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策略

ChatGPT全球用戶兩個月急升逾一億 科技大戰一觸即發

出來社會工作,隨著歲月流逝,在事業路上最怕的,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由後輩取代自己,但來到今時今日,大家最怕的,應該是AI人工智能。老掉大牙的一句話——科技日新月異,近十年間科技發展的確是突飛猛進,由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到人工智能,而AI技術的出現,更早有人預言會取代部分人類的工種。對於AI的威脅,你以為只是天方夜譚?隨著ChatGPT的爆紅,這種日子已不遠了。 ChatGPT是一種新型聊天機器人,是由Tesla 執行長Elon Musk於 2015 年共同創立的非營利人工智慧研究組織 OpenAI負責開發,其投資者還包括Microsoft。ChatGPT於去年11月開始推出供用戶免費試用,目前只限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國五個國家應用。 ChatGPT一推出後的兩個月,其全球用戶人數已超過一億。這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因為當紅如TikTok,亦需要約9個月時間才達到1億,Instagram更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去達成。市場的剛性需要,加上急速增長的用戶數字,令ChatGPT於短短推出兩個月後,已令母公司OpenAI的估值漲至290億美元。 ChatGPT有何厲害? 就是其程式的精準度,與你曾體驗過的Siri完全是兩個境界。ChatGPT目前只能以文字方式互動,它除了可以人類自然對話方式進行互動外,亦可用於較複雜的語言工作,包括自動文字生成、自動問答、自動摘要等,並在許多知識領域給予詳盡回答和清晰答案;同時亦具有編寫電腦程式的能力。 想不到科技市場亦如此跟紅頂白。在近半年來,你仍關心NFT嗎?這個由ChatGPT掀起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熱潮,已成一個前無前例的巨浪,衝撃整個科技界。隨著ChatGPT橫空出世,作為科技界老大哥的Alphabet (Google母公司)亦感受到其強大的威脅,乃於日前急急推出嶄新的聊天機器人產品「Bard」,以應對能直接使用ChatGPT技術的Microsoft所引發之挑戰。Microsoft的搜尋引擎「Bing」一直在市場上處於劣勢,隨著引入OpenAI技術,相信足以挑戰Google多年來的壟斷地位。為此Microsoft亦加大在OpenAI的投資額,據說金額達100億美元。 這只是序幕而已,因為其他科技巨企亦開始蠢蠢欲動,意圖參一隻腳。有報導指出,內地科技企業如百度、阿里巴巴、360等已表態將會參與其中,推出類似服務,如百度旗下已有一款同類型AI聊天機器人系統,以「文心一言」為名,現時已進行內部測試。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新型機器人亦開始進入內部測試階段,未來將會與現有的系統進行結合。究竟鹿死誰手,且看未來發展如何。 [...]

博客

腦機接口可實現人類機器融合

人類在腦後插入一條電線,便可進入虛擬世界;學習知識不需書本亦不花時間,只要將知識輸入大腦便可。這種情景是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但原來這些構想並非無稽之談,是建基於已發展多年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而推想出來的。 人類與電腦的交互由最初「鍵盤+文字顯示」,到PC時代「鍵盤+滑鼠+圖形顯示」,智能手機時代的「觸摸屏」,再到VR/AR時代的穿戴式裝置。至於腦機接口,上世纪70年代已出現相關技術研究,上世紀末開始利用猴子進行實驗,成功後更運用到病人身上。 進入本世紀,腦機接口處於技術爆發階段。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禮上,一名全身癱瘓的少年穿上「機械戰甲」,利用BCI憑意念開出世界盃的第一球,令全球矚目。2019年更是BCI大放異彩的一年,美國腦機科技公司BrainCo做出全球第一種腦控機械的義肢產品──智能仿生手,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則公佈已找到高效實現BCI的方法,隨後更在三隻已植入晶片的小豬身上成功讀取腦電信號。 腦機接口(BCI)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技術,竟然令電影情節般的人機交互可在現實發生。BCI其實是指大腦與電腦等外部電子設備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條新通道繞過周邊神經或肌肉系統等慣常路徑。具體是透過設備從大腦皮層採集腦電波等信號,將之轉成為電腦可識別的信號,經過處理後將信號轉化為指令,達到控制外部設備的目的。 易傷大腦 侵入式仍非主流 一個標準的BCI系統由4部分組成:信號採集、信號處理、控制設備及回饋環節,其中信號處理再分為預處理、特徵提取、特徵分類3個環節。信號採集主要考慮三個標準,包括規模(可記錄多少神經元)、分辨率(信息細緻程度)及侵入程度(要不要手術及其影響),當中侵入程度最受關注。因此,BCI技術分為非侵入式、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種。所謂侵入即是否要進入大腦,因異物放入大腦會產生風險,可能引發炎症或造成永久傷口。因此,非侵入式仍是主流,佔據市場絕大部份的份額。 採集信號之後便要分析信息,進行解碼和再編碼。由於採集過程中,有很多干擾信號,例如由電力系統引起的工頻干擾、參與者的眼動偽跡等都需要處理掉。不同的採集方法便有不同分析模型,如腦電圖(EGG)等,同時亦有不同的特徵提取方法,如腦電波P300信號的分析等。在分析之後便是再編碼,如何編碼取決於要完成甚麼事,例如需要控制機械臂拿取東西,便要編碼成相關的運動信號。 醫療健康 最普遍應用場景 控制設備部份主要是輸出信號並執行,將處理後的腦電波信號傳輸至已連接的設備器材,作為數據基礎加工內容,或回饋到終端機器形成指令。最後是回饋環節。在信號執行後,設備將產生動作或顯示內容,參與者將通過視覺、觸覺或聽覺,感受到產生的腦電波已被執行,並觸發回饋信號。 BCI系統有5大功能,即監測、替代、改善/恢復、增強及補充。以現時應用BCI最普遍的場景醫療健康為例,監測(BCI可監測人體意識狀態)、替代(BCI系統的輸出可取代因損傷或疾病而喪失的原本輸出)、改善/恢復(針對康復可改善疾病症狀或恢復某種身體功能)、增強(針對健康人士可提升和擴展機能)、補充(可增加腦控方式,補充傳統單一的方法)。 除了醫療健康外,BCI的應用場景亦伸延至其他領域,如智能家居、娛樂、軍事、教育等。智能家居主要是「補充」,BCI有如遙控器,人們可用意念開關電燈、大門及窗簾等。娛樂方面亦以「補充」為主,BCI為遊戲玩家提供有別於傳統的操作方式,運用意念控制VR界面的功能表。軍事應用則集中在「替代」和「增強」。BCI可協助操控無人裝備,代替人類執行高危任務;結合腦控和手控,更可發揮士兵最大潛能。教育方面主要用於「改善」或「恢復」,例如BrainCo擅長即時探測和訓練學生注意力,既可協助教師及時掌握情況改善教學,亦可提高學生專注程度。 關乎倫理 人機融合要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