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內地電商市場騰飛 港企闖大灣區覓機遇


全球經濟轉型,加速電子商務發展,改變市場新常態。尤其內地的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網紅經濟發展蓬勃,疫情期間港商都紛紛加入電商行業。隨著疫情突襲港人開始網上消費的習慣,本港電商平台發展急起直追之餘,在新冠疫情持續下,港企亦思考如電子商貿形式,進軍這片藍海市場,尤其是未被完全開發的大灣區市場,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

據市場規則、實務和法例,香港的電子商貿活動可分為出口(即香港賣家或服務供應商處理來自海外市場的網上訂單)、進口或跨境貿易(即香港賣家或服務供應商處理來自中國內地市場的網上訂單),以及本地市場等3大類別。與前兩類相比,本地電子商貿市場(指香港消費者在網上購物)只佔全港整體電子商貿活動的一小部分。然而,許多商戶仍有興趣踏足本地電子商貿市場,因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電訊基礎設施發達,可以成為通往亞洲市場的門戶,以及新產品和新概念的試驗場。本港港家,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純網上經營者,也日益熱衷於開發或拓展網上渠道,藉以擴大營業額。

本地電商快速增長  不遜內地

相比內地電商市場,本港電商發展較為遲緩。但隨著疫情的催化,2020年是香港電商發展有了大幅發展,迎來轉機。自當年1月開始,網上銷售在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中的佔比在年底達到9.4%的高位,年度佔比達到6.3%;全港最大的網上購物平台HKTV Mall也在成立五年內首度實現轉虧為盈,總商品交易額增長114.2%。由此可見在本港長年龜速發展的線上零售迎來轉折。

如投資推廣署消費產品行業主管梁耀雲早前透露,本港電商行業正在快速增長。預計至2025年,香港電商市場有望增長至910億元。他表示,隨著淘寶、京東、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在港發展壯大,顯示本港是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發展的理想據點。梁耀雲表示,電商佔香港零售業總銷貨額8%。2020年香港電商市場交易額為495億元,增速為八年來最快。在本港,15至65歲消費者平均每年電商消費15,004元,高居亞太區第二位,消費者每次平均購物金額480元,耐用性和可循環的時尚品牌越來越受青睞。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內地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人民幣,人均消費約8,400元人民幣(折合約10,290元)。而若按其中97,590億元人民幣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計算,內地人均消費則只有約6,970元人民幣(折合約8,540元)。對比可以顯示出香港人口整體雖然不多,但是消費力非常強。

仁大明匯智庫:建議當局優化電商基建設施

電商市場的迅速堀起,本地大學及智庫開始研究及分析這個市場的機遇。香港樹仁大學企業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早前與明匯智庫,開展全港首份關於電商發展的學術研究報告。研究團隊針對本港電商市場進行全方位調研,研究報告分為兩部分,首部分為質性研究,主要邀請逾20位的本港電商行業從業者進行深度訪談進行整合;而量性研究方面,在去年3月至4月期間,研究團隊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集1,006份有效問卷。而智庫團體就研究收集的結果,歸納出相關的電商政策建議,推動本港電商發展情況。

在電商發展的調查結果,在1,006位受訪港人中,約9成曾有網購經驗。其中過去3個月曾觀看網上直播的受訪者佔總人數的45%,反映網購和觀看網上直播,已經是不少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在本港的網上消費亦變得普遍,曾嘗試網購受訪者中,不足2%最終沒有花費,大部分受訪者每3個月會花500至3,000元網購,佔整體人數5成半。

研究團隊表示,近年內地電商行業發展迅速,成國際注視的焦點,香港作為大灣區其中城市,擁有專業的國際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優勢,加上跨境物流等完善的運輸基建,為促進香港的電商與內地電商加快融合,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拓展大灣區市場,建議特區政府應推出各項措施,積極開展香港電子貿易的基礎建設。例如可以通過公私合營的模式建設和改善不同類型的高科技物聯網倉庫基建、電子的交易平台、貨幣系統等,以及運輸和物流的物聯網系統、網上法律調解平台,提升香港整體的城市基礎建設,提高香港互聯網交易的公信力、為降低運輸和物流的成本等方面協作,以應付未來具有龐大發展潛力的電商市場作謀劃。

對於有意發展本地電商的企業,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學系助理教授伍志豪提醒,宜先考慮降低物流成本,同時又能夠提高網購整體質素。而為確保電商行業有可持續發展空間,針對現有電商和網上活動監管法規仍相對較少,專家建議政府進一步完善本地電商法規,檢視現有電商和網上活動監管法規,是否能配合大灣區電商營運環境的要求。政府亦可助業界一把,如加大物流倉存等基建配合。

電商協會 李基銓:港物流成本昂貴阻發展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早於十多年前涉足電商行業,從本港及內地搜羅電子產品、家具等,再透過亞馬遜、eBay等平台外銷,又為包括CASETiFY在內的電商賣家,提供產品出口物流服務,同時協助傳統品牌轉型電商,對電子商貿生意可謂駕輕就熟。李基銓分析,本港電商主要分為以本港買賣為主的本地電商,以及出口至內地或歐美等地的跨境電商。他續指,本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進出口貨品毋須繳付關稅,理應成為電商業的優勢,但本地電商發展緩慢,至近年才有快速上升趨勢。

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無疑有助推動網購市場的發展,但香港的網購體驗仍然過於零碎。香港的物流成本昂貴是不爭的事實,李基銓指出,欠缺完整的網購第三方支付系統,亦成為發展的掣肘, 「看過直播銷售後希望購買產品,但不是一鍵即可交易,還要幾經轉折才能完成整項交易,這樣很容易令觀眾失去購買意欲」。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 李基銓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 李基銓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二月號,按此訂閱)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