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科大 詹華強教授 拓中藥研發專利 對抗新冠肺炎病毒


詹教授早年在美國的研究主要是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神經科學,如老年癡呆症、抑鬱症方面的研究工作,卻於20年前轉向做中藥研究,為何由西方科學轉向中藥研究? 他解釋:「中醫中藥是我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年前很少有人去問如何用西方的科學講清楚中醫中藥,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這件事。而中醫中藥有很多理論是我們國家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陰陽的概念、原理就是從儒家、道家,還有周易思想中延伸出來的。我們學西方的科學,總是追求原因。但是中藥的原因在哪兒?功能如何實現?沒有人說得清楚。所以我決定轉向,把中藥真正的價值及好處向世界說明。」

香港科技大學詹華強教授。

研發專利  成果與企業共享 

詹教授在大學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系統生物學的方法來進行中草藥標準化;找尋常用中藥的基因及化學特質;研究中藥復方的作用機理。他多年來致力把中藥「物盡其用」,既減少浪費,也增加農民的收入,並降低生產企業成本,提高產業效能,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便是2010年研發的燕窩碎渣項目。

教授研發團隊成功將燕碎內含有美白功能的唾液酸用酶(Enzyme)充分提取出來,並將其製成面膜,為此成功申請了多個專利,2013年更轉讓有關技術予深圳某化妝品企業,令該項目可以產業化。其後,該企業也與科大共同成立了化妝品創新研發中心,開展更多研究工作。他領導的中藥研發中心,至今已累積逾40個美國、中國及本港研發的專利,並已成功轉讓多項研究成果給大健康、中醫藥及化妝品企業。

中藥產業  潛力巨大 

詹教授提及,全世界中藥相關產品每年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日本及德國賺取了當中約七成,中國卻只賺取一成,但相關產品的原材料有95%是來自中國,「中國的中藥產業是很悲哀的,國家出人、出原材料,但賺的錢卻很少,因為技術較差。舉例說如上世紀70年代,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有抗瘧效果,引發抗瘧新藥品的研發,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這些抗瘧藥本來可以為中國帶來可觀收入,但事實卻非如此。按照國際慣例,重要的藥物化學結構和產品都應先申請專利,再發表論文,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時候,並無就此申請專利,結果這重大發現被瑞士一間公司搶先註冊。」

他指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沒有專利制度,多年來中國的醫藥公司只能以低廉價格出售青蒿素原料予瑞士公司,令該公司單靠該抗瘧藥,每年已有逾8億美元的銷售額。他又謂,中國有不少古代中藥複方早年外流,如日本某著名品牌腸胃藥,其配方及原材料來自中國,優質國藥變了他國的名藥,甚為可惜。「我們的中藥材不送去日本,也按國際先進標準在大灣區研發、製造、銷售,可以想像到這個產業有不俗的空間和收益。」

抗中藥新冠肺炎配方 為香港帶來開心笑容

他強調,中醫藥除了有治病功效,只要合理及有效地利用現代的創新科技,也可推出美容、保健等領域的大健康產品,令創新產品服務於民,更可提高產業效能,有助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他提及, 5 年前便發現抗炎中藥黃岑的地上部分原來亦有其價值,團隊把其製成改善魚類腸胃炎作用的魚糧,令其可取代抗生素,化廢為寶,令廣東大鵬灣漁民受惠。事實上,大學研發中心團隊一直與內地的農場合作,如早年協助雲南文山的三七產業升級,幫助他們改善種植技術、改良種植品種,並希望透過AI、區塊鏈等高新科技,協助內地中藥種植產業邁向智能化生產。

他續稱,最近其團隊更與一本地香薰治療品牌合作,利用其中藥抗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專利配方,配合改良的香薰成份,成功研發成香薰口罩貼,那除了為大眾帶來健康身體,亦有助平衡情緒,令科研產品更富意義。至於該專利配方的研發詳情,他表示最初是在篩選中藥材的過程中,發現當中部分精油在散發香味同時,亦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於是便與該香薰治療品牌展開合作,令香薰口罩貼產品化,造福社會大眾。

他同時表示,研發中心其中多個專利均與不同的企業展開合作,幫助其中藥產業科研化及產品化。至於談及本港發展中醫藥產業優勢,他指出,近年不少內地城市如深圳在中醫藥發展迅速,香港未來是有條件追上,尤其在大學層面,香港具國際化視野,大學有不少出色的科研成果,未來必須與內地加強聯繫,包括在科研人才及創新科技等層面加強交流,促進兩地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中醫藥的創新研究發展。

詹華強教授info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詹教授在1992年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同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現為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及中藥研發中心主任。

(由左起) Cherry、Justin、詹教授、Kat Lai及Cassidy。

科大學生:企業提供機會 學以致用

詹教授除了與產業合作、研發藥物、推動中小企創業升級,與企業合作同時,亦為學生提供項目實習的寶貴經驗。

生物科技及商業學四年級同學曹展立 (Justin):「研發中心與企業合作的4個月時間中,能夠幫助把大學科研技術,轉為產品市場化,十分有意義;企業提供機會給學生在企業中實習,我們看到產品由孵化至成品,市場推廣、品牌建立,令我眼界大開,也使我更了解到時間管理、項目管理上之技巧。」

生物科技及商業學二年級同學黃梓欣(Cherry):「科研產品化為社會創造了價值,我們看到把普通產品增添了活力及新價值,未來更造福社會大眾。」

資訊系統及專業會計學三年級同學張栲蓓(Cassidy):「我在企業實習主要負責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工作,最大的得著是了解到顧客的需要,透過AI了解消費者行為及取向,真正掌握了香薰產品市場的現況。」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