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葉頌文:綠色建築融入城市生活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是新世代家居的大勢所趨。近年本地建築業界積極推動綠色建築,不少年青的建築師加入此行列。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正是云云中的一員。他坦言,數年前他自立門戶身體力行支持綠色建築。他指出,未來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動本港綠色建築普及化,誓要把香港的石屎森林變綠林,讓下一代真正享受綠色社區。 Tony有份參與綠色建築九龍灣零碳天地的設計。   Tony原是讀工程出身,加入建築師行業有段小故事。他坦言當年是追逐一個建築師,事情像夢一樣,試過3次被建築系拒諸門外,中學讀九龍工業學校,高考後報港大建築系,連面試機會也沒有。最後入讀港大的土木工程系。工程系畢業後成為工程師,Tony卻為了建築師夢辭職,其後又試過以年長生身分)第二次申請入讀港大建築系,惜因差幾天才滿25歲遭拒,其後他再報讀港大建築系碩士,幾經波折下被獲取錄,畢業後成為建築師。「我從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好,但很多東西要自己爭取,我想起回首無憾4字。」   2008年,Tony一圓其二夢想:出國留學夢。他說,當年花了2年時間寫電郵給劍橋大學,成功入讀跨學科建築環境設計碩士,結果如願以償,在世上最優秀的學府大開眼界。在出國赴英國劍橋進修期間,不經意間埋下綠色建築種子。他說一位教授說道:「無論能源還是生態都已響警號,二三十年後已經回不了頭,現在不是我們人類選擇做或不做,而是一定要做。然而,當我回到香港,一點也感覺不到危機感。」   決心走環保之路  自立門戶     他續說,讀書年代到過巴西南部的環保城市庫里提巴後,Tony決心要成為一位環保建築師。Tony說,「永遠記得2004年時參加巴西和秘魯交流團,到訪全球最環保城市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 驚覺在如此貧窮的地方都可以做到環保,為何香港做不到。那個市長如此有vision(視野)推動,為何我們不行呢?不是客觀環境做不做到,而是你想不想做,有沒有理念和有沒有一班共同的人去做呢?這個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到2016年與十多位香港年輕建築師一起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到日本9位參展建築師均展示各自正實行建築的作品,而且各自已擁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因而驚醒了Tony,是時候跳出框框,離開了工作逾12年的大型建築師樓,毅然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環保建築事務所,希望把環保概念融入建築項目。   談及環保建築,不得不談在工作生涯中,Tony曾參與零碳天地項目,該項目已落成逾七年,自立門戶的Tony 成功中標負責零碳的翻新工程,他指出此事極具有意義。「這次新近引入的機電組組裝合成雨水製冷系統,為全港首個同類裝置,可收集來至飛鵝山流下的雨水,然後裝置可透過雨水製冷。裝置不但能夠推廣可再生能源,更可減少碳排放量,與傳統的冷氣系統相比,減少五成能源消耗,並且製冷過程不會對雨水進行任何額外處理,不會造成熱島效應,亦不會傳播退伍軍人症。」他續指,另一新設的建築為「空氣淨化太陽能玻璃天幕」,為本港首個能淨化空氣兼以太陽能發電的玻璃天幕,該天幕以環保物料製造,超過九成物料可被回收及提取,在新的系統中循環再用。他指,期望新建項目能夠成為未來本地環保建築項目的一個示範,亦響應業界近年倡議的組裝合成建築方法。Tony提及,零碳天地是他最自豪的作品之一。   他指出:「There is no green architecture,only architecture for green living。(我們不是設計環保建築,而是一座可以幫助到環保生活的建築),看到地盤工人在樹蔭下吃飯盒,小朋友爬上小山丘,鳥兒在樹間玩耍覓食,這裏成為了一個愜意小社區。」   低碳建築  本港最為著力 什麼是環保建築? Tony 表示,現在世界上對環保建築的未來方針有四個範疇,包括低碳建築、健康建築、生態建築和應變建築(Climate Resilience)。低碳建築是香港現時最着力的方向,因為隨着氣候轉變,浪費能源、物料去做一些非實用的建築必然自食其果,Tony 強調,環保建築要重新考慮我們的美學。「以現在的科技,要畫一個好靚和獨特的建築設計,甚或是好freeform 的東西全沒難度。但這件東西是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呢?是不是實際用家和社區需要呢?是不是真的能夠興建呢?是不是夠環保呢?我認為這方面的教育仍然不足夠。」 他續指:「由於都市人有九成時間在室內活動,因此如何令我們在室內都同樣能保持健康身心,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另外,基於我們不能脫離大自然,故讓小朋友明白大自然不是我們的資源,而是可以共存共生是非常重要。最後是隨着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增加,人類必須思考如何防範傷亡。」 剛接任香港建築中心主席的Tony ,深信建築是講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的故事和感情。,他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建築,「香港比我想像中更多人喜歡建築」。他提及,舊日公屋的綠色元素有很多,以前的公屋有好闊的走廊和樓梯,現在變成好窄的走火通道,也是居民日常社交活動的重要空間。他慨嘆這些舊有、好的設計現在已經失去了,社會要反思是否可以把它帶回來。   綠色建築在地化   城市與自然共融   Tony坦言,環保建築在香港始終只是剛起步,直至現在這一刻仍然沒有接到任何發展商的項目,在創業後主要客戶仍是非牟利機構或宗教團體,他希望政府能夠多走一步,將環保建築視為必需品。他說:「公司接下了不少小型的工程,部分為非牟利團體、學校機構預算不多,但我們樂意為他們提供最好、最環保的設計。」   Tony強調,環保建築不單只是設計層面,他認為建築設計不止於通風同美觀,更是連結社區的重要橋樑,例如空中花園可以給予居民以合理的價錢分租田地,創造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居民可以自己親手種植,可玩樂兼可食用,便凝聚到一個的環保社區。   他憶述小時候居住深水埗公屋,屋子很細,最幸運是有一條可以奔跑和聚集的走廊,這個公共空間讓他和鄰里之間擁有親密關係。「小時候我被叫做大牛龜,因為是小孩中年紀最大那個,經常和鄰居玩,和堂弟妹感情很好。而且,我們可以在那裏接觸到大自然,雨水、花草,對小朋友和長者都好重要。」   [...]

香港

呂慶耀:環保建築

可持續發展已是席捲全球的趨勢。香港是個建築物能源消耗量極為龐大的地區,過去十年,本港建築物消耗的能源量就佔總能源消耗量一半以上,而且每年還繼續有不少新樓宇落成。很多國家地區早已開始發展綠色建築,務求令新建的建築物更環保。  其實可持續發展建築設計並不如大家想像中依賴科技,重點亦不偏袒建築過程。大家有否想過中國坐北向南的傳統風水學概念,其實就是最原始的環保建築設計?有利的座向能大大提高建築物的採光及通風效果,現代建築學上稱之為「被動式設計」,善用陽光、風向等天然元素,減低樓宇營運的能源消耗。這些免費又用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是建築師在構思設計時優先考慮的要素。以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在大嶼山興建的青年營舍為例,營舍西邊留作斜面草地,盡量不造窗,陽光能養潤草地但不會提升室內溫度,免除不必要的冷氣用量增加。營舍採南北向,有利房間全部對流通風,極為舒適。建築師只要在研究及設計上多花心思擴大環保效益,就能為人創建更健康理想的生活。 我們設計的建築很早期已考慮到環保因素,現在更是必然要素。例如零碳天地、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華潤大廈翻新項目、高山劇場新翼、調景嶺體育館及調景嶺公共圖書館和最新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柴灣校舍等,都是得到國際認同的環保項目。當中零碳天地更是香港首座零碳建築,特別針對亞熱帶城市環境設計,採用有效的「被動式設計」及環保機電系統,善用天然太陽能和風能,大大減少能源消耗。大樓的建築形態,亦有助提升屋頂光伏電池板吸收太陽能的效率,增加室內通風和採光。大樓一系列的遮陽設施及配備了智慧控制系統的外牆,可因應需要轉換為密封式空調或開放式對流通風空間,充分利用太陽能及市區的風能。作為產能建築,零碳天地透過可再生能源就地發電,抵銷樓宇營運時使用的能源,把剩餘電力回饋電網。 政府已積極推行多項管制或政策,並推行各種環保教育工作,推廣綠色生活和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但要在香港全面推行環保建築,仍然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建築設計師的責任,就是運用建築智慧,以及有效利用各種天然資源,設計有利業主、用戶、社區及環境的建築。 [...]

大中華時事

【綠色建築】既有建築的綠色機遇,共創健康舒適空間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建築物林立。香港現時有約42,000座私人樓宇和8,000座政府建築物,全港700多萬市民每天約九成時間都花在這些建築物裏面。建築物及相關活動共佔香港九成的耗電量,香港政府於《都市節能藍圖》中就2025年訂下減少能源強度四成的目標,因此,要讓這些現存建築物的運作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給予樓宇使用者一個健康和舒適的工作和居住空間,正正是香港面對的挑戰,也是將既有建築物變綠的機遇。 撰文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色建築專家 尹振華工程師 物業管理對既有建築物的日常運作至為重要,而且當中的工作亦日趨多元化和專業化,包括工程管理、環保管理和租戶管理等。要推動綠色既有建築,物業管理公司可考慮以下三個策略性的營運管理方針,分別是(1)優良的日常保養及維修、(2)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目標及(3)物管公司與租戶的緊密聯繫。   保養維修是變綠起步點  良好的日常運作和維修是讓建築物在整個生命週期中達致可持續和宜居的必要因素。樓宇建成後,在數十年的生命週期中,硬件應配合日常保養和維修,令建築物設備維持高效率運作,節省樓宇日常營運支出。定期保養有助延長更換設備的時間,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也可保持甚至提升資產價值。 建築物節能方面,工程團隊可推行以知識為本的能源管理,為建築物安排重新校驗。透過分析能源使用的實際數據,發掘建築物節能的潛在空間,從而提升能源效益表現。此外,技術培訓亦有助建立工程團隊的專業能力,使重新校驗能夠持續進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推行ACT-Shop試驗計劃,為參與機構的商廈進行重新校驗,並給予節能方案的意見。根據試驗計劃,參與的既有建築經重新校驗後,配合節能方案,預計每年可節省約5%冷氣系統的用電量。 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 為使業主、物業管理公司及其各部門團隊都能一致推動綠色既有建築,業主也可透過成立環境管理委員會,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策略,以及旗下物業的綠色管理政策和措施,例如綠色租約、綠色採購等。物業管理公司在日常營運方面,可遵照一些國際標準和良好作業規範,例如ISO 14001(環境管理)、ISO 50001(能源管理)、OHSAS 18001(職業健康及安全管理)等,又可藉參與不同類型的環保約章,提高各部門的環保管理知識。 物管公司鼓勵租戶參與環保 [...]

大中華時事

【環保建築】可持續建築設計,綠化香港石屎森林

空氣污染、氣候反常、海平面上升對香港這個小島的威脅日增,令市民意識到環保不再是遠在天邊,或事不關己的議題,而是一個切身而急需解決的危機。為改善當下的生活質素,迎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市民需要逐步改善衣、食、住、行的習慣與模式,其中港人最關心的居住環境,也要趨向可持續發展,將環保元素融入建築,以「石屎森林」化為綠野森林。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張展銳 近年可持續發展在建築界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即使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發展商和項目營運商也陸續在建築物中增添一些環保元素,例如空中花園、太陽能板、綠化屋頂、雨水收集循環再用系統等。然而,真正的可持續的綠色建築遠遠不只於此,有豐富環保建築經驗的建築事務所Make Architects總監Sean Affleck指出,可持續建築並非由個別或數個綠色元素所組成,而是牽涉不同層面及範疇,以整個項目為考量,才能設計出一個可行又高效益的可持續建築方案。   單一元素不足構成綠色建築  事實上,假如一個建築項目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前期的圖則設計包括大廈座向、採光、單位間隔都要揉入相關理念,也要考慮施工過程時的碳排放量及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日後啟用後的能源消耗,以至建築壽命及物料,再進一步就是考慮建築物更改用途的靈 活性。 Sean以最近峻工的服務式住宅大廈「The Luna」為例,該大廈位於灣仔,項目所在地區前身為印刷廠,Make [...]

大中華時事

【環保概念】節能設計,環保建築恒常化

環保及節能已是很多建築師於設計過程中考慮的基本元素,與消防安全、無障礙設計、通風採光或樓底淨高等基本要求無異。建築師陳祖聲指出,建築物的外牆設計與內部機電裝置,所耗費的電量佔城市整體碳排放達90%,故此,靠設計去節能成為了現代建築的重要趨勢,如何將環保建築恒常化,是每位建築設計師的當務之急。 撰文  葉永成 | 攝影  鄺銘漢 成立剛好150周年的巴馬丹拿集團(P&T Group)、其中一名董事陳祖聲(Joel)是本地最早一批設計低碳、環保建築的建築師之一。「在未有九龍灣零碳天地項目出現前,我們已倡議興建零碳建築物。早在90年代初,青衣的香港科技學院及嶺南大學 (屯門新校)兩個項目已分別利用自然空氣的對流作用,增加自然通風效果、減少調溫所致的耗電;再加上保留原有的大自然風貌;繼而利用自然環境配合建築物,以達到環保及節源效果,有效減低建築物整體熱量傳送比重。」 建築物耗電量驚人 基於建築物的耗電量約佔全港總耗電量九成,通過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便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故此,機電工程署自1998年已推出自願參與的「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旨在推廣《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的應用,並於 2012 年 9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