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財赤重來 急謀出路


反修例風波之下,香港經濟錄得負增長。

香港的局勢在過去半年持續動盪,政府未能止暴制亂,訪港旅客連跌四個月、零售銷售額急挫、大量商業活動被迫取消之下,本港經濟勢已出現負增長,而情況或者較預期更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週一(二日)表示,今個財年政府可能會錄得赤字,屬十五年來首見。港府的估計實情較為悲觀,展望明年或以後,香港會有較大的財赤壓力,轉型救經濟,已刻不容緩。

陳茂波出席立法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香港面對的困難主要是過去數月社會事件對經濟造成很大傷害,包括商業活動減少,市民基於出行考慮亦減少消費,估計過去數月的社會事件對本地生產總值(GDP)影響達兩個百分點。雖然一九∕二○財政年度預計會有一百六十八億元盈餘,但由於經濟環境不好,稅收和賣地收入減少,加上政府推出的紓緩措施令開支增加,估計截至明年三月底止的財政年度,政府將會出現赤字。

不過,他強調,幸好本港於過去累積一定的財政儲備,目前特區政府財政狀況保持良好,面對極具挑戰、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會採取前瞻性、策略性的理財方針,為市民紓困,為香港投資,並恪守審慎理財的原則。

在社會運動持續,加上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之下,香港經濟已出現逆轉,本港第三季經濟按季收縮程度擴大至百分之三點二,按年倒退百分之二點九,屬二○○九年金融海嘯以來首次錄得按年跌幅,顯示香港經濟已步入衰退。港府更在三個月內兩次調低全年經濟增長,最近的估計為按年下調百分之一點三,將會是十年來首次出現年度倒退。

私人消費開支下挫

第三季經濟數據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私人消費開支十年來首次錄得下跌,按年跌百分之三點四。香港的經濟構成當中,私人消費貢獻最大,按去年數據計,佔比高達百分之六十八點三,所以一旦市民減少外出消費,經濟就一定陷入困局。

香港內部問題已經夠煩,而外圍的不明朗因素亦愈來愈多。中美貿易戰打足一年半仍未有和解跡象,原先市場憧憬今年內簽署首階段協議的願望亦將落空。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突然大唱反調,表明等到明年總統大選完結後才與中國簽約或許更好。消息一出,美股立即大跌,可見影響甚大。

北約本週於英國倫敦召開成立七十週特別峰會,特朗普出席的時候,與記者談到中美談判進展,他表示:「不認為是否取決於中方要不要達成協議,而是我想不想達成協議。」他更指明不會就中美協議設最後期限,或者等到美國大選之後,再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更好。

陳茂波表示,香港有機會錄得十五年來首次財赤。

中美達成協議的機會愈來愈微,香港的出口業亦將繼續受壓。今年本港整體貨物出口數字已不斷下跌,若特朗普的言論屬實,相信短期內亦難望逆轉。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本港十月商品整體出口貨值為三千四百八十五億元,按年下跌百分之九點二,跌幅高於市場預期,亦已連跌十二個月。

經濟正式陷入衰退

港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早前指出,香港在九七及○三年金融風暴時,持續四至五個季度錄得經濟衰退,現時很難評估今次的衰退會維持多少個季度,一切要視乎社會狀況能否回復至讓市民安心消費、營商情緒好轉。他估計,若示威活動持續,第四季的零售及旅遊業的情況會更差,估計第四季經濟難見好轉。

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指出,按政府估計全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倒退百分之一點三,推算第四季經濟將收縮百分之三點三,就算修例風波可以在年底前解決,最快亦只會在明年二月至三月才會開始見到經濟復甦。

過去三十年,政府共錄得六次財赤,當中二○○○至○三年就因先後發生金融風暴及「沙士」,令香港續四年錄得財赤,幸好香港本身的財政實力極為雄厚,以財政儲備計,位居全球十大,當時連續四年也挨得過,如今偶爾一年的財赤,其實不需要太過驚慌,除非是連續多年的龐大赤字,才會動搖到核心經濟。由於香港政府計數極為保守,所以過去多年不時會出現「計錯數」情況,例如由預期赤字變盈餘;預期只有少額盈餘,到最後居然有大把錢剩。由回歸至今,幾乎每一份預算案都估少收入。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擔任財爺逾九年,一共發表過九份預算案,經常估錯香港財政盈餘,最嚴重的一次為一○∕一一年度,預算盈餘與實際盈餘相差逾一千億元;一六∕一七年度,本來預計會有盈餘一百一十四億元,最後卻有高達九百二十八億元。不過,陳茂波「計錯數」較曾俊華更為嚴重,一七∕一八年預計只有一百六十三億元盈餘,最終揭盅時有一千三百八十億元。

財政預測保守有因

莊太量曾指出,港府每年都誇大政府的財赤危機,加上香港屬「城市型經濟」,靠賣地等收入十分受經濟波動影響,所以政府對收入預期更為保守,從而減少開支,用錢少了,收入又比預期多,所以不時會多了數十億到數以百億元。

政府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十月,財年首七個月錄得一千一百九十四億元財政赤字。財赤數字看上去驚人,但其實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均大多在財政年度的後期收取,所以財赤數字才會較大。香港截至十月底,擁有的財政儲備便有高達一萬零五百一十五億元。

現時香港的局勢仍未平息。

瑞信亞太區高級投資策略師邵志銘就指出,毋需擔心香港出現財赤,因為本港多年來錄得財政盈餘,財政儲備豐厚,以目前情況來看,即使未來兩年要動用到財政儲備,亦不會令經濟缺乏動力。

陳茂波指,由於今個財年的稅收及賣地數入減少,是導致出現財赤的原因之一。不過,今年二月尾公布的財政預算案當中,估計全年度賣地收入為九百四十四億元,加上補地價收入,估算今個財政年度賣地收益達一千二百億元。雖然今年政府在賣地時的確出現過波折,啟德第4C區4號的商業地,獲高銀集團(00530)投得後突然撻訂,即使其後重推,但仍因入標價未達政府底價,最終流標收場。再加上今年一月,毗鄰第4C區5號商業地王亦出現流標,令政府少收兩幅土地的收入。不過,埋單計數,截至上月底,政府的賣地收入仍然是超標完成。

賣地收入較預期多

地政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個財年政府賣地收入已超過一千億元,較財政預算案估計的更多,相信與年內出現多幅「地王」所致。市場矚目的西九龍高鐵巨無霸商業地王上週五開標,一共獲三份標書,最後由新鴻基地產(00016)以四百二十二億元奪得,即使成交價接近估計下限,但仍然創出破了有史以來的官地紀錄。今年六月底,局勢仍未急速惡化之前,啟德第4C區1號的住宅地,亦由華潤置地(01109)及保利置業(00119)合組的財團所奪得以一百二十九億元投得,成為啟德區新住宅地王,所以即使賣出的土地數目有減少,但總額仍然是超預期。其實過去只有一六∕一七年以及一七∕一八兩個年度的賣地收入可過千億,所以今年賣地已袋千億元,實在已算不錯。

除了賣地之外,補地價收入亦是政府的財源之一。地政總署早前公布,今年第三季的補地價收入總額約三十八億二千萬元,按季增加百分之十三點二。不過,今年物業成交的確大大減少,或會影響一定印花稅收入。土地註冊處數據顯示,四月至十月的樓宇買賣合約價值為四千二百九十四億元,比去年同期下跌約一成。萊坊執行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認為,今年度賣地成績不算差,預計全年度所有收益合共一千二百億元,與預算數字主要差距應是因為啟德商業地流標,而因為樓宇成交減少,收入減少應主要在印花稅,即使政府在十月中放寬按揭保險的樓價限制,增加二手成交,但應增加印花稅幫助有限。

雖然政府對今個財年錄得財赤的估計屬過份悲觀,但其擔憂亦可以理解,因為社會運動持續半年未有終結跡象,旅客人數大減,經濟活動受阻,亦影響到外資信心,加上明年的賣地收入將會減少,屬警號之一。林浩文預計,空置稅及供應增加將會令補地價進度減慢,預計賣地收入減少的形勢暫無太大變化,料下個財年只有一千億至一千二百億元賣地收益,或創五年新低。林浩文認為,現時本港樓市面對社會運動持續及經濟的風險,但相信長期低息環境及住宅供應量長遠仍會支持樓價,預計明年政府將不會推出大規模樓市政策。他預期,今年年底一般住宅樓價會較今年五月頂峰下跌約百分之八,明年再跌百分之五。

十月份本港零售銷售大瀉百分之二十四。

招標反應不及以往

樓價下跌,會影響地皮估值,加上中美貿易戰及零售餐飲將出現裁員潮,最終會影響中小型住宅市場購買力,對地皮叫價亦有一定影響。近期無論商業地或住宅地皮,招標反應亦較以往冷淡,所以下個財年的賣地收入一定會較少,大大增加財赤風險。港府多年來以賣地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經濟逆轉,這個根本性問題就立即現形,政府應立即手處理。

其實根據政府的長遠財政計畫報告,已預計在二○二九年再出現財赤,主因是人口老化,工作人口將減少,在開支增幅比起收入增幅更快。長遠財政計畫工作小組在一四年曾計算香港未來的財政狀況,如按其假設的「基準情況」,香港的財政開支將會每年增長百分之五點三,收入則每年增加百分之四點五,按此計開支將會慢慢追過收入,香港將在二九年出現結構性財赤。

政府的計算方法是以GDP每年增長百分之二點八,及政府收入以每年增長百分之四點七計算;開支方面,則假定教育、社會福利和生的現行政策與服務維持不變,其他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亦不變,隨人口變化和通脹,政府每年總開支增幅為百分之五點三,預計四一年將用盡所有的財政儲備。

其實財赤問題並不一定只用儲備來解決,而是要尋找新方向,否則只坐食山崩。莊太量解釋,長遠而言香港要輸入更多外勞,以應付勞動人口減少的問題,坊間更認為政府不應只要儲蓄,要盡用盈餘投資社會換取更多收入。至於可否透過產業轉型,來改善經濟增加稅收,莊太量亦認為可以一試。

把握5G帶來機遇

除了拯救零售及旅遊業,今、明年全球將進入新的5G時代,將為科技數碼行業帶來極多機遇,香港在科技發展上,其實較鄰近地方落後,但優勢是通訊基建良好,以及與內地的科技城市深圳非常接近,數碼轉型長遠可以幫助香港減輕財赤壓力。

去年微軟與IDC Asia / Pacific發布《解密數碼轉型對亞太區經濟影響》研究報告,指出至到二一年,數碼轉型有望為本港貢獻九十億美元GDP。研究預測指出,亞太區各經濟體系的數碼轉型步伐將會大幅加速,一七年本港GDP約有百分之五來自直接使用行動應用、雲端、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等數碼科技打造的數碼產品及服務,預計比重在二一年將升至佔GDP六成。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