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廖錦興: 商社共贏的創造共享價值(CSV)


近年潮流興「共享」,從字面可聯想到共同享用,如「共享空間」、「共享服務」等等。美國哈佛學者Michael Porter和Mark Kramer於2011年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的概念,提倡企業採用兼具商業和社會利益的經營模式,而不是賺錢之後才着手實踐社會責任。他們認為企業是社會、環境問題的製造者,要解決就需要從產品、市場、供應鏈等方面入手,將企業成就與社會責任聯繫起來,從而達至真正的創造「共享經濟」的價值。

創造共享價值可以理解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演變。香港有不少企業、機構設有CSR義工隊,定期會舉辦或參與各類型的義工服務、慈善活動等,幫助弱勢社群,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回饋社會。「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熱心公益、關心社會是企業應有的責任,亦有助企業建立正面形象,「省靚」招牌,但未必能夠為社會及企業同時帶來效益。企業所舉辦的慈善活動,大多與公司的業務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只是將部份利潤回饋社會;而從關懷社會的角度來看,一次性的捐助和支援弱勢社群的力度畢竟是有限的,捐助及支援或可解決燃眉之急,但不可能長期作出援助。正所謂長貧難顧,與其提供一兩次的援助,倒不如想方設法解決矛盾,在企業及社會之間取得平衡,從而達致創造社會價值,共享成果。創造共享價值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一種利己利他的行為,在歐美地區,已有不少企業實行此概念。其中雀巢公司可見一斑,據了解,雀巢CSV計劃為農戶提供免費及長期的培訓、技術支持,幫助農戶提高原材料的質量和產量,再以具競爭力的價格直接從農戶處購買原材料,甚至協助農民建立直接分銷渠道,提升產量與收入,與持份者及社會實現共贏。

在香港,創造共享價值的概念始終較新,然而,本港企業亦有成功的例子。如保險公司早前推出「健康程式」,透過實際的即時保費折扣和一系列的獎賞優惠,以及層出不窮的推廣和贊助活動,鼓勵客戶以至全港市民一起做運動,實踐健康生活,為市民、保險公司以至社會締造三贏方案。從個人角度看,身壯體健不單止可節省個人的醫療開支,而且更可提高生活質素;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受保人身體健康亦可減少索賠,從而減低增加保費的壓力;從整體社會而言,如果患病入院人數少了,配合醫療保險將病人分流至醫院,能有助舒緩現時醫療系統所承受的沉重負擔,從而達至三方同時受惠的局面。

又例如,地產發展商為進一步支持本地品牌,旗下商場首創「一條龍創業企劃」,以創造共享價值為經營模式,善用商場資源及網絡,提供一個開放的創業平台,成功為數千位人士達成創業夢,同時為企業增值,並改善社區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狀況。以我所熟悉的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益麟(Alan)公司為例,他的公司興迅實業於90年代以成衣設計、生產起家,於2015年設立創意智慧工業發展計劃「TML」(To Make Locally),打造「香港製造」品牌,設立綠色生產中心,引入數碼及3D打印設施等,以應付未來個性化、智能化、小批量訂單的生產模式和開拓缐上線下(O2O) 銷售渠道。據悉,TML一方面聘用退休的車衣女工,為她們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為本地設計師、創業者提供商務營運及網上銷售的支援,甚至為設計師和零售商穿針引線,協助他們創業,實踐創造共享價值,創造社會多贏局面。

從各個成功的例子,可見CSV有利社會持續發展,甚至帶來的得益比可觀的利潤回報更有價值。我認為,不管是企業或者是工業,香港有條件從企業社會責任邁向創造共享價值的模式,只要企業放下「以利行先」的成見,抱着一個造福社會的心態,為社會、為環境出一分力,續而運用創業家的精神,從挑戰中尋求有盈利的模式。希望概念能繼續逐步推廣,令更多企業效法創造共享價值的概念,讓企業及社會得到更大的效益。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