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查毅超:北部都會規劃須完善先進工業布局

回顧2021年,香港的創科和工業發展可說是大有進展;政府近年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的政策和投資已漸見成效,在國家支持與大灣區協同發展背景下,我認為本地的先進工業發展已踏上了高速公路,前景一片明朗。政府的北部都會區願景中更分配大量土地予創科及先進工業發展,彰顯香港對重塑實體產業、拓展多元經濟的決心。創科和工業的規模將越做越大,我們必須加快腳步,趁早為北部都會的先進工業布局,為產業打通發展脈絡。 現時香港大型工業用地供應緊絀,三個工業邨(現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使用率逾九成,當中為先進製造而設的高規格多層式工廈更是供不應求。香港雖具一流科研和營商優勢,但產業配套及工業用地的不足就限制了企業將高增值生產流程遷往或擴展至香港。工總在2020年的調研指出,分別有69.4%和59.7%的受訪港資廠商認為工業用地不足、工廠大廈設計未能配合科技應用要求,對生產線回流造成限制。根據政府2017年《檢討甲級寫字樓、商貿及工業用地的需求》顧問報告的估算,至2041年本地工業及特殊工業用地的短缺將會超過70公頃。   善用北部創建先進工業產業群     政府早前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打破空間和規模的限制,為創科及工業供應大量用地,更具備完善生活基建配套和鄰近大灣區的便利,讓科研、先進工業企業和人才得以聚集發展,創建國際創科中心。日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以創科為產業軸心的北部都會區將會採用新的賣地政策,部分土地拍賣會加入條款指明產業用途,例如生命科學、製造業、智能科研等。此舉相信能更有效規劃和分配北部都會區的大量土地,打造較現時科學園更具規模的創科產業區。   工業價值鏈環環相扣,除了先進製造工序,亦必須有科研、設計、生產管理、現代化物流倉儲、檢測等生產性服務互相配合,方能有效運用土地資源匯聚企業和人才,形成群聚效應。政府有需要為北部都會及早布局,制訂產業政策,規劃用地以發展具潛力的產業及提供所需配套,將都會區由宏大願景轉化為具體的發展基礎和場景,助業界及早部署投資進駐及開拓內銷巿場。   規劃過程冀吸納業界   北部都會區對香港再工業化的成功極為重要,我們期望政府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聆聽及吸納業界的意見,合作創造理想的設施和環境予以創科主導的先進工業。工總認為,先進電子、食品科技及食品加工、回收環保及生物科技四個行業均具備條件在北部都會區規模發展,善用香港所長及北部地理和巿場優勢,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支柱。加上政府與大灣區九巿及東南亞各國加強合作,為業界消除貿易壁壘,相信兩大市場可成港資廠商投資升級轉型的誘因。疫情阻礙香港與外地的商業往來已近兩年,業界無不期望在通關後,內地及東南亞的經營能回復正常運作,並把握機遇拓展版圖,香港的工業亦將得以加速發展。     [...]

博客

袁武:北部都會區是創科發展重要平台

今次施政報告其中一個最大亮點,是提出甚具突破性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明顯跳出了過往百多年來香港經濟主要集中在維港兩岸的發展格局。中總早前建議香港應規劃「南金融、北創科」的「雙核心都會區」發展佈局,全方位配合大灣區發展。我們欣見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具體規劃,並透過與深圳締結「雙城三圈」空間格局,進一步推進港深兩地強強聯手,尤其是在創科領域進行全方位對接。   事實上,本港需要大力發展創科產業已成為社會共識,北部都會區正好是對接深圳創科發展的重要橋頭堡,既切合本地經濟發展需要,亦符合中央對香港的期望。我們相信,北部都會區可在創科發展方面與深圳互補優勢,例如借助深圳的先進製造業實力,以及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區等大型基建設施,將新界北地區打造為香港的「小矽谷」,吸引全球創科資源和海內外頂尖科技人才集聚。   北部都會區發展包括整合落馬洲管制站和毗鄰土地,與港深創科園組合成為新田科技城,為創科產業發展提供群聚效應,有助提升本港創新水平,最令業界憧憬。特區政府可研究以直接資助或稅務優惠方式,吸引海內外大型科技企業進駐。當局更可爭取在科技城成立「國家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我們期望當局採用靈活發展方式加快開展項目,令新田科技城早日發揮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新引擎的功能。   為土地房屋供應尋求突破 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基礎上,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新措施加快造地建屋,進一步釋放港九市區及新界北部大量土地,展現出當局破解土地房屋難題的決心和承擔。   土地規劃的目標不僅是用作建屋用途,也要包括其他用地目的的全盤規劃。我們欣見施政報告增撥土地作為創科用途,包括新田科技城、馬料水填海造地、以及流浮山為本地大學預留作科研用途土地等,將為本港創科發展打下強心針,而北部都會區更進一步回應香港缺乏宏觀和長遠土地規劃的問題。   今次施政報告提出加快土地房屋供應多屬長遠措施,面對造地建屋的迫切需要,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增加短期土地房屋供應,例如大幅增加資助房屋供應數量和種類、研究重啟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等,盡快滿足市民的置業需求。我們也期待當局盡快壓縮土地開發流程、全面檢視相關法定程序以及行政安排、修訂有關土地的條例,務求拆牆鬆綁,在短期內增加可發展土地供應。   與內地通關乃頭等大事 要有效推動落實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政策建議,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前提必然是盡快與內地恢復通關。行政長官早前表示,特區政府期望明年2月能與內地開展較有規模的免檢疫通關,本港工商以至社會各界對此均感鼓舞。我們期望香港能與內地盡快進行下一次對接會議,努力配合內地的要求以達成免檢疫通關安排,讓彼此經貿與社會民生往來盡快回復正常。 [...]

博客

謝偉銓:「南金融 北創科」帶動經濟民生向前

香港地少人多,覓地建屋難,我曾倡議摒棄過去新界為鄉郊地方的思維框框,將新界地區「城鎮化」,盡享大灣區尤其深圳經濟、建設及創科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與特區政府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正是不謀而合;加上「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的布局,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特首於10月初發表的施政報告,強調現時香港的安全穩定格局得來不易,我們要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報告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開拓更多土地,用作住宅和產業發展,除提供更多住宅單位外,長遠更會為區內帶來65萬個職位,當中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為香港帶來新希望,新願景,一改過往未有長遠規劃藍圖的情況。   報告將香港過往「南重北輕」的局面加以調整,規劃「南金融,北創科」的布局,香港南北兩端呈「啞鈴式」的發展,不再是單一過份依賴金融業,帶動北部起動,摒棄過往新界北被視為香港邊陲,不作商業發展的思維,汲取發展屯門及天水圍等新市鎮的教訓,力拓商業及就業機會,以期達到「職住平衡」,強化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策略》中提及新供應600公頃可供發展土地,相等於32個維園,分布於流浮山、新田、羅湖、文錦渡以至粉嶺等,將額外提供約18.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近一半供應來自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涉及7.5萬至8.5萬伙,這已相當於6個太古城供應量;雖然供應需時,但已可為「無殼一族」的港人,帶來居住及置業的新希望,有助安撫民怨。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除滿足香港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時,亦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不再如過去只局限自身經濟發展,對一河之隔的深圳少有互動,是次《策略》是香港首份編製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及綱領,「一河兩地」空間格局,推動與內地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方向,以落實中央政府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強與內地各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另外,確立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的三圈發展,亦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進兩地的經濟、基建、創科,以及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的作用,為香港在疫情後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心針。     撰文:謝偉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