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請「豬」葛亮為數碼營銷出謀獻策

在去年參與第四屆「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 X 出版宣傳支援計劃」的本地初創數碼廣告企業中,有一家的名字令筆者眼前一亮、會心微笑:Think Pig Limited。Think Pig既暗藏Think Big的創業大志,也具備「豬般的智慧」,因為豬其實是最聰明的動物;但其中文名更是一絕:豬葛亮有限公司。 Think Pig的兩位創辦人均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擅長消化複雜、意念創新的產品或服務概念,掌握當中獨特的賣點,轉化為吸引大眾眼球的創意內容。他們深明沉悶敘述、繁複解說,絕對無法吸引大眾。要售出一件產品、一項服務,必需發掘到它們與別不同之處,讓受眾產生興趣。 他們在第四屆「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 X 出版宣傳支援計劃」中,完全發揮所長,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一書創作一系列數碼廣告,並獲得了優異獎。該書是由中大中文系教授張歷君,花了超過十年時間研究、編寫的學術書,第一時間予人的印象難免是——悶。Think Pig聯合創辦人Gloria Li分享道:「為了破除大眾對此書的艱深、沉悶印象,我們運用了『猜猜畫畫』的字謎遊戲,邀請大眾猜猜與書本有關的關鍵字,以趣味及互動吸引讀者注意,再配以生動的動畫導讀影片,拆解書中深奧的概念,令讀者加深對書本的認識。結果吸引了不少人留言競猜,亦成功提升書本的銷售量。」 Think Pig創業數年,一直推廣價值消費理念,並專門為初創及中小企提供數碼營銷教學及支援服務。有別於利潤至上的經營模式,他們強調如何真正解決客戶面對的難題,並非常重視與客戶的關係。Gloria表示:「我們不是只懂聽命行事的『服務供應商』,而是客戶的『戰友』,會主動提供意見,與客戶共同成長。」 眼見近幾年在疫情之下,數碼營銷市場變化急速,Gloria深覺數碼廣告企業要時刻掌握最新資訊與趨勢,協助客戶以最快速度應對改變。她指出:「現時在網上平台投放廣告經已自動化,目標群眾、競價模式等選項都可交由平台AI決定,毋須人手操作,而AI更會根據廣告表現自行作出優化。香港數碼廣告市場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如何透過別出心裁的宣傳點子與優質內容突破重圍,才是最重要的一環。而疫情之後,人們將重新參與線下現場活動,如何結合線上宣傳和線下活動產生協同效應,是未來一大方向。」 對於有意入行的年輕人,Gloria認為數碼營銷行業的入行門檻並不高,除了需掌握基本行業知識及技能,亦建議日常多觀察身邊事物,多接觸不同範疇的東西,對任何事都保持好奇心。無論入行多少年都要邊做邊學,緊貼最新科技及最新趨勢,在工作上自然能得心應手。 司徒廣釗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 關於「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x出版宣傳支援計劃」:www.digiad.hk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專題

宋錚:派發電子消費券對經濟起提振作用

新冠疫情以來,特區政府先後兩次派發消費券,涉及款項約1,000億元。中大經濟學系教授宋錚及其研究團隊早前透過AlipayHK,研究香港電子消費券計劃的影響,發現首期派發電子消費券提振經濟成效顯著,有效發揮「乘數效應」,本港效果較其他國家地區最為突出。 宋錚提及,學院暫未就第二次派發消費券進行研究。他並以第一次研究結果分析,相比海外,本港派發消費券經驗顯示,在提振經濟方面尤其在需求拉動消費效果,遠超於美國、日本及台灣等國家較大及明顯。他說:「本港的消費券做得很好,尤其是體現於對低收入階層有較大幫助。」 該研究指出,市民於兩方面的消費意欲明顯增加,包括餐飲、百貨等非耐用品;電訊費等服務類型,約佔整體消費總額至少57%至63%,顯示電子消費券有助促進零售商戶及服務供應商生意增長。 儘管坊間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明年未必再第三次派發;宋錚認為,若本港經濟情況有變,若政府決定再度向市民派發消費券,必須行動迅速及力度較大,才能對經濟提振有明顯效果及作用。 中大經濟系教授助理教授史冊表示,早前首輪電子消費券派發反映對本港提振經濟的成效顯著外,也一定程度上加速推動電子支付的普及化。他續指,電子消費券計劃鼓勵了更多商戶使用流動支付工具,而研究指出消費券令商戶交易成本下降約30%。   預測中國經濟明年審慎樂觀 另一方面,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宋錚表示,對中國明年的經濟及消費增長仍審慎樂觀,如近期內地疫情政策有鬆綁現象,如能戰勝疫情或不再「動態清零」,消費回復增長及其佔GDP的比重,經濟延續疫情爆發前的水平。他強調,隨著內房危機,美國加息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他指出,內地不太適合再推出大規模「撒錢」的刺激經濟政策,尤以大力搞好基建予以推動經濟增長的措施,要達至預期效果難度甚大。   近期內地疫情防控政策有鬆綁跡象   中大經濟學系教授宋錚 中大經濟系助理教授史冊 [...]

專題

中大清華合辦雙學位 為國家大灣區打造人才庫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近年中國經濟高速,經貿交流頻繁,加上大灣區政策出台,對熟悉中港兩地經貿人才需求殷切。大學是人才搖籃,一直扮演為業界打造人才庫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早前合辦的首屆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去年首屆正式啟動,共招收24名學生。課程主任施康表示,兩所世界級學府前年統籌辦雙學位課程,目標是為未來培育經濟專才,為國家大灣區打造人才庫。   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合辦的首屆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主任施康表示,中大和清華分別於2021年QS世界大學的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排名榜中位列四十八和二十五,正體現雙方「強強合作」,兩所經濟學院學術成果聞名中外,課程的開辦印證兩所亞洲頂尖大學共同培養學生理想與才具的決心。   施康表示,因疫情關係,中大與清華合辦的首屆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於2021年正式開課,通過靈活的學生交換計劃以及對國際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入研究,拓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他簡介課程結構特色指,採用靈活「2+2」形式,學生有一半的學業將於清華大學完成。中大部分的課程涵蓋國際經濟的重要議題,而清華部分則涉及高級經濟學。世界各地的經濟及金融界别現時都渴求高技能高學歷人才,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瞭如指掌者更是備受青睞。雙學位課程融合了兩大名校的優勢,並以英語授課。   課程每年錄取24名本科生,任教的教職員達30人。無論是通過大學聯招或非香港本地收生計劃錄取,每位一年級生都有資格申請入學獎學金。此外,中大和清華的資深教職員和行政人員共同成立了一個管理委員會,力求促進新生更快適應課程和兩地校園生活。他透露,本屆錄取本科生組成甚為「國際化」,10位來自海外,7位來自內地,7位來自本港。而課程的選修課程,涵蓋高級經濟研究和金融市場分析等領域。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在內地和香港市場順利找到工作,每位學生在清華大學修讀期間可享實習培訓機會,這些機會難能可貴。   此外,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宋錚日前會見傳媒透露課程將有所改革,由以往主攻中國經濟研究,變得更為多樣化,加入大數據、電子經濟等內容;但隨着時代轉變,在必修課程加入大數據、電子經濟等內容,讓學生更放眼於不同議題上。他以本港推行消費券為例,對經濟復甦產生的積極作用,遠大於其他國家及地區,亦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所無法解釋,課程會與時並進,舉例說如本港實消費券的經驗及研究,可以與全球分享。   中大經濟學系系主任宋錚(中)   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合辦的首屆經濟學雙學位本科課程主任施康   [...]

可持續發展

GoImpact中大聯合調查:政府支持與人才培育推動綠色金融科技關鍵

ESG 及可持續發展教育機構 GoImpact 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日前(27日)發佈《探討亞洲綠色金融科技生態圈 – 對亞太經合組織五大經濟體的見解》研究報告。 研究發現,政府的支持在促進綠色金融科技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人才短缺問題在五大經濟體中同樣備受關注。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偉倫金融學教授及金融學系系主任陳家樂及GoImpact首席執行官兼合辨人李懷璞發表其首份聯合研究報告,與研究企業合作夥伴螞蟻集團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及政府事務執行副總裁陳婉真。   中大商學院偉倫金融學教授及金融學系系主任陳家樂表示,今次的研究報告從綠色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政府措施和支持機構方面,初探五個亞洲地區的概況和趨勢。報告將綠色金融科技定義為利用綠色技術改善環境的金融活動,並重點圍繞環境、金融和科技三大要素展開研究。研究對象包括綠色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政府、半官方機構、綠色金融科技相關協會和金融機構,透過進行市場調研、訪談和小組焦點討論,對亞太經合組織裡五個經濟體在政策、市場及機遇方面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中所擔當的角色進行研調。 結果發現,香港和新加坡在過去兩年間,在綠色金融科技發展方面都處於加速及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   報告訪問了來自中國香港、印尼、新加坡、韓國和泰國這五大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的行業專家,他們不約而同地敦促當地的政策制定者加快步伐,為綠色金融科技的發展建立一個有利的環境。他們表示,當地政府可以通過為初創企業提供激勵計劃,協助其發展綠色金融科技,並通過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監管框架、統一企業的披露和報告要求及設立門檻機制來進行改革。   研究建議,金融機構應將可持續發展加入日常議程,以實現三大支柱 [...]

人物專訪

中大 徐仲鍈教授 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專利技術 引領預防醫學趨勢

眼晴是靈魂之窗,然而通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徐仲鍈教授與團隊開發的專利技術——「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憑藉視網膜攝影及AI數據分析,就能檢測使用者的患病風險,目前該技術已應用於評估使用者的中風風險和腦白質病變風險,作為認知障礙症風險因素。徐教授表示,未來會將技術拓展至糖尿病、自閉症等患病風險的評估上,進一步推動預防醫學。 Text Jerry Hui Photo Cheung Chin Yiu 生物統計學出身的徐教授,早年在加拿大從事癌症研究,其後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他對臨床實驗向來擁有濃厚興趣,其中包括統計方法、數據管理,以至新藥及醫療器械的研發等。至於為何後來會拓展至研究眼底攝影,他指出:「研究的契機始於當年我為一個博士生篩選論文題目,從而接觸到眼底研究的範疇。由那時開始,我便就這個題目開始進行研究,竟得出愈來愈多新發現,直到今日研究仍然進行中。」徐教授於2008年開始研發「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一轉眼已投身這項研究愈十多年,技術更成功取得美國、內地、台灣專利,至2015年正式推出市場。 檢測中風成主打項目 這個「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視網膜攝影,並跟據圖像再作數據分析,而數據分析功能,更是整個技術的至關鍵部分。徐教授說:「其實眼底攝影已出現了一段時間,多數是由眼科醫生或視光師通過眼底的照片來診斷和醫治眼疾。而經過近十幾二十年後的今日,已出現了很多新的研究,如可以從眼底的血管,去檢視中風這類整體性疾病或慢性病。」原來眼底可以透露如此多的身體訊息?「對,在我們的眼底下,可以直接看到血管,而我們整個身體,可以直接看到血管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眼底。」 他表示,只要有足夠光源,就可以在眼底,亦即視網膜的附近進行拍攝,即拍攝俗稱「眼底相」的視網膜圖像,從中可以收集大量與腦部健康及血管相關的資訊。「只要將視網膜圖像上傳到我們研發的ARIA電腦程式進行自動分析,便可以在數分鐘內初步評估被檢測者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而為求結果精準,我們的技術用到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只有用數學的方法去進行學習,才能夠得出一個精準的機會率,而用機會率去評估自閉症,我們是有超過90%的成功率。」 究竟當中的玄機?他指出:「眼底的血管結構,其實是與腦血管的結構差不多,因為人的腦部及眼部是連在一起的,那亦等如是可以直接觀察到腦部的情況。透過『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我們便可以擷取血管神經上的資訊,其過程等如對腦部做了MRI(磁力共振掃描)或CT SCAN(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一樣,而我們的創新之處,是從中可以評估出很多不同疾病的風險,我們已做了很多個案,並已發表論文。」中風,是其中之一,亦是目前做得最多的個案。「如血管的彎曲度,又有很多新生血管,以及出現各種古靈精怪的情況,那就是中風的先兆,準確度很高。最近我寫的論文更指出,若腦部邊緣有白質體,我們亦一樣可以在眼底看到,從中評估出患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腎病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