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香港中小企營商狀況調查」 訪問568間中小企業、超過15個行業 顯示受港人北上消費影響生意額下跌 八成僱主不裁員

專題

第二季「香港中小企營商狀況調查」 訪問568間中小企業、超過15個行業 顯示受港人北上消費影響生意額下跌 八成僱主不裁員

香港在疫後面臨各種嚴峻挑戰,包括港人北上消費急加、環球貿易爭端、移居潮和勞動力短缺等,這些因素都對中小企業的經營和市場推廣帶來了直接影響。 為了解中小企業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境,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及騰龍青年商會於今年4月份,訪問接近600間橫跨15個行業的中小企,包括零售、飲食、旅遊、教育培訓及服務等,發布最新的「香港中小企營商狀況調查」。 港人消費力北移  直接影響營業額 調查顯示,接近七成(69.9%)中小型企業生意額較疫情前同期下跌, 只有不足5%(4.4%)指生意額有增長。超過七成(71.8%)受訪企業認同港人消費力北移對公司的生意額影響大。 超過八成僱主表示不裁員 在受訪僱主當中,接近八成(77.8%)表示不會裁員,而當中超過兩成(21.6%)表示「保證不裁員不減薪」,接近四成(35.9%)表示「盡力不裁員不減薪」,只有0.7%表示很大機會裁員,顯示大部分的香港中小型企業緊守企業社會責任。 超過六成僱主願意升級轉型 面對疫後經濟轉型、港人北上消費、貿易爭端等種種經營困難,超過七成(70.5%)受訪僱主表示選擇「升級轉型」去應對,超過五成僱主會提高產品質素或調整服務價格,有六成受訪僱主選擇看準時機,趁機擴張業務。 建議成為共融僱主,展現多元才能,提升新質新產力 騰龍青年商會會長郭啟源建議,企業應建立多元及專業的團隊,實行如彈性工作時間,遙距工作等適合不同僱員的工作環境,因為真正的創新和進步來自於多樣性的力量,及找到看到有共創相同價值Creating Share Value的企業合作,真正能夠提升企業效率並實踐負責任採購,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鄭仲邦建議,中小企業應聯合起來,響應國家政策,建立共融團隊及穩定的營商環境,堅定支持特區政府的管治,亦鼓勵中小企除了在本港營商,亦可融合國家發展大局,在大灣區發展。 僱主僱員集思廣益  建構更美好香港 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致辭時表示,良好僱主給予的僱員福利及條件,應該要遠遠超越法例規定,例如給予僱員彈性上班時間以照顧家庭需要、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予殘疾人士,並讓不同工作理念的人都可以合作。政府雖然有較大資源,但亦不能處理所有問題,亦不應只靠法律規範去發展經濟。香港大部分企業都是中小企,大部分的香港市民都是中小企的僱員,是次活動正正是發揮香港中小企力量,喚起良好僱主及僱員的注意力,一起想出更好的經營方針及發展方向,積少成多,放大香港人的力量。疫後復常是一個過程,僱主與僱員應共同創造成果,帶更多正能量給香港。 在發布會上,有三間飲食業僱主代表分享公司升級轉型的經歷,包括世華茶餐餐廳老闆兼青年創新企業家協會會長何世杰、敘亨軒海鮮火鍋老闆兼騰龍青年商會資深青商會主席蘇緯綸,以及龍圖閣海鮮飯店老闆任志強。蘇緯綸表示,看見這是一個升級轉型的機遇,在開關前已與伙記商量,聘請點心師父加開早午市,預備迎接世界各地的旅客。何世杰則表示,在這段時間創造了不少新菜式,例如蛋黃流心肉餅、新式沙嗲牛河,不少海外旅客都對此讚好。任志強說,為了讓自己的餐廳增加曝光率,不惜以極低價錢推出高質料理,希望與香港市民共贏。 三位僱主代表均表示,雖然不能控制大環境的轉變,而團隊是面對挑戰的寶貴資源,所以會共渡時艱,和僱員一起成長,趁機升級轉型,期望政府和大企業可鼓勵並選擇與共融和可持續的企業合作,建立良好的生態圈。 ============= 延伸閱讀:生產力局:中小企營商指數反彈 對營商前景悲觀情緒有改善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可持續發展

「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助萬名長者促進身心健康

長者電子健康素養(e-Health Literacy)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信和集團和黃廷方慈善基金聯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社褔機構及非牟利機構合作展開「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連繫年輕人與長者,透過心理介入和行為指導,並引入電子健康素養概念,強調預防保健和自我健康管理,希望長遠助長者掌握實用的電子健康軟件以改善健康狀況。最近的的先導計劃研究顯示,近七成長者電子素養水平偏低,他們的家庭快樂指數亦相對較低。 出席嘉賓與11間社褔機構代表、港大學生及長者於分享活動的大合照 「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於去年11月展開先導計劃,安排港大護理學院學生接受長者溝通技巧的訓練工作坊,上門探訪超過100名長者,並進行問卷調查及評估身心健康,既讓長者感到被關懷,也藉此初步分析他們使用手機及電子健康素養的情況,作為整項計劃內容的參考資料。為期兩年的「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已於今年初正式啟動,繼原有港大護理學院學生擔任「醫護大使」,計劃將擴展至中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及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預期參與的醫護學生超過1,000人,並為10,000長者提供服務,協助他們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三方面應對疫後生活及關顧自己的健康。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陳肇始、信和集團副主席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永光,以及信和集團總經理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敏華,日前(24日)參與「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分享活動,並邀得是項計劃顧問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以及梁智鴻醫生與11間社褔機構代表、港大學生及長者到場交流,並公布先導計劃的研究結果。 孫玉菡:五分一人口邁向老年化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居家安老正正是安老事務委員會在安老發展藍圖中重要的發展方向,現時香港本地已有五分一人邁向老年化,未來本地人口更會達至每四個人就有一位長者。特別在數碼時代,教導長者使用智能電話改善健康是最重要的工作,今次信和資助的活動緊扣政府主題,發動年輕學生照顧長者,達至長幼共融;其次善用學生熟悉科技的長處,不僅教導長者使用科技,更結合線下服務,探望長者與他們建立關係。 據「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先導計劃的問卷調查顯示,共104 位平均年齡 80 歲的受訪長者當中89%擁有智能手機,但69%受訪者的電子健康素養未如理想,超過六成(61%)長者每日用手機的時間少過一小時,主要用來聯絡家人及觀看視頻,只有31%利用手機上網搜尋健康相關的資訊。此外,先導計劃初步數據顯示,與電子健康素養得分較高長者相比,得分較低人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9% 對 16%),孤單感亦較重(15% 對 21%),以0到10分計算,他們的家庭快樂指數(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