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八達通壟斷被破 第三方支付來勢洶洶

八達通在過去二十年幾近壟斷整個香港的交通工具電子支付市場,並將支付場景伸延至零售層面,但此情況將成為過去。身為八達通大股東的港鐵(00066)計畫自行打破八達通的壟斷局面,將引入更多支付方式,除了之前提出的二維碼(QR Code)之外,更會增加其他方式,包括信用卡及移動支付,令無現金化城市的發展再行前一步。 港鐵於今年五月為二維碼閘機進行招標後,第二份更新閘機標書近日公布,今次計畫大規模更換一千五百部閘機及四百二十部售票機。招標文件顯示,新閘機將改裝成多重智能支付(MEP)系統,可容納八達通、智能車票、以二維碼為基礎的手機支付程式、非接觸式EMV卡,當中包括實體卡與嵌入手機EMV卡,例如Apple Pay、Google Pay等,使用智能裝備的支付方式。 文件指,是次更新閘機入標資格預審於八月二十四日截止,預期第四季招標,並料明年第二季公布中標結果,成本預計為三億元。是次為港鐵首次提及非接觸式EMV卡,EMV為信用卡行業公認標準,現時獲認可的EMV信用卡包括VISA、Mastercard、銀聯卡、美國運通等,大部分香港人擁有的信用卡都擁有其相關標準,都可以用作支付。 八達通的主要股東全為香港運輸機構,據公司網頁顯示,港鐵為現時八達通的最大股東,持股達百分之五十七點四,其他股東則為九鐵、九巴、新巴及城巴,所以多年來各運輸工只選用八達通作唯一的電子支付工具。直到近年,市民要求增加電子支付工具選擇的聲音愈來愈強,迫使地鐵要「自行斷臂」,無疑對八達通未來的營運將有更大的影響。 九七年已面世 八達通為世界上最早推出的電子貨幣之一,一九九七年已面世,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參考對象。港鐵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八達通卡及其他儲值八達通產品的流通量達三千四百四十萬張,相等每一個香港人有多達四張八達通,去年的每日平均交易量及交易金額分別達一千四百五十萬宗及一億九千萬元,在香港採用八達通的商戶超過一萬個。雖然交易額按年錄得一成升幅,但八達通每卡日均使用量就不停下跌,由三年前每卡零點四七次,跌至去年的零點四二次,而該公司的盈利錄得更大跌幅。去年港鐵年佔八達通公司的淨利潤大跌三成至一億七千三百萬元。 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解釋,八達通主要分為「交易業務」及「非交易業務」,盈利大跌是由於「非交易業務」下跌引致。八達通目前於杜拜、新西蘭、荷蘭等地提供顧問服務,如設立中央結算系統、多用途非接觸式智能卡系統等。市場人士指,八達通去年海外項目收入未如理想,相關項目完結之後,就再沒有新項目,或多或少反映此類電子支付已不再是市場的熱門項目。 其他支付工具的崛起,才是八達通的致命傷。雖然八達通的總交易金額仍然繼續增長,但問題是可以提供的附加工具,甚至是增值渠道都十年如一日,未有進步,為了迎戰其他支付工具,八達通早前推出「好易畀」(O!ePay)應用程式,藉此提升消費者的使用經驗,並同時殺入移動支付市場。不過,八達通為此先打八十大板,因研發開支及廣告等開支大增,導致整體盈利大減。 現金現時仍為香港最主要的付款工具,其他移動支付亦未算流行。生產力促進局今年五至六月間,透過電話訪問了四百二十八間零售企業及一千零四十九名年齡介乎十五至六十四歲的香港市民,了解智慧支付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調查發現,普及指數為五十三點九。普及指數由「商家智慧支付準備程度」及「用家智慧支付接受程度」組成,商家對智慧支付的接受程度明顯較高,「商家智慧支付準備程度」錄得六十二點二,超過九成受訪零售商戶現時有提供非現金支付渠道,最普及為信用卡簽賬,佔百分之八十一;其次為手機支付,佔百分之四十三。 「智慧支付」普及 不過,用家對智慧支付顯然仍有所保留,調查中的「用家智慧支付接受程度」為四十五點五,低於五十分的界線。指數偏低,部分原因是受年紀較大的人士拖低,以年齡層劃分,「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人士對智慧支付的接受程度最高,有五十七點一,但「五十至六十四歲」人士的接受度最低,只有三十二點二。生促局認為,情況在未來會不斷改善。生產力促進局總經理(資訊科技)黃家偉指,普及指數高於五十分的界線,反映「智慧支付」概念在香港逐漸成形,但用家的接受程度仍有改善空間。 用八達通「嘟」一下付款,交易時間的確非常之快,而且八達通方便易攜,短期內仍有其優勢,至少在交易工具的支付上,一定能保持其主導地位。問題是八達通的技術始終較為簡單,支付場景有很大的限制,例如難以配合網購、網上訂餐或叫車服務等,而線下支付如共享單車,由於涉及押金及用戶資料等數據,八達通亦是無法完成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