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葉頌文:綠色建築融入城市生活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是新世代家居的大勢所趨。近年本地建築業界積極推動綠色建築,不少年青的建築師加入此行列。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正是云云中的一員。他坦言,數年前他自立門戶身體力行支持綠色建築。他指出,未來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動本港綠色建築普及化,誓要把香港的石屎森林變綠林,讓下一代真正享受綠色社區。

Tony有份參與綠色建築九龍灣零碳天地的設計。

 

Tony原是讀工程出身,加入建築師行業有段小故事。他坦言當年是追逐一個建築師,事情像夢一樣,試過3次被建築系拒諸門外,中學讀九龍工業學校,高考後報港大建築系,連面試機會也沒有。最後入讀港大的土木工程系。工程系畢業後成為工程師,Tony卻為了建築師夢辭職,其後又試過以年長生身分)第二次申請入讀港大建築系,惜因差幾天才滿25歲遭拒,其後他再報讀港大建築系碩士,幾經波折下被獲取錄,畢業後成為建築師。「我從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好,但很多東西要自己爭取,我想起回首無憾4字。」

 

2008年,Tony一圓其二夢想:出國留學夢。他說,當年花了2年時間寫電郵給劍橋大學,成功入讀跨學科建築環境設計碩士,結果如願以償,在世上最優秀的學府大開眼界。在出國赴英國劍橋進修期間,不經意間埋下綠色建築種子。他說一位教授說道:「無論能源還是生態都已響警號,二三十年後已經回不了頭,現在不是我們人類選擇做或不做,而是一定要做。然而,當我回到香港,一點也感覺不到危機感。」

 

決心走環保之路  自立門戶  

 

他續說,讀書年代到過巴西南部的環保城市庫里提巴後,Tony決心要成為一位環保建築師。Tony說,「永遠記得2004年時參加巴西和秘魯交流團,到訪全球最環保城市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 驚覺在如此貧窮的地方都可以做到環保,為何香港做不到。那個市長如此有vision(視野)推動,為何我們不行呢?不是客觀環境做不做到,而是你想不想做,有沒有理念和有沒有一班共同的人去做呢?這個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到2016年與十多位香港年輕建築師一起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到日本9位參展建築師均展示各自正實行建築的作品,而且各自已擁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因而驚醒了Tony,是時候跳出框框,離開了工作逾12年的大型建築師樓,毅然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環保建築事務所,希望把環保概念融入建築項目。

 

談及環保建築,不得不談在工作生涯中,Tony曾參與零碳天地項目,該項目已落成逾七年,自立門戶的Tony 成功中標負責零碳的翻新工程,他指出此事極具有意義。「這次新近引入的機電組組裝合成雨水製冷系統,為全港首個同類裝置,可收集來至飛鵝山流下的雨水,然後裝置可透過雨水製冷。裝置不但能夠推廣可再生能源,更可減少碳排放量,與傳統的冷氣系統相比,減少五成能源消耗,並且製冷過程不會對雨水進行任何額外處理,不會造成熱島效應,亦不會傳播退伍軍人症。」他續指,另一新設的建築為「空氣淨化太陽能玻璃天幕」,為本港首個能淨化空氣兼以太陽能發電的玻璃天幕,該天幕以環保物料製造,超過九成物料可被回收及提取,在新的系統中循環再用。他指,期望新建項目能夠成為未來本地環保建築項目的一個示範,亦響應業界近年倡議的組裝合成建築方法。Tony提及,零碳天地是他最自豪的作品之一。

 

他指出:「There is no green architecture,only architecture for green living。(我們不是設計環保建築,而是一座可以幫助到環保生活的建築),看到地盤工人在樹蔭下吃飯盒,小朋友爬上小山丘,鳥兒在樹間玩耍覓食,這裏成為了一個愜意小社區。」

 

低碳建築  本港最為著力

什麼是環保建築? Tony 表示,現在世界上對環保建築的未來方針有四個範疇,包括低碳建築、健康建築、生態建築和應變建築(Climate Resilience)。低碳建築是香港現時最着力的方向,因為隨着氣候轉變,浪費能源、物料去做一些非實用的建築必然自食其果,Tony 強調,環保建築要重新考慮我們的美學。「以現在的科技,要畫一個好靚和獨特的建築設計,甚或是好freeform 的東西全沒難度。但這件東西是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呢?是不是實際用家和社區需要呢?是不是真的能夠興建呢?是不是夠環保呢?我認為這方面的教育仍然不足夠。」

他續指:「由於都市人有九成時間在室內活動,因此如何令我們在室內都同樣能保持健康身心,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另外,基於我們不能脫離大自然,故讓小朋友明白大自然不是我們的資源,而是可以共存共生是非常重要。最後是隨着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增加,人類必須思考如何防範傷亡。」

剛接任香港建築中心主席的Tony ,深信建築是講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的故事和感情。,他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建築,「香港比我想像中更多人喜歡建築」。他提及,舊日公屋的綠色元素有很多,以前的公屋有好闊的走廊和樓梯,現在變成好窄的走火通道,也是居民日常社交活動的重要空間。他慨嘆這些舊有、好的設計現在已經失去了,社會要反思是否可以把它帶回來。

 

綠色建築在地化   城市與自然共融

 

Tony坦言,環保建築在香港始終只是剛起步,直至現在這一刻仍然沒有接到任何發展商的項目,在創業後主要客戶仍是非牟利機構或宗教團體,他希望政府能夠多走一步,將環保建築視為必需品。他說:「公司接下了不少小型的工程,部分為非牟利團體、學校機構預算不多,但我們樂意為他們提供最好、最環保的設計。」

 

Tony強調,環保建築不單只是設計層面,他認為建築設計不止於通風同美觀,更是連結社區的重要橋樑,例如空中花園可以給予居民以合理的價錢分租田地,創造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居民可以自己親手種植,可玩樂兼可食用,便凝聚到一個的環保社區。

 

他憶述小時候居住深水埗公屋,屋子很細,最幸運是有一條可以奔跑和聚集的走廊,這個公共空間讓他和鄰里之間擁有親密關係。「小時候我被叫做大牛龜,因為是小孩中年紀最大那個,經常和鄰居玩,和堂弟妹感情很好。而且,我們可以在那裏接觸到大自然,雨水、花草,對小朋友和長者都好重要。」

 

Tony坦言,推動環保建築不一定全部大型發展計劃,推動者只需要有心便可,一個小小的項目也可能發光發亮。如他操刀,位於位於海港政府大樓前面橋底空間「石屎生林@中環橋底」,正探討城市與自然共融共生的十個可能性,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他提及,項目還邀請了建築師、城市農夫例如「雲耕一族」,以及學生和市民,共同協作舉行工作坊,通過創意的表達方式栽種植物和蔬菜,教大家如何在稠密的城市中親手打造「大自然」,為自己的生活環境畫上一抹綠色,向大家證明了「石屎生林」並非無從入手。透過參加「石屎生林」種植工作坊,大家不但可以學習都市耕作和設計自己獨有的種植袋,收成工作坊的參加者還可以把種植袋帶回家繼續種植其他蔬菜。

 

再者,要推動本港環保建築,除政府責無旁貸外,公眾參與教育推廣也同樣重要,Tony提及,這代人有帶頭責任,他說:「我們上一代生活都很環保和節省,記得童年時住過深水埗的唐樓,過的是簡單的生活。我們下一代從小就接受環保教育,意識比我們這一代強。我們生於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人,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長,現在是Decision-Maker,應挑起環保責任。」

 

 

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

 

Tony提及,環保建築需要身體力行,自己曾參與「石屎生林@中環橋底」活動,探討城市與自然共融共生的十個可能性,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