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小龍: 美債35年周期

近日股市下跌有很多人擔心通漲,事實美債上升,及通漲上升很多時是因為經濟復甦。良性的通漲是好事,筆者擔心的是滯漲或者惡性通漲。 記得筆者對預測2020年經濟的其中一條是:資產價格跌到某個水平止跌,市民的收入開始減少, 但是物價仍然保持貴的水平。而現在除了小部分人之外,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間物價及資產價格反升不跌,這是量寬的後果。而且港元跟美元的聯繫匯率,美元下跌令到香港出現輸入性通漲,加上運輸成本上升令到物價持續在高水平。 今日美國的無限量寬再一次開動印鈔機,這一次量寬已令到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升差不多一倍。根據日本經過長期的量化寬鬆經驗、日本通過了財政赤字貨幣化、央行大量買進股票的政策刺激,30年來基礎貨幣增加了15.33倍,但是貨幣供給額僅增加2.36倍,銀行貸款餘額累計了30年,竟然只有1990年的1.32倍。現在很多人預期一旦疫情之後,世界經濟將會迎來一波「大陽春」及「大反彈」。但是這一波的問題是大量的原材料及商品在量寬及樂觀的預期下已經以倍計上升,當正式經濟復甦時生產成本會令到消費者卻步。 同時,現在的貨幣已經不是金本位,而是量度發行國家的軍事、經濟及信用等實力。而筆者借古鑑金,認為如果當通漲一旦不受控,全球經濟即將迎來新一輪通脹浪潮,或迫使美聯儲較原計劃提前採取加息行動。 記得2018年筆者以債券熊市為題,指出債券將有問題,所以2018年股市會出現下跌。當時寫「筆者多次提出美國不論10年或者30年的債息都成了一個均等的35年周期,此35年是1946年至1981年走了35年的熊市,1981年至2016年走了35年的牛市。而在1981年至2016年之間有一條約20年不破的下降軌,在這幾天美債急升的時間升穿了。先不要說美債會走35年的熊市,如果美債未來幾年的反彈幅度是0.236的黃金比率,那十年美債也要上升約4.6厘,如反彈至0.386是約6.78厘。正常情況下,美債的上升令其他國家或公司債券定必要上升其發債息率(即價格下跌),但是如果市場突然出現一些突發因素,那不容少看其震盪的恐怖。所以2018年小心債券的熊市而引發出的災難。」 當時美債債息曾抽上三厘而引起市場擔憂,但是今天美債再企在這一條20年不破的下降軌在上,會否「這一次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 撰文: 小龍  江恩及經濟周期專家 [...]

博客

任煜男: 聞鬱金香 識比特幣

談到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評論者多會提及17世紀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並將其與時下火熱的比特幣相提並論。 17世紀中的荷蘭,處在人類有史以來經濟和金融體系最發達的階段。鬱金香被引入荷蘭後,迅速被追捧成為時尚和身份的象徵。而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很快,除了價格上漲的現貨市場,產生了鬱金香球根(作為一種耐用品)的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市場。合約在交易對手之間直接交易,高峰期一天之內換手十次,由於沒有實物交割,荷蘭人將鬱金香的合約交易稱為「windhandel」,也就大概是「風交易」的意思。鬱金香球根的合約價格在1637年2月突然暴跌,也許是因為當時鼠疫的爆發。但是現代研究者也提出新的解讀,認為當時荷蘭國會出台新的法令,把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的性質改變,使得購買者可以只支付賠償,而不用支付完全的價款交割球根,也就是說把期貨合約改變成了期權合約(options contract)。而有關消息傳出後,合約價格飆升,因為市場認為合約價格其實已經變成了買入期權的行權價。最終價格的崩潰是市場對於合約和期權價格預期的錯位,是完全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的反應!原來,一直被當作是投機者炒高價格的鬱金香,並不是罪魁禍首。出了問題的是金融工具,通過對金融工具調控解決了問題。 上一段的描述,更換幾個關鍵詞,和時下的比特幣的討論何其相似。當今世界,科技昌明,全球一家。出於對可信技術的渴望,和對元宇宙(metaverse)的憧憬,年輕一代追捧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資產。伴隨加密資產的產生和發展,相關的金融工具和包括DeFi在內的生態發展方興未艾。比特幣經歷了數次的價格波動,每一次都重新恢復價格並不斷擴大交易量和持幣地址。會不會因為更強大的投機者的介入,或者更創新的交易方式的產生,而出現類似鬱金香狂熱時期(注意,那是前數字時代)的失控的金融工具,這一點我們恐怕谁也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恐怕是相似的,那就是和鬱金香一樣,比特幣本身不是問題所在。 鬱金香狂熱,對於荷蘭的經濟和之後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沒有看到當時對於其他產業的打擊。四個世紀後的今天,鬱金香還是荷蘭的國花,阿姆斯特丹也是和美國芝加哥齊名的衍生品交易中心。 荷蘭沒有因為鬱金香狂熱而把鬱金香全部連根拔起。今天的比特幣,也許也會因為其創新,其代表的新世代的價值取向,而一直延續發展下去。 (撰文:任煜男 科技投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