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預算案救企業 抵讚


《資本壹週》746期 (2020年2月27日)

預算案救企業 抵讚

.要救經濟,就要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這樣才能令到人人有工返。

.千億財赤無所謂,因為非經常性開支,而且港府、外匯基金都有錢。

.內地與日、韓、星疫情此消彼長,香港該對前者開關,對後者限制。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剛於本週三(26日)出爐,財爺事先張揚會將重點放在「撐企業、保就業」上,結果不負所言,相當抵讚;不過,另一邊廂卻全民派1萬元,個人便認為,此舉對救經濟無甚幫助。

 

要救經濟,就要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這樣才能令到人人有工返,保就業。而事實上,回看內地,救經濟往往都是救企業,隨着稅收及費用名目甚多,措施可以很多樣化,減稅又得,降費又得,直接補貼都得,較少「救」老百姓。

 

財爺今次便對準了中小企,出了五招新招,包括政府作百分百擔保的特惠低息貸款,以200萬元為上限,首六個月還息不還本;寬減2019/20年度利得稅,上限為2萬元;寬免2020/21年度非住宅物業差餉;寬免2020/21年度商業登記費;寬免公司的週年申報表登記費,為期兩年;再加上此前已公布的補貼電費、減免水費及排污費,以及向個別行業提供的資助,短時間內推出了幾輪措施,雖然細看每個項目,涉及金額好像不多,不過對於中小企而言,已經幫助不少。

 

派錢無用

除了救中小企,港府還應該掟錢落醫療系統,因為經此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役,不難發現香港用作檢測、隔離的設施極度不足,既然軍營不敢徵用,就只能用未入伙的公營房屋,所以,大家不應再反對了,否則只作家居隔離,以香港住屋的密集程度,自我隔離隨時等如病毒就在隔籬,反而增加了社區爆發的機會。

 

中長線而言,政府投放於醫療系統的資源,有需要調整,可能減少普通科,增加在救急方面,譬如醫院內的設施,包括負壓房,以至氧氣桶等。

 

至於全民派錢,本欄卻認為無用,因為市民收到錢,未必會即時用來消費,相反很可能先留起來,等疫情消退後出外旅遊。而事實上,直接派錢非常不用腦,只是有錢無地方使才會這樣做,環顧全球,都無政府會直接派錢,除了澳門之外。然而,澳門與香港的情況大不同——澳門人少,打工仔又佔了大部分,相反香港很多人都很有錢,派1萬元都未必feel good。

 

香港有錢

既救企業又派錢的結果,是2019/20年度特區政府財政出現赤字378億元,是15年來首次,未來5年的預測仍然是赤字,當中,明年的赤字更可能高達1,391億元,盡破歷史紀錄,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4.8%。

 

不過,有關紓困措施並非經常性,因此,並沒甚麼大不了,如果兩、三個月後經濟仍然未有起色,再推出新一輪措施亦無不可,到時經濟不好轉都難。

 

況且,香港政府大把錢,外匯基金亦很有錢,截至去年12月底,總資產達4.25萬億元,去年投資收益2,472億元,揸着眾多美債,相信近期又進賬不少;此外,銀行也有很多錢,在此經濟艱難時間,豈能只為中小企或業主提供還息不還本貸款就算?簡直應該免息免供一段時間!

 

且看滙控(00005),在香港賺錢,在其他地方輸掉,為何不可以嘔返少少出來,維護香港經濟,協助企業渡過難關?除了滙控之外,總之所有在港賺錢的銀行,包括外資、中資,都應該一齊嘔錢出來回饋香港。

 

全面開關

揼錢撐企業方面,港府做得好,但本欄依然強烈反對香港局部封關,相反,應該全面開關,因為香港是個服務型社會,如今局部封關,死的不單止是航空、酒店、零售、飲食,而是各種各樣的服務業,包括會計、律師等專業人士。

 

且看核數師現時返了大陸為上市公司核數,回港要被隔離14日,還有誰會回內地?如果繼續遏止中港兩地人民往來,香港很快便會出現大量失業,來自於所有服務業。此亦相信是新加坡到今時今日仍不願意全面封關的原因。

 

其實,從數據看,現時內地疫情已經受控。根據國家衞生及健康委員會公布,截至本週二,內地新增確診病例數已經連續七天低於1,000宗,所有省分新增出院病例數目均大於或等於新增確診。除湖北省以外,有26個省分及新疆更是零新增。而甘肅、遼寧、貴州、雲南、山西、廣東亦已先後調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

 

相反,日本、南韓、新加坡的疫情似乎仍未受控,因此港府與其限制從內地來港人士須接受自我隔離,不如限制從日、韓、星來港人士好過。當中,港府亦已宣布,禁止非港人從韓國入境。

 

隨着疫情在內、外地此消彼長,如此安排既合乎邏輯,也合乎經濟原則,始終中港兩地人民往來頻繁,不止是旅遊,還有工作原因,或是返工,或是做生意,一旦終斷,影響極大,成本極高。

 

從形勢看,過多一個星期,香港疫情隨時嚴重過深圳,以至內地其他城市,除了武漢之外,到時隨時變成人家限制從香港進入內地人士,須進行14天隔離。

 

南華證券錢莊

疫情在全球擴散,日本、南韓、意大利、中東,甚至駐韓美軍都確診新型肺炎,震散了歐美股市,當中道指在本週一、二就累跌1,910點或6.6%,以兩天跌幅計,是2018年2月5日以來最大跌幅。不過,港股相對而言就相對硬淨,週二升72點,週三也只是跌196點,兩日累跌268點,加起來只是1%跌幅。

究其原因,一來因為港股的估值已是2004年以來最低,即是現水平其實相當抵買。《彭博》數據顯示,香港恒生指數與衡量全球股市表現的MSCI ACWI指數的比值,於2月5日創下2004年6月23日以來最低,當前在此低位附近徘徊,即是港股15年來跑輸全球。二來,港股跟隨A股更多,而上證綜指在多項寬鬆措施下已重回3,000點,是52週高位,雖則調三回吐跌穿3,000點,但彷彿有無形之手在托着下,後市難言大跌。股市被托着,用意明顯是要給內地、香港,以至全球信心。因此,有錢者不妨買入,當中又以新經濟股繼續受捧,無錢者就企埋一邊。

 

每週一股——港交所(00388)

香港交易所(00388)宣布 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收入及其他收益為163.11億元,按年升2.8%;EBITDA為122.63億元,按年升4.3%;純利93.91億元,按年升0.85%,符合13間券商對其去年純利預測介乎91.98億至100.3億元;每股盈利7.49元。第二次中期股息為2.99元,全年合共派6.71元。

花旗指,港交所去年第四季純利表現遜於市場預期5%。而集團去年第四季核心收入亦遜預期,按季及按年跌7%,遜預期2%。期內營運支出按季及按年升5%,較市場預期高9%,部分原因是折舊較高,故此,EBITDA大致符預期,但該季EBIT較預期低5%。該行表示,即使已計及日均成交下降的因素,港交所去年第四季盈利表現仍然疲弱,而正面的是年初至今的日均成交對比去年首季有9%的增長。

 

一週重點新聞

.武漢肺炎(COVID-19)在意大利擴散,當局(23日)宣布11個城市「封城」兩週,受影響城鎮集中在威尼托(Veneto)與倫巴第(Lombardy)兩個大區,受影響的5萬居民未經當局許可,不得出城。

.南韓政府週日(23日)宣布,將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警示等級提升為紅色,屬最高級別的「嚴重」,屬南韓政府自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以來,首度將疫情警示提升至最高等級。

.現年94歲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週一(24日)突然宣布辭職,內閣亦正式解散,但馬國國家元首其後同意委任馬哈迪為代首相。馬哈蒂爾其後表示,若能得到國會支持,將重新擔任全職首相,希望能夠組成一個不分黨派的政府。

.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印度,並與總理莫迪進行閉門會面,二人會後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總值逾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軍售協議,印度向美國購入軍用直升機等軍備。

.國際能源機構(I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對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已降至10年來最低水平,並指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可能會進一步下調預測。

.中國工信部下屬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中國1月份手機市場運行報告,指1月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為2,080萬台,按年下降38.9%。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今年1月份汽車生產及銷售分別為176.7萬輛和192.7萬輛,按月下降34.1%和27.5%,按年亦下降25.4%及18.7%。其中,乘用車分別生產143.6萬輛及銷售160.7萬輛,按月跌34.3%及27.4%,按年下降28.1%及20.6%。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財政預算案》,宣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1萬元,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預計措施可惠及約700萬人。

.網上旅行服務供應商Expedia集團表示,計畫裁員約3,000人,以精簡架構。此次裁員包括該公司在西雅圖總部的500名員工﹐受影響員工本週開始收到通知。截至去年年底,該公司在全球有大約25,400名員工。

.港鐵公司(00066)公布今年1月乘客量資料,除了「城際客運,輕鐵及巴士」的乘客量上升4.7%至1,465.3萬人次之外,其他項目全部下跌。當中本地服務每月總量按月跌5.3%至1.16億人次,本地服務周日平均量按月跌3.7%至416.4萬人次。

.英國脫歐過渡期將於年底屆滿,英國預料將於下週一(3月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與歐盟展開首輪貿易協議談判;美國貿易代表萊蒂澤將於本週將到訪英國,與英國國際貿易大臣卓慧思會面,就英國脫歐後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展開談判;美國將公布GDP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修正值;歐元區公布Markit製造業PMI終值。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本頁所載的資訊為南華傳媒集團提供,南華傳媒集團為南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並非為任何金融監管機構之持牌公司,本頁之內容由南華傳媒集團編審部主理。並未經本集團其下的持牌公司獨立核實。
– 本頁轉載之資訊僅作參考使用,投資涉及風險,在根據資訊執行證券交易前,投資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並應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慎密行事。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南華傳媒集團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