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亞洲金融論壇:群雄會師論創新融資



第13 屆亞洲金融論壇早前於會展舉行

曾經何時,科技運用於金融服務通常僅被視為額外的加值服務;然而,近年金融科技已徹底改變金融服務業,成為如今生活裡的日常。因此提供服務的機構如何創新融資亦成為今天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科技創新如何影響商業策略?金融科技如何影響貨幣和資本市場的未來?監管、競爭、趨勢和環境等因素又將對金融持續創新帶來何種影響?美國聯儲局前主席耶倫、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巴納吉、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等,會師在港舉行的第13屆亞洲金融論壇,暢談創新融資的各種發展方向,與主持及與會嘉賓互動,舌劍唇槍、字字珠璣。

撰文 葉永成 | 攝影 鄺銘漢

第13屆亞洲金融論壇上月13、14日一連兩天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會公布超過3,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財金官員、金融專家、商界翹楚、經濟學家及投資者雲集,剖析最新環球經濟局勢,讓業界在新一年及早作出部署,迎接挑戰。論壇同時探討多元化的議題,包括環球新經濟、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及綠色金融等,助與會者把握新經濟浪潮的機遇。大會亦於現場舉辦AFF Deal Flow環球投資項目對接會,共安排了近700場一對一配對服務,為投資者及項目持有人穿針引線。

香港貿發局總裁方舜文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升溫的動盪格局,繼續為環球經濟帶來挑戰。而香港亦正經歷前所未有、內外環境困難重重的一年。然而,中國經濟逐步由快速增長轉型為高質量發展,並將繼續成為亞洲地區經濟長遠增長的火車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重大倡議將繼續開啓全球及地區機遇。

創新與科技主導經濟發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開幕辭時表示,香港憑藉其策略性區域位置,以及與內地廣泛而持續深化的文化和金融聯繫,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為國家、以至區內和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相信內地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而亞洲區經濟發展今年仍然可以跑贏全球。

她又說,創新與科技主導經濟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科技企業融資地,雲集亞洲知名的電子商務公司,相信可形成示範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為地區間交流合作及資本、人力流通提供良好平台,特區政府會進一步推進互聯互通機制,持續發展綠色金融及私募基金,為資本市場提供優質條件。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港列第三

她指出,香港在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後,多年來金融系統保持穩定。在去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名列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證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核心競爭力仍受國際社會認可。香港奉行的普通法及低稅率制度,完善的上市制度、企業規管制度及與內地、國際間聯繫,都為投資者帶來信心。

同場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留意到近月坊間關注社會不穩,港元有否出現資金外流。他重申,政府正積極尋找出路,而香港長久以來的優勢從未離開過,包括一國兩制、司法及法制獨立、聯滙制度,香港依然擔當連接內地及國際的重要橋樑。

「轉數快」近半港人登記使用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未來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可達25%至30%。過去數年,香港致力發展金融科技,至2019年底「轉數快」(FPS)有近一半港人登記使用,每日有超過16萬宗成交,普及程度高;去年同股不同權的阿里巴巴(9988)在香港第二上市,香港成為全世界生物科技集資排名榜第二名。同年又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及2個虛擬保險牌照(遠超其他亞洲國家),也將有虛擬銀行於今年首季開展服務。

中美科技脫鈎影響深遠

首天專題午餐會演講嘉賓為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耶倫(Janet L. Yellen),對於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表示做法短期內有助緩和緊張氣氛,但對貿易戰未來發展未見樂觀,因第二階段談判將觸及更多核心議題,使談判更加困難。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耶倫

耶倫表示,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及5G方面的競爭、國防及國家安全領域的科技發展,以至中國對科技企業的補貼等,都會成為次輪貿易談判的議題,而談判結果會對環球經濟及科技發展步伐產生顯著影響。如中美兩國未能在科技發展上達成共識,甚至可能在科技上脫鈎,將使科技發展及商用化進程更加艱巨。

去年,美國聯儲局降息3次,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1.5%至1.75%。2020年,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儲局大概將按兵不動。對此,耶倫表示,利率正常化的道路不可一蹴而就。「如果希望通過強行施加這樣的做法,能夠一夜之間把利率恢復到正常水平,這是不可能的,會導致全球經濟受到負面影響。」

負利率政策對銀行不利

耶倫已卸任美聯儲主席之位兩年,剛退任香港金管局的陳德霖亦不忘追問對方卸任後感受。耶倫回答指,對關注央行活動已經達到上癮地步,又透露現時在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哈欽斯財政與貨幣政策中心任研究員,與同為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共事,身邊亦有很多人可以跟她討論貨幣政策。


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

貨幣政策方面,耶倫認為若美國聯儲局在投資和融資需求疲弱下持續放水是落錯藥,使大眾難以為退休儲蓄足夠資金。她表示,金融危機後聯儲局有討論過負利率政策,惟最後沒有採用,因負利率政策可能對銀行體系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另外,被問到人工智能作判斷時不受政治等影響及干預,日後能否取代人類成為央行行長時,耶倫認為,在作出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中需要聽到不同的意見,因為每個人對數據處理不一樣、對數據解讀也不一樣,因此需要通過討論尋找共同認同的基礎。她說,並不確定人工智能在這方面表現,或能不能理解數據背後的一些東西、能不能真正了解經濟背後發生了什麼事。

對數碼貨幣持開放態度

耶倫強調美國聯儲局需要獨立的財政政策,以及過往的獨立性被特朗普總統打破。世界已慢慢走出QE(量化寬鬆)的後遺症,但世界經濟依然疲弱、乏力加息等是主要訊息。另外,她亦提到主張一籃子貨幣去代替美元為主導貨幣,認為世界現時過度傾斜於美元資產。

被問及聯儲局會否考慮發行數碼貨幣,耶倫引述中國宣布發行數碼貨幣和鼓勵應用區塊鏈,她抱持樂觀態度,認為美國聯儲局也可參考。但重要一點是,須了解這些數碼貨幣只是用於中央銀行與各大銀行交易,並不會直接落在用家身上。她覺得這個對於保護現有銀行的角色起重大作用,否則便會破壞銀行在個人用戶信貸評級的資料蒐集方面的角色。

普惠金融助農民脫貧

專門研究貧窮問題的印度裔學者、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經濟學教授巴納吉(Abhijit Vinayak Banerjee),在第二天的專題午餐會發表演講,表示世界上差不多近一半的貧困人口都是自我僱用者,例如農民等,而他們沒法得到銀行的服務,包括借貸和滙款。事實上,他們需要更多用作投資的資源,透過提供小額信貸的普惠金融服務,可讓他們獲得足夠資源來逐步累積財富,才能有脫離貧窮的一天。


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巴納吉

他進一步解釋,小額信貸對貧困人口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透過小額信貸可讓其獲得自給自足的能力。他舉例指出,在這個世界上,每月利率為3%至4%是比較常見,但3%至4%的月利率對很多人來說會構成不少財政壓力,所以要實現低利率水平借貸,才有利貧困人口生計,低利率借貸有助貧困人口成為休養生息的基礎, 逐步累積財富,從而有時間進一步往外擴展、提升自己經濟實力的技術, 而不是終日為口奔馳,沒有時間和金錢自我增值。

「建立讓貧窮人口使用信用額及投資的機制,實現財務自主以改善經濟狀況。世界上有很多人才。有些人將會成為世界的棟樑,有些人未必會有任何成就。而金融業可以做的就是在芸芸眾生中發掘人才,讓他們站到前端位置,給予他們所需。這樣,金融業就可以真正改變世界。」

內地廿年脫貧人口減半

他又說,中國大陸在脫貧工作上已取得巨大的成功,20多年期間脫貧的人口減少一半,對於大陸14億人口而言,是一大成就,足為各國表率;但在堅尼系數上升、中產階級上升速度趨緩、富人人數持續增加,會對中國帶來新挑戰,如何將財富進行分配將會帶來很多新的挑戰。

他以發生在印度的例子說明,那些農民只是借300元,便沒有貸款公司感興趣。這正是微貸出現的原因,方法便是把所有借貸變小,然後劃一用同樣條款處理所有同類借款,計算機會率便可以了。這樣一來,便不需要做所有批借貸需要的調查及推算還款能力工作,而且借貸成本降低2%,而亦是因為這個改變,令到從前一些因借貸成本太高而沒有興趣借貸的人,開始走出來做項目製造增長。

此外,他指出,每個人的還款可能性其實可以從周圍的人和事而了解,在這個大數據和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以身邊的人和消費模式數據來衡量你的還款能力便可以了。他亦道出一個很有趣而大家可能有同感的問題,就是現時借貸的模式是要由第一個月開始還本還息或只還息,由於這些農民或個體生意人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有收成,這麼一來便把這些個體戶嚇怕了,不敢借錢做有增長的項目。

理賠需住院政策落伍

巴納吉在印度、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家做了些研究,發現如果把開始還款期由貸款的第二天延遲至兩個月內的任何一天開始,那麼回報率會高出40%。只做微貸而沒有改變還款期的設計,是無法讓貧窮的人脫貧的。

另外,他覺得現時有很多制度沒有得到應有的效益,是因為有太多搭便車的人(Free rider)。他引用一個例子,例如現時保險需要住院才可以獲得賠償;有位貧窮的個體戶家人得到癌症,但由於沒有住院,即使得到癌症亦未有賠償。這樣變成不需要住院的人要勉強住院,浪費資源,並轉嫁到保費上面。而這些農民更加完全不了解為什麼沒有受到保險賠償,認為是受到欺騙,影響整個保險系統的操作。最後,他們如果沒有買到保險,又成為社會往後的負擔及帶給社會一些負面影響(negative externalities)。

完成120億美元基建投資

去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了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4%,中國為5.8%,中國仍然將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然可以達到20%至25%。不過,對世界經濟而言,什麼樣的創新方法才能讓經濟重新增長?如何實現突破與共融發展?

中國自2014年正式推出一帶一路政策,並在2016年正式成立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4年來,主要任務是推動更多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成員國和地區已經拓展到102個,用120億美元(約936億港元)撬動了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亞投行行長、董事會主席金立群表示,亞投行接下來每年將投入100億至150億美元在基礎設施領域,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強調多邊開發銀行(MDB)應推動開發改革,參與環境治理,推動更多減排措施。

反駁「債務陷阱」的指控

不過,由於中國提供大量貸款,使得一些發展中國家債務水平過高,引發國際間質疑,其中,斯里蘭卡因一帶一路大量中資挹注導致債台高築,馬來西亞近期更因債務問題,一度叫停與中資合作的東海岸鐵路工程。金立群反駁「債務陷阱」的指控,強調亞投行在金融投資方面要做到可持續發展,要為投資國減少債務,避免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他又強調要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向市場傳達一個概念,亞洲新興市場能夠展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基礎設施時,不應對當地的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要從高碳、低碳再到零碳」。

港綠債融資額達110億元

金立群表示,亞投行正與不同公私營機構合作,落實執行《巴黎協定》,期望在協助基建同時,不會令環境造成破壞。亞投行還要推出以固定收益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為基礎的授信機制,從而推動基於ESG的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在亞洲的投資。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另外,同場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談及香港綠色融資的優勢時提到,自香港發行首宗綠色債券後,截至目前融資總額達到110億元,香港透過一系列的金融安排推動綠色債券的發展,預料今年綠色債券的發行將有200%的增長。

即場投票做商界民調

另一方面,大會在各個討論環節,透過應用程式進行即場投票,收集與會商界精英對熱門議題的意見。問及與會者對今年全球經濟前景的看法,有22%的與會者感到樂觀,38%與會者持中性態度,感到悲觀的有40%,反映商界普遍對今年經濟前景看法較為負面。

至於今年全球增長的主要挑戰,最多與會者(38%)認為是中美在貿易、科技和跨境投資方面的緊張關係,其次分別有36%和19%認為是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加劇,以及有限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空間以支持增長。而今年全球貿易前景,共有53%表示樂觀和中性。對於今年環球貿易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最多人(50%)認為是有效的多邊體系,其次是貿易數碼化(26%)。

有關創新的解決方案,共有61%與會者認為金融科技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極有可能和大致可能有助解決結構性問題,並促進全球增長。最多人(31%)認為人工智能會為金融服務發展帶來最大突破,其次是大數據分析(21%);分別有17%和15%則認為是區塊鏈,以及虛擬銀行和虛擬保險普及化。
另外,論壇亦探討企業今年關注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問題。最多與會者(38%)認為是氣候變化和碳相關問題,其次分別是環境法規(27%)和消費者越來越喜歡使用更負責任的產品和服務(19%)。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