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發展資源循環經濟 成「再工業化」新機遇

財政司司長於二月底發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主打「穩經濟、紓民困」。除了一系列的企業支援措施,政府亦在推動環保產業方面不遺餘力,包括向「回收基金」增撥10億元並延長申請期至2027年、預告推出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等,加上稍早前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訂下「零廢堆填」及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均可見政府對環保工作的決心。 工總一直積極提倡發展本地環保回收工業,配合政府的長遠規劃,不但為香港紓緩堆填壓力,亦讓垃圾得以重生,成有價值的產品和材料作內銷及出口。近年,外地廢料進口的規例越來越嚴格,處理垃圾的責任不能再假手於人,完善香港資源循環鏈,發展本地回收工業可謂迫在眉睫。 資源循環有待成形 垃圾徵費不可或缺 根據環保署統計, 2019年香港產生的都巿固體廢物中,只有29%被回收循環再造,而當中更只有12%在本地進行。由於外圍回收價格影響,垃圾出口無利可圖,故近年的回收量亦呈下跌趨勢,令人憂慮。宏觀而言,資源循環產業鏈環環相扣,政府必須打通政策關節,理順脈絡,巿民和業界方有參與的空間。其實,「垃圾徵費」可說是資源循環的第一步。綜觀世界各地的經驗,按「用者自付」原則引入適量的「垃圾徵費」作經濟誘因,是現時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動巿民和業界減少使用和出售不可回收的物品或包裝,增加分類回收的意欲。當垃圾被妥善回收,回收業界方能把握機遇,在港建設下游的轉廢為材工業,逐步完善循環經濟的本地產業鏈。 以筆者的觀察,政府2005年開始籌備「垃圾徵費」立法時,業界和巿民起初甚為抗拒,但經過長期以來的政策解說、普及教育、以至社區回收配套越來越完善,巿民和業界已逐漸接納政府方案。執筆之時,立法會正就「垃圾徵費」條例草案作討論,業界懇切期望議員儘快通過草案及落實立法,讓香港向資源循環經濟踏出關鍵一步。 環保行業機不可失 再工業化重要支柱 在資源循環產業鏈中,工業界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香港廠商巿場觸覺敏銳,靈活變通,早已看通環保回收工業有龐大發展空間;只要政府能適當地以政策配合,回收工業將可百花齊放,助香港大大增加廢料處理的容量,甚至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然而,在香港發展環保工業,最大制肘必然是土地問題。香港大型工業用地一直供不應求,阻礙業界投資高增值回收工業或引入新技術。政府位於屯門的環保園,以優惠租金提供予回收企業設立生產線,現時每年處理超過18萬噸回收物料;可惜自2007年投入運作起,園區已經接近飽和,令不少有意參與的企業望門興嘆。 工總期望政府能在新發展區增撥土地加建環保園區,讓環保工業能助政府一臂之力,攜手解決香港固體廢物處理的問題,扶植高增值環保工業,使之成為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支柱,為下一代創造多元就業機會,為香港未來經濟開創新天。 撰文:葉中賢博士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盲推「垃圾徵費」 無視回收業發展

俗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醞釀多年後,政府終於在上週五(十一月二日)刊憲,並將於十一月十四日向立法會遞交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及二讀,當局估計收費最快於二○二○年底落實,較原先預計延遲一年。有立法會議員及業界擔心,現時本港的回收及垃圾收集配套都跟不上政策,會令本港面對十大衛生亂象。事實上,本港回收業正面對土地、經營資金不足的問題,不少都瀕臨倒閉邊緣,難以發揮作用。反觀台北等城市在政府的直接支助下,不少回收商已走上軌道,這些回收不止能幫助社會減少污染,同時可帶來強大的經濟效益。 垃圾徵費模式分為「按戶按袋」及「按重量」兩種。「按戶按袋」適用於現時使用食環署垃圾收集服務的樓宇,當中包括大部分住宅樓宇、地舖及公共機構場所等。市民須使用指定垃圾袋把廢物包妥才可棄置。 指定垃圾袋將設九種容量,由三公升至一百公升不等。建議指定垃圾袋收費為每公升零點一一元。在這收費水平下,假設一個三人家庭每天使用一個十五公升指定垃圾袋,每天需繳費一點七元,如使用較小容量的十公升指定垃圾袋,則每天費用為一點一元,即每月垃圾費三十三至五十一元。指定垃圾袋可在四千多個連鎖銷售點購買,如超市、便利店、郵局等。大型廢物的費用則畫一為每件十一元。 至於「按重量」收費,主要適用於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將廢物直接送往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的場所或樓宇,有關收費將按照在這些設施棄置的廢物重量計算,其「入閘費」為每公噸三百六十五元。 目標源頭減廢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政府落實垃圾徵費不是要增加庫房稅收,而是希望能藉著建立減廢系統,為市民提供誘因,以推動社會進行源頭減廢,及善用現有的回收配套。他指,在二○一六年香港人均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每日達一點四一公斤,較倫敦、首爾等大城市為高,故去年十月進一步優化建議收費安排。在落實方面,他指會分三方面,教育先行,社區支援及外展協作,支援垃圾徵費的實行。  黃錦星又指,現時收費水平是與市民商議出來,價格亦在南韓首爾和台北之間,相信市民能夠接受。而垃圾徵費實施的首六個月為適應期,執法上以勸籲、口頭警告為主,讓市民了解法規安排,但面對屢勸不改者,會採取適當執法,違者會被定額罰款一千五百元。由於罰款相等於數年的膠袋費,相信具有阻嚇作用。他預計二○二二年的香港整體垃圾量會比二○一一年減少四成。垃圾徵費旨在源頭回收,理念是對,但實行上能否達致目的頗成疑問,例如徵費太高惹來社會反彈,徵費太低難有阻嚇力。此外,在執法上亦面對較大困難,如果有效執法以收阻嚇作用,相信是最大難題。垃圾徵費似乎更重視個人自律。而從局方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下一步會從加強廢物分類、回收廚餘等多方面著手,務求減少廢棄物。 然而,從政府近年推出的所謂環保政府,全部弊病頻生,如今年推出的「四電一腦」生產者責任計畫推出只有短短兩個多月,但唯一的上門回收商歐綠保已被揭發吃不消,出現大量回收舊電器逼爆廠房的情況,又有不少市民反映歐綠保未能達到其服務承諾,即在收到銷售商要求後的三個工作天內上門收集舊電器,甚至有個案的等候時間超過十天,計畫至今接獲五十七宗投訴。 廚餘廠未能配合 而今次的垃圾徵費計畫中,最讓人關注的是位於北區沙嶺的廚餘廠最快要到二○二一年才落成,變相在垃圾收費的初期,市民要將廚餘與其他垃圾,一併放入指定垃圾袋,這會讓市民增加垃圾處理的費用。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許智亦指,垃圾收費無可避免,惟不少市民認為政府回收配套未完善,例如現時放置在各區的三色回收桶就有亂棄垃圾的情況,回收商或承辦商亦遲遲沒有人來回收;另外,市場上玻璃樽回收未做好,廚餘目前也沒有回收出路,在這些基礎問題尚未做好下,政府卻要進行垃圾收費,難免會惹起市民的爭議,他認為政府在進行垃圾收費時,應同步完善回收配套。 事實上,現時香港回收業正陷入困境,以致難以發揮作用。回收業最需要的資源是土地,因為分類、打包的過程均需要空間,香港卻嚴重缺乏相關土地。而在技術上,回收商缺乏相關處理技術與設備,來應對內地進口要求,以致處理後的垃圾苦無出路。 還有,回收商尚要面對運輸成本高的問題。雖然政府有回收基金補貼回收商,但翻查去年立法會文件,截至二○一六年五月底,政府的十億元回收基金,僅批出了八十五項申請,批出的款項只佔基金百分之七,即逾七千萬元資助,可見回收基金未有發揮作用。  回收業詬病基金申請程序繁複、申請門檻又高,但回收行業逾九成是中小企,他們無從適應填交政府要求的眾多文件,而且極少能符合有超過五十名僱員的申請要求。 回收業創造職位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乏政策支持 港回收業難做

本港政府宣布於八月一日開始實施「四電一腦」政策,由於現時市場只有歐綠保綜合環保(香港),能獲政府以每年公帑約兩億元資助營運施收集及處理廢電器電子產品。本地回收商普遍批評歐綠保壟斷回收電器市場,令小型回收商難以生存。 其實在此前,因為中國拒絕進口廢物等因素,已令全港回收業充滿挑戰。放眼全球回收業,在愈來愈多大企業使用回收物料下,前景一片光明,只是本港回收商若想從中分一杯羹,並推動本港的綠色金融產業,相信要由本港政府在完善補助制度及社區垃圾分類方面,再加一把勁。 涵蓋「四電一腦」產品(即空調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打印機、掃描器及顯示器)的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畫已正式實施。在新計畫下,電器供應商售賣相關電器時,須向環保署支付每件十五至一百六十五元的循環再造費。而消費者購買相關產品時,可向銷售商要求安排免費的法定除舊服務,銷售商指定的收集商會為消費者移走一件屬相同類別的電器,並送交指定循環再造商處理。計畫的費用不止有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銷售商送新電器時,亦不會再免費同步回收舊電器,只會聯絡回收商回收,期間等待時間或長達三天,或為消費者造成不便。 除了消費者難以適應外,回收業界亦怨聲載道,雖然為配合「四電一腦」政策,港府早前斥資約五億五千萬元興建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回收設施「WEEE‧PARK」,以提高本地「轉廢為材」及修復「再生電器」的能力。但由於在今年底起,儲存、處理、再加工或循環再造四電一腦,都需要取得廢物處置牌照,否則最高可被罰款二十萬元和監禁六個月。而目前本港卻只有三間領有牌照的收集商,不少大型銷售商更只會聯絡其中一間名為歐綠保綜合環保(香港)的環保園公司,加上歐綠保更獲政府每年約兩億港元補貼,讓業界認為有壟斷之嫌。 宜改變生態鏈 香港環保回收業總商會前主席梁沛倫直指,小型回收商即使擁有處理廢電器的技術,在新政策下由於不合法,故得物無所用;相反,認可回收商則如同獲得四電一腦的專營權。有前線回收工人指,現時生意淡靜,只能依靠廢紙回收維持生計,甚至需要兼職清潔工等作幫補。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建議,業界、歐綠保及政府三方可合作,由政府擔任橋樑角色,讓小型回收商就擔任運輸角色,小型回收商向清潔工人在不同屋邨回收電器,再送往承辦商歐綠保進行拆解,過程讓小型中回收商能賺取運輸費,打造三贏局面。 其實香港的回收業一潭死水不能全怪「四電一腦」政策,早在政策前,回收業已進入困境。隨著全球環保熱,環保回收早年在香港有積極的成績,固體廢物的回收率從二○○○年開始漸漸上升,二○一○年突破一半,達到百分之五十二。然而,在二○一○年後回收率不升反跌,至二○一五年已跌至百分之三十五,回到二○○○年水平。 香港回收業的根本問題,在於過度依賴中國,無法獨立運作。香港回收產業的產業鏈普遍甚為低端,一般將香港能收集到的垃圾打包輸出外地圖利,當中近九成運回中國。所以從二○○○至一○年間,雖然回收率表面上節節上升(包括垃圾出口至中國),但同時真正在本地回收進行處理的比例漸漸下降,由百分之十二點五下跌至二○○七年的不足百分之一。 兩地政策所累 結果,二○一一年中國開始收緊塑膠廢物進口,讓香港回收業大受打擊。香港塑膠回收量在二○一○年高峰時達一千五百七十三萬噸,但二○一二已跌至三百零八萬噸,兩年間減少八成。而至二○一三年初,中國政府展開「綠籬行動」,進一步收緊所有進口垃圾,更令香港回收業雪上加霜。在去年九月,香港廢紙回收商更因中國推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導致停止回收幾天,更造成廢紙滿街的情況。 其實環顧全球,回收業並非真的如此不景氣,回收業一向被視為無本生利的行業,而國際回收利用工業局主席Ranjit Baxi指出,全球回收業聘用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工作,為全球每年帶來五千億美元的GDP。而隨著家用電器、數碼產品普及度不斷升高,「電子垃圾」的回收需求亦與日俱增。據統計,全球電子垃圾產生量大致介於四千萬噸至五千萬噸之間。二○一四年則大約為四千一百八十萬噸,其中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約佔世界電子垃圾的百分之三十二。本港方面,根據環保署數據,二○一五年本港廢電器及電子設備產生量達七萬四千五百公噸。 由於近年數年全球居民消費水平快速提升,產生更大的新換代需求,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普遍呈現縮短化的趨勢。估計全球電子垃圾處理業產值將持續攀升,有望從二○一一年的九十一億五千萬美元,增加到二○二○年的三百七十六億美元,年複合增速為百分之十七。 另一方面,環球不少大型企業都加入環保行列,亦有助推動全球回收業,當中,今年四月,法國食品和飲料巨頭達能集團(Danone)宣布,旗下的高端瓶裝水品牌依雲將在二○二五年前使用百分之百的回收PET瓶。與此同時,可口可樂也提出了新的回收目標,包括將可回收材料在其包裝中的使用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而至二○三○年,實現飲料瓶和罐的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 行業升級求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