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正式成立

本港時事

「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正式成立

「跨界別關注中醫藥聯席會議」正式宣佈成立,發起者為:黃炳逢(選委)、黃傑(選委)、詹華強教授、林振昇(立法會議員)、鄧飛(立法會議員)、香港中醫藥生物科技聯會和香港內地經貿協會。參議者包括不同界別的22名選委、14名立法會議員、24個機構和40名社會各界人士。大部分參議者為去年9月特首施政報告咨詢時共同發表「關於香港成立全新的中醫藥管理機構」聯合聲明的各界人士和機構。  相關的聯合聲明促請特區政府認真考慮設立全新架構的中醫藥管理局,由司長或局長直接領導,負責統籌、管理、協調香港的中醫藥服務,促進中醫藥的長遠發展,使中醫藥完全納入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獨立於西醫的管理,爲市民提供更多醫療衛生的選擇,舒緩市民在等看病、等治療、西醫長期缺乏人手等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照顧基層家庭,善用香港中醫藥服務長期累積起來的人才、臨床經驗、產業力量、科研成果及與內地的聯繫等等,與西醫並肩,承擔起香港醫療衛生方面的重任,為廣大的市民造福,同時配合國家大力推動傳統中醫藥的政策。 聯席會議發起人一同表示:聯席會議的成立是基於先前跨界別人士發表的聯合聲明內容,參議者一致認同該內容及精神,並希望加快中醫藥的實質發展,關注特區政府在中醫藥發展的藍圖、政策及具體落實情況,聯席會議將適時就有關議題發出跨界別聲音,同時與業界和政府加強溝通。中醫藥發展不只是中醫藥行業的事,關乎全社會福祉,牽涉公共醫療衛生安全。我們要搭建一個基於共同理念的議論平台,尋求各界別在中醫藥的最大共識,歡迎表達不同意見。 身兼選委的發起人之一黃炳逢指出:「施政報告在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與我們聯合聲明的訴求有一定距離。基於過往的經驗,大家預期中醫藥發展還是困難重重,但也希望政府新委任的「中醫藥發展專員」有所作為,發揮關鍵作用。二十大明確提到促進中醫藥的承傳、創新和發展,是國家戰略重要部分,香港在「一國兩制」優勢下,可擔當獨特角色,配合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以戰略思維和大局觀看待中醫藥,不只是醫療衛生的一個環節而已。中醫藥既是國家維護醫療衛生安全和自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必須突破發展瓶頸。 ============= 延伸閱讀:立法會議員 郭玲麗:積極推動中醫發展,紓緩醫療系統壓力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人物專訪

科大 詹華強教授 拓中藥研發專利 對抗新冠肺炎病毒

詹教授早年在美國的研究主要是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神經科學,如老年癡呆症、抑鬱症方面的研究工作,卻於20年前轉向做中藥研究,為何由西方科學轉向中藥研究? 他解釋:「中醫中藥是我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年前很少有人去問如何用西方的科學講清楚中醫中藥,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這件事。而中醫中藥有很多理論是我們國家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陰陽的概念、原理就是從儒家、道家,還有周易思想中延伸出來的。我們學西方的科學,總是追求原因。但是中藥的原因在哪兒?功能如何實現?沒有人說得清楚。所以我決定轉向,把中藥真正的價值及好處向世界說明。」 研發專利  成果與企業共享  詹教授在大學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系統生物學的方法來進行中草藥標準化;找尋常用中藥的基因及化學特質;研究中藥復方的作用機理。他多年來致力把中藥「物盡其用」,既減少浪費,也增加農民的收入,並降低生產企業成本,提高產業效能,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便是2010年研發的燕窩碎渣項目。 教授研發團隊成功將燕碎內含有美白功能的唾液酸用酶(Enzyme)充分提取出來,並將其製成面膜,為此成功申請了多個專利,2013年更轉讓有關技術予深圳某化妝品企業,令該項目可以產業化。其後,該企業也與科大共同成立了化妝品創新研發中心,開展更多研究工作。他領導的中藥研發中心,至今已累積逾40個美國、中國及本港研發的專利,並已成功轉讓多項研究成果給大健康、中醫藥及化妝品企業。 中藥產業  潛力巨大  詹教授提及,全世界中藥相關產品每年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日本及德國賺取了當中約七成,中國卻只賺取一成,但相關產品的原材料有95%是來自中國,「中國的中藥產業是很悲哀的,國家出人、出原材料,但賺的錢卻很少,因為技術較差。舉例說如上世紀70年代,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有抗瘧效果,引發抗瘧新藥品的研發,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這些抗瘧藥本來可以為中國帶來可觀收入,但事實卻非如此。按照國際慣例,重要的藥物化學結構和產品都應先申請專利,再發表論文,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時候,並無就此申請專利,結果這重大發現被瑞士一間公司搶先註冊。」 他指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沒有專利制度,多年來中國的醫藥公司只能以低廉價格出售青蒿素原料予瑞士公司,令該公司單靠該抗瘧藥,每年已有逾8億美元的銷售額。他又謂,中國有不少古代中藥複方早年外流,如日本某著名品牌腸胃藥,其配方及原材料來自中國,優質國藥變了他國的名藥,甚為可惜。「我們的中藥材不送去日本,也按國際先進標準在大灣區研發、製造、銷售,可以想像到這個產業有不俗的空間和收益。」 抗中藥新冠肺炎配方 為香港帶來開心笑容 他強調,中醫藥除了有治病功效,只要合理及有效地利用現代的創新科技,也可推出美容、保健等領域的大健康產品,令創新產品服務於民,更可提高產業效能,有助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他提及, 5 年前便發現抗炎中藥黃岑的地上部分原來亦有其價值,團隊把其製成改善魚類腸胃炎作用的魚糧,令其可取代抗生素,化廢為寶,令廣東大鵬灣漁民受惠。事實上,大學研發中心團隊一直與內地的農場合作,如早年協助雲南文山的三七產業升級,幫助他們改善種植技術、改良種植品種,並希望透過AI、區塊鏈等高新科技,協助內地中藥種植產業邁向智能化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