驗證,以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術能對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企業在應用時,需要平衡風險利弊,不能盲目追求熾熱的題目。最近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風靡全球,這是個很好的技術,而且具有無限的潛力,但如果企業對其數據安全,有很高的要求的話,在業務中引進ChatGPT,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了。   撰文:馮景龍 香港電腦學會人工智能專家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Optix [...]

博客

吳家穎:香港企業淨零轉型 情況憂喜參半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為了解香港企業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認知,以及對香港在2050 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準備情況,商界環保協會於去年進行了《建設更綠色及更智能的香港》研究,發現多數企業正參考香港特區政府的氣候承諾,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業務規劃工作中,而有超過八成受訪者相信可持續發展是公司發展策略的核心部分。 然而,只有一半受訪者反映公司現時有專責團隊或成員負責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針,反映業界在減碳措施上的規劃和投放的資源仍有不足,甚至有一成多受訪者對於能否達到公司承諾的減排目標感到疑慮。 採納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循序實踐減碳工作 在制定淨零路徑及信息披露方面,香港交易所於2021年 12 月推出《企業淨零排放實用指引》,建議企業採納與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相同的氣候變化減緩策略。在2025年或之前,主要行業也需按照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作出氣候變化相關匯報。這意味著企業需儘快辨識和報告其面對的氣候相關風險,並採取實質的減碳目標及行動。令人鼓舞的是,調查發現每10名受訪者中有 6名來自公開承諾減少碳排放的企業,他們對於可持續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的信息披露、香港政府及國際間的氣候承諾等都有較充分的認知,並參考國際規範採取減碳行動。 創新技術及數碼化,推動可持續發展 然而,企業要達到長遠減碳目標以致淨零轉型,就需要採用更多規劃工具及解決方案。調查中約四分之一受訪者的所屬企業訂立了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可是只有兩成受訪者表示已充分利用新技術及技術解決方案來改善營運,反映企業在實現淨零之路上仍需加倍努力,而政府亦要對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支援。 有效的數碼解決方案能大幅提高能源效益,從而減少碳排放。多數企業認為數碼技術需要特別針對公司的營運效率、生產力或就其可靠性提出改善建議 ,或透過數據分析以實時監測公司營運的可持續表現(例如各建築物或工序的用電情況),而一半受訪者表示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有尋求數碼解決方案以減少其營運時的碳排放。 企業邁向低碳轉型不只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可推動創新以加强競爭優勢,帶來新的商機,並及早減少因更嚴謹的氣候法規而可能帶來的營運風險。商界環保協會期望,香港商界能協同促進可持續生態圈,與不同的合作夥伴推動業界應用創新方法、投入資源及完善規劃,攜手共建美好未來,致力實現香港的碳中和目標。   撰文:吳家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