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Hong Kong Techathon+ 2024 爭取逾三百萬港元種子基金及孵化支援

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十所院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都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合辦的年度學界創科盛事Hong Kong Techathon+ 2024(HK Techathon+ 2024)閉幕禮暨頒獎典禮已於日前圓滿結束。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先生於閉幕致辭表示:「香港科技園公司致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期望透過比賽匯聚香港及海外年輕創科人才,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創業支援以及跨領域交流平台,壯大香港的創科生態圈。我衷心祝願各優勝隊伍能夠在各項支援下實現創科理想,以科技造福世界。」 近1,500名創科專才競逐殊榮 HK Techathon+ 2024旨在為香港發掘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促進更多創科機遇。本年度活動規模及參與人數均創下歷屆之冠,並首設非本地組別,吸引來自美國、馬來西亞、台灣、澳門、泰國和新加坡的院校創科團隊來港參加;近1,500名年輕創科專才參與,參加人數較往年上升接近百分之五十。 本地及非本地院校合共92支初創團隊,於一連三天的決賽,按照「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永續發展」、「數位經濟」,以及「智慧城市」四大科技主題,構思創意與可行性兼備的創新方案,角逐香港學生組、香港公開組及國際組殊榮,最終50支隊伍脫穎而出。所有優勝隊伍獲得合共港幣六萬元現金獎、總值超過港幣三百萬元的種子基金、以及參與多項孵化支援計劃的資格。而每個主題下的三甲隊伍更將直接加入科技園公司的IDEATION計劃,在多元化的創業支援下落實創新想法,累積實戰經驗,晉身為新一代企業家。 本年度亦設「最佳演說獎」,十隊來自各組別的冠軍隊伍發表限時2分鐘的電梯募投,向在場潛在投資者及合作伙伴分享其初創方案的優勢及潛在價值。最終由「永續發展」香港學生組冠軍「InsectX」的代表,以出眾的演講技巧以及高增值的創科方案,奪得殊榮及港幣五千元現金獎。 HK Techathon+ 2024部份得獎名單: 香港學生組 主題 獎項 得獎隊伍 所屬院校 項目簡介 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 冠軍 Pivot BME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以AI技術融入生物科技,設計出一款集簡單易用、方便攜帶以及測量精準於一身的家用血壓計,藉此提升診療效率 永續發展 冠軍 InsectX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研發轉化昆蟲脂肪為親自然的生物燃料,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 數位經濟 冠軍 AISight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結合AI技術、Web 3.0、機器學習及電腦視覺等,構建全新藝術科技SaaS數位平台,改變公眾體驗藝術的方式 智慧城市 冠軍 SAFERIN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設計全新一站式智能長者護理系統,建設安全與效率兼備的智慧醫療   香港公開組 主題 獎項 得獎隊伍 所屬院校 [...]

商事動態

利東街新春呈獻「花燈 ‧ 彩兔賀新歲」 閃爍新春步行街

每年最重要的農曆新年即將到來,灣仔利東街將延續年度的新春傳統,於2023年1月13日至4月10日期間,以「花燈 ‧ 彩兔賀新歲」為主題,打造金光閃耀、色彩斑斕的戶外新春步行街。200米的林蔭大道,今年不僅佈滿688個連綿不斷的大紅燈籠,更添上了金、紅亮片裝飾,寓意闔家團圓、百業興旺。適逢兔年,在利東街也處處可見兔蹤。街道上的燈柱繫上了繽紛彩兔提著小燈籠的裝飾作點綴,像是夾道歡迎遊人,生動有趣。中庭廣場中央,更設有一家五口的玉兔燈光裝置,在一串串的花燈下聚首一堂,象徵五福臨門、金玉滿堂。每晚 5 時燈籠亮燈後,燈火通明,處處喜氣洋洋,最適合相約家人、親朋好友於新春節慶期間聚會、「打卡」,歡度佳節。 迎接新春,利東街特別設計了一套別具特色的利是封,相當值得珍藏。新春利是封一套八個,設計靈感源自利東街的建築元素及節日氣氛——歐陸式陽台、仿古燈柱的線條,配上利東街標誌性的海棠花圖案,以及節慶期間的傳統燈籠,匯聚成一幅獨具一格、新舊交融的步道風景。利是封更運用中國剪紙概念,以鏤空通花製作,突顯東方美學色彩。由1月8日至21日,於利東街商戶以電子貨幣消費滿HK$500,即可換領限量利是封乙套。 糖藝工作坊 糖藝是一項超過 600 多年歷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於 2014 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可惜時代改變,沒有人繼承手藝而漸漸失傳。利東街特別邀請到糖藝師 Clemen Lo,教授大家以捏、拉等技巧,製作大吉棒棒糖作品。凡於活動期間,憑即日利東街電子貨幣消費收據,即可兌換工作坊名額乙個。(先到先得,換完即止) 糖藝師 [...]

專題

立法會新力軍 | 周文港 跳出象牙搭的代議士

今屆立法會多了不少「智庫型」學者加入,包括有擅長政策研究的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熟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高等教育的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周文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等。其中新任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周文港坦言,自己出身基層,能夠接到地氣,了解低下層及青年向上流問題,他期望跳出大學的象牙搭,做好為他們真正發聲的代議士。 周文港一向予人溫文儒雅的學者形象。現在嶺南大學任教。周文港曾在競選宣傳單張上這樣形容自己,因為他自大學畢業10多年來,分別在工會、商會、智庫及多間大學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又曾出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更是國務院港澳辦轄下學術機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但儘管外表看著老成持重,兩鬢也都有些花白,可他確實今年剛滿40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八十後」。而他近年醉心經濟及教育政策研究。「對香港和國家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倡議,我可說是『由有頭髮做到少頭髮,由少頭髮做到白頭髮』。」不少人認為學者論政只埋頭象牙搭當中,他強調自己生活十分貼地。「我的英文名字叫做『Andy』,因為從小就很喜歡劉德華,甚至可以說,他是其中一位引導我走向愛國道路的關鍵人物。」他續解釋,事源劉德華曾在電影《天若有情三之烽火佳人》飾演一位抗日空軍,而他為了支持對方到戲院看電影。學者也是普通人,一同愛國之餘又可以愛劉德華。 由論政至議政  從幕後走向幕前 受父親的愛國思想啟蒙影響,教導他要仿傚要前國家總理周恩來卻道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要身體力行以身報國。周文港早就立志將來從事公共行政工作;因為愛國,所以周文港從小就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時事很感興趣,後來升讀浸會大學也是主修歷史。亦因為愛國,分別再到中文大學和教育學院深造,最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經濟社會學哲學博士;而在中大期間,他師從兩位「非常出名而低調」的政策研究學者,從此走上教學與研究並重的道路,累積至少出版20本專著、叢書和研究報告。 亦是因為愛國,周文港早年已經跑遍國家的大江南北,積極與各地高校交流,慢慢見證了國家實力的崛地而起和教育體系的突飛猛進,也越發感受香港經濟增長的不濟和教育制度的守舊。最後,還是因為愛國,為了展現擔當,周文港決定從政策研究的幕後走到解決問題的台前,決定親自披甲上陣立會。他提到:「用我這十幾年的政策研究經驗,通過這個議會的平台,貢獻我的香港、我的國家。」   談及其出身,周文港不諱言自己是在板間房中成長。從出生起,周文港和父母家人一起住了20多年板間房和公屋。「大家看我西裝骨骨,其實我出身基層,住過10多年板間房,再住10多年公屋,畢業後背著幾十萬元學費的負債,但我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打三份工,捱了三年終於儲到首期買居屋,後來再有機會換成私人住宅單位,成功改善家人生活。」他以自己的經歷,堅信青年人只要肯努力,必定有向上流及出頭天的機會。 落實政綱三支箭     放眼內地 「住過劏房,捱過貧窮」的周文港強調自己對當下基層和青年的辛酸感同身受,所以希望發揮自己所長,用科學、務實、理性的態度,致力推動特區政府積極改善經濟產業和教育創新政策,從而幫助下一代像他那樣透過知識改變命運。 當選後他承諾落實「三支箭」競選政綱,從經濟、教育、青年三大方面出,主要涵蓋六大範疇,包括擴闊經濟格局、改良公共行政;健全教育制度、力促科創發展;解決房屋困境、關顧青年民生。以「健全教育制度」為例,周文港說:「香港應該建立一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創新教育制度,才能促進「官、產、學、研」四方發展,既為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提供全新發展引擎,更為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之力。」 至於本港受到疫情拖累,如何擴闊當今的經濟格局?周文港則認為,在疫情穩定下,應儘快恢復香港與內地的雙向免隔離「通關」是首要任務,屆時必須「加強內交關係」,再借助《十四五規劃》東風,牢牢把握內地為數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所能帶來的經濟商機,相信能為本港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振興提供重要基礎,又謂只要做好符合「雙循環」發展格局政策,香港是不愁復甦。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二月號,按此訂閱)   [...]

名家觀點

建構香港成為國際文化之都

為鼓勵教資會資助大學靈活調配資源以培育更多研究人才支持其研究活動,特首在2021施政報告提出以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將由七成進一步放寬至十成。此外,特首已邀請教資會評估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的供求情況,並考慮增加資助學額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國家正全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積極融入大灣區,深化同內地大灣區城市的合作,已經成為香港公共政策的策略性方向。 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交流創造更多機會 我很高興看到行政長官宣佈,由教資會開始檢討增加研究生資助名額。最新的《2020年研究評估工作》清楚顯示,8所公立大學的研究均具卓越表現,香港大學群被國際公認為全球頂尖的高等教育體系之一,擁有世界級的研究水準。政府有堅定的信念,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大學研究方面的優勢,增加對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投資,創造更良好的制度環境,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來港從事研究及創業工作。 施政報告還提議延長研究補助基金,以讓大學在未來兩年籌劃更多研究經費,此舉值得讚許。政府又承諾鼓勵同協助更多年青人,特別是大學生及畢業生,到大灣區進行不同形式的學習、就業及創業。筆者對此也高度讚賞。我希望教育局和大學資助委員會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能更靈活,方便學校和大學利用現有資源,與內地院校合作,為香港青少年在內地大灣區進行廣泛的交流創造更多機會。 打造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城市,與倫敦、紐約及巴黎相比,在藝術文化人才培養方面還需加倍努力。施政報告指出《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打了支強心針。政府會把握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獨特創意氛圍,打造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的品牌。 特區政府會循五大方向落實香港的新文化定位,包括(一)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二)加強與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關係;(三)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四)善用科技;及(五)培育人才。 筆者十分贊成特首對文化藝術人才的重視,同意她建議成立獨立的文化局,以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建構香港成為國際文化之都。 作者: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教授     [...]

博客

本港大學研究「世界領先」促灣區教育樞紐發展

上月有一宗公眾未必太留意,卻是對香港教育界深遠影響的新聞,就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 撰文 莫家豪(嶺南大學副校長) 這次評審使用國際標準,評審小組有七成成員是來自海外的國際專家學者。香港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共4,200位合資格教學人員提交了約16,000項研究成果參與評審,結果有七成研究獲國際專家評為「國際卓越」水平或以上,包括25%獲評為「世界領先」水平(四星)及45%為「國際卓越」水平(三星),比2014年的評審增加近四分一,證明香港大學群的學術研究質和量近年都大躍進,與世界級大學不相伯仲。 學術研究為何對教育界影響深遠?因為教學傳授知識,研究創造知識,大學教授必須能創造新知識,不斷與時並進,才能維持優質的教學,帶領學生進步,所以世界級大學都以教學與研究並重為目標,香港的大學亦然。一般以為,學術研究多集中於科學、醫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其實不然,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功不可沒,即如近年熱門領域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研究,技術上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其實在人文範疇的研究貢獻也不可忽視,因為人文科學能點出人工智能的問題和對社會的深遠影響,例如道德倫理、個人私隱、人力資源、法律原則等,讓技術人員加以思考和改進,兩者相輔相成。 香港的大學不單在自然科學領域首屈一指,在人文和社科範疇也同樣是世界一流的。以嶺南這所博雅大學為例,雖然大學規模不大,教學人員數目不多,但是在「社會學及人類學」達世界領先水平(四星)的論文比例卻在全港大學中排行第一,在「社會工作學及社會政策」、哲學、會計學等領域排行第二;社會工作學及社會政策的四星和三星論文比例合共達54%,位列全港第一;會計學達65%,位列全港第二,論文質量可媲美國際大學。 八大的世界級研究水平,對香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舉足輕重。他們在本次評審中的優秀表現,預計能吸引更多的世界級大學留意本港的研究發展,加強與本港大學進行合作研究,亦能吸引海內外優秀學者來本港工作。此外,外地的優秀學生也會考慮來香港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事實上,在6月9日公佈的QS世界大學排名榜,本港八所大學中有三所位列世界前50位,加上這次研究評審所見,本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大學群在全球學術界的表現突出,令人刮目相看。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不僅面向世界,也要緊貼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致力於將該地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及創新中心。 不過,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高水平大學的數量上還存在差距。八大的優秀教研水平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戰略目標,在未來發展中,本港和灣區內其他高校需要更緊密開展研究合作,推動大灣區在科技、人文、智能管理等領域的產、學、研發展,假以時日,不難與世界其他灣區地區爭一日之長。我們希望,隨著本港大學的研究水平媲美國際,能吸引政府和工商業界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學術研究和成果轉移,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