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通縮時代是否來臨?


通貨膨脹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而通貨緊縮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上升;換言之通貨緊縮時,相同數量的貨幣可以使人們購買更多的商品。表面上理解通縮是個好東西,但實質不然。

通縮其中一個現象是人們對產品價格出現下降走勢預期,這個行為會使消費者盡可能保留現金,若價格明天將會更低,那麼為何不在明天才購買?而生產者則認為若果今天不能把貨物套現,明天貨物價值將會更低。資產持有人則會考慮,若可以在一個月後用更低價格買回,為何不在現在先賣出套現?當市場上找賣家易買家難時,對的,這就是一個跌市循環的開始。有些人認為通縮的發生對比通脹的情況來說應該對消費者更為有利,尤其在貨幣政策寬鬆的時代,人們總擔心收入追不上通脹,反而希望價格會有下跌的一天。的確,若消費者的收入不變時,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但現實不幸的是,在通縮的發生時候,勞動力的價格往往是跟隨通縮水平下降。

在去年中美貿易糾紛下環球經濟活動已出現減慢跡象,加上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百業蕭條,正步入通縮的循環。首先疫症令市場消費需求減少,企業收入減少/積壓存貨,企業償還債務壓力上升,甚至需要變賣資產套現償還債務,資產價格供過於求而下跌;然後企業為削減支出被迫減薪/裁員/結業,人民收入減少,消費力減少,消費行為變得謹慎;再導致整體市場需求大規模減少,企業盈利亦預期降低開始減少/取消擴張計畫,繼而借貸水平下跌,經濟活動減慢,甚至出現收縮。

疫情當前,各國央行財政部門紛紛祭出經濟刺激方案來挽救疲弱的經濟,其中金融措施少不免就是量化寬鬆,透過增加貨幣供應來確保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而坊間有不少分析認為,因為現在各國「大印銀紙」,將會刺激資產市場以致物價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大幅攀升。筆者認為這次疫情要不是各國央行強行增加貨幣供應,恐怕通縮早已發生 (還記得三月初石油、黃金、股市及匯市被瘋狂拋售)。故此即使各國政府未來一段將繼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其目標應以盡力避免經濟進入通縮為主,亦深信以現時政策的「寬鬆」程度,不足以完全覆蓋這段時間環球「購買力」的損耗,投資者在這個時候不應對未來資產價格因應貨幣供應增加而出現暴漲行情存在太多憧憬,能先讓資產價格回穩已經是很不錯了。然而要避免通縮時代來臨,治本的方法還是要直接增加消費需求和改變人們對價格下跌的預期。

本文作者:
李啟宏
Blackwell Global
業務發展及研究部副主管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