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乏政策支持 港回收業難做


在四電一腦政策下,電器供應商售賣相關電器時,須向環保署支付循環再造費。

本港政府宣布於八月一日開始實施「四電一腦」政策,由於現時市場只有歐綠保綜合環保(香港),能獲政府以每年公帑約兩億元資助營運施收集及處理廢電器電子產品。本地回收商普遍批評歐綠保壟斷回收電器市場,令小型回收商難以生存。

其實在此前,因為中國拒絕進口廢物等因素,已令全港回收業充滿挑戰。放眼全球回收業,在愈來愈多大企業使用回收物料下,前景一片光明,只是本港回收商若想從中分一杯羹,並推動本港的綠色金融產業,相信要由本港政府在完善補助制度及社區垃圾分類方面,再加一把勁。

涵蓋「四電一腦」產品(即空調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打印機、掃描器及顯示器)的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畫已正式實施。在新計畫下,電器供應商售賣相關電器時,須向環保署支付每件十五至一百六十五元的循環再造費。而消費者購買相關產品時,可向銷售商要求安排免費的法定除舊服務,銷售商指定的收集商會為消費者移走一件屬相同類別的電器,並送交指定循環再造商處理。計畫的費用不止有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銷售商送新電器時,亦不會再免費同步回收舊電器,只會聯絡回收商回收,期間等待時間或長達三天,或為消費者造成不便。

除了消費者難以適應外,回收業界亦怨聲載道,雖然為配合「四電一腦」政策,港府早前斥資約五億五千萬元興建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回收設施「WEEE‧PARK」,以提高本地「轉廢為材」及修復「再生電器」的能力。但由於在今年底起,儲存、處理、再加工或循環再造四電一腦,都需要取得廢物處置牌照,否則最高可被罰款二十萬元和監禁六個月。而目前本港卻只有三間領有牌照的收集商,不少大型銷售商更只會聯絡其中一間名為歐綠保綜合環保(香港)的環保園公司,加上歐綠保更獲政府每年約兩億港元補貼,讓業界認為有壟斷之嫌。

宜改變生態鏈

香港環保回收業總商會前主席梁沛倫直指,小型回收商即使擁有處理廢電器的技術,在新政策下由於不合法,故得物無所用;相反,認可回收商則如同獲得四電一腦的專營權。有前線回收工人指,現時生意淡靜,只能依靠廢紙回收維持生計,甚至需要兼職清潔工等作幫補。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建議,業界、歐綠保及政府三方可合作,由政府擔任橋樑角色,讓小型回收商就擔任運輸角色,小型回收商向清潔工人在不同屋邨回收電器,再送往承辦商歐綠保進行拆解,過程讓小型中回收商能賺取運輸費,打造三贏局面。

港府斥資約五億五千萬元興建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回收設施「WEEE‧PARK」。

其實香港的回收業一潭死水不能全怪「四電一腦」政策,早在政策前,回收業已進入困境。隨著全球環保熱,環保回收早年在香港有積極的成績,固體廢物的回收率從二○○○年開始漸漸上升,二○一○年突破一半,達到百分之五十二。然而,在二○一○年後回收率不升反跌,至二○一五年已跌至百分之三十五,回到二○○○年水平。

香港回收業的根本問題,在於過度依賴中國,無法獨立運作。香港回收產業的產業鏈普遍甚為低端,一般將香港能收集到的垃圾打包輸出外地圖利,當中近九成運回中國。所以從二○○○至一○年間,雖然回收率表面上節節上升(包括垃圾出口至中國),但同時真正在本地回收進行處理的比例漸漸下降,由百分之十二點五下跌至二○○七年的不足百分之一。

兩地政策所累

結果,二○一一年中國開始收緊塑膠廢物進口,讓香港回收業大受打擊。香港塑膠回收量在二○一○年高峰時達一千五百七十三萬噸,但二○一二已跌至三百零八萬噸,兩年間減少八成。而至二○一三年初,中國政府展開「綠籬行動」,進一步收緊所有進口垃圾,更令香港回收業雪上加霜。在去年九月,香港廢紙回收商更因中國推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導致停止回收幾天,更造成廢紙滿街的情況。

其實環顧全球,回收業並非真的如此不景氣,回收業一向被視為無本生利的行業,而國際回收利用工業局主席Ranjit Baxi指出,全球回收業聘用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工作,為全球每年帶來五千億美元的GDP。而隨著家用電器、數碼產品普及度不斷升高,「電子垃圾」的回收需求亦與日俱增。據統計,全球電子垃圾產生量大致介於四千萬噸至五千萬噸之間。二○一四年則大約為四千一百八十萬噸,其中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約佔世界電子垃圾的百分之三十二。本港方面,根據環保署數據,二○一五年本港廢電器及電子設備產生量達七萬四千五百公噸。

二○一五年本港廢電器及電子設備產生量達七萬四千五百公噸。

由於近年數年全球居民消費水平快速提升,產生更大的新換代需求,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普遍呈現縮短化的趨勢。估計全球電子垃圾處理業產值將持續攀升,有望從二○一一年的九十一億五千萬美元,增加到二○二○年的三百七十六億美元,年複合增速為百分之十七。

另一方面,環球不少大型企業都加入環保行列,亦有助推動全球回收業,當中,今年四月,法國食品和飲料巨頭達能集團(Danone)宣布,旗下的高端瓶裝水品牌依雲將在二○二五年前使用百分之百的回收PET瓶。與此同時,可口可樂也提出了新的回收目標,包括將可回收材料在其包裝中的使用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而至二○三○年,實現飲料瓶和罐的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

行業升級求存

由此可見,回收業是有其前景及機遇,香港的回收業若要從中分一杯羹,相信首先必須提升整個產業鏈,要知在二○○○年,香港尚能自行處理八分之一的回收垃圾,但至二○○六年,香港唯一的廢紙處理工場南華造紙廠結業後,幾乎完全沒有自行處理垃圾循環的能力,故業界現時要先走出低端的產業鏈,確保有自行循環垃圾的能力。

此外,由於回收垃圾本身需要投入的購買機器等巨大投資,而收回利潤需要靠長線投資。故參考亞洲鄰近地區,日本和台灣等回收業較成熟地區,政府都擔當主導角色。例如在台灣,一般家居垃圾回收都由政府包辦;如在日本,政府會補貼指定回收商進行垃圾回收。而香港,雖然斥資十億設立了「回收基金」,但由於基金申請手續煩瑣,加上津貼金額過低,以致業界回應冷淡,故政府應重新檢視業界的補貼計畫。另外,土地問題亦是本地回收商一大問題,故政府應主動預留合適土地作建立回收廠房。

另一方面,政府亦應加快在社區中推行垃圾分類。香港雖然每天都生產大量可回收的垃圾,但垃圾的分布卻非常分散。回收公司在一個收集點中可以收集到的垃圾有限,如要到不同地方收集,就得付出高昂的運輸費用。因此,政府在此理應制定一套新的機制補貼回收商的交通費用,甚至親自進行回收,讓本港的垃圾回收更有效率。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