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任煜男: 聞鬱金香 識比特幣


談到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評論者多會提及17世紀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並將其與時下火熱的比特幣相提並論。

17世紀中的荷蘭,處在人類有史以來經濟和金融體系最發達的階段。鬱金香被引入荷蘭後,迅速被追捧成為時尚和身份的象徵。而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很快,除了價格上漲的現貨市場,產生了鬱金香球根(作為一種耐用品)的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市場。合約在交易對手之間直接交易,高峰期一天之內換手十次,由於沒有實物交割,荷蘭人將鬱金香的合約交易稱為「windhandel」,也就大概是「風交易」的意思。鬱金香球根的合約價格在1637年2月突然暴跌,也許是因為當時鼠疫的爆發。但是現代研究者也提出新的解讀,認為當時荷蘭國會出台新的法令,把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的性質改變,使得購買者可以只支付賠償,而不用支付完全的價款交割球根,也就是說把期貨合約改變成了期權合約(options contract)。而有關消息傳出後,合約價格飆升,因為市場認為合約價格其實已經變成了買入期權的行權價。最終價格的崩潰是市場對於合約和期權價格預期的錯位,是完全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的反應!原來,一直被當作是投機者炒高價格的鬱金香,並不是罪魁禍首。出了問題的是金融工具,通過對金融工具調控解決了問題。

上一段的描述,更換幾個關鍵詞,和時下的比特幣的討論何其相似。當今世界,科技昌明,全球一家。出於對可信技術的渴望,和對元宇宙(metaverse)的憧憬,年輕一代追捧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資產。伴隨加密資產的產生和發展,相關的金融工具和包括DeFi在內的生態發展方興未艾。比特幣經歷了數次的價格波動,每一次都重新恢復價格並不斷擴大交易量和持幣地址。會不會因為更強大的投機者的介入,或者更創新的交易方式的產生,而出現類似鬱金香狂熱時期(注意,那是前數字時代)的失控的金融工具,這一點我們恐怕谁也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恐怕是相似的,那就是和鬱金香一樣,比特幣本身不是問題所在。

鬱金香狂熱,對於荷蘭的經濟和之後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沒有看到當時對於其他產業的打擊。四個世紀後的今天,鬱金香還是荷蘭的國花,阿姆斯特丹也是和美國芝加哥齊名的衍生品交易中心。

荷蘭沒有因為鬱金香狂熱而把鬱金香全部連根拔起。今天的比特幣,也許也會因為其創新,其代表的新世代的價值取向,而一直延續發展下去。

(撰文:任煜男 科技投資人)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