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八達通壟斷被破 第三方支付來勢洶洶


共享經濟得以發揚光大,移動支付佔了不少功勞。

八達通在過去二十年幾近壟斷整個香港的交通工具電子支付市場,並將支付場景伸延至零售層面,但此情況將成為過去。身為八達通大股東的港鐵(00066)計畫自行打破八達通的壟斷局面,將引入更多支付方式,除了之前提出的二維碼(QR Code)之外,更會增加其他方式,包括信用卡及移動支付,令無現金化城市的發展再行前一步。

港鐵於今年五月為二維碼閘機進行招標後,第二份更新閘機標書近日公布,今次計畫大規模更換一千五百部閘機及四百二十部售票機。招標文件顯示,新閘機將改裝成多重智能支付(MEP)系統,可容納八達通、智能車票、以二維碼為基礎的手機支付程式、非接觸式EMV卡,當中包括實體卡與嵌入手機EMV卡,例如Apple Pay、Google Pay等,使用智能裝備的支付方式。

文件指,是次更新閘機入標資格預審於八月二十四日截止,預期第四季招標,並料明年第二季公布中標結果,成本預計為三億元。是次為港鐵首次提及非接觸式EMV卡,EMV為信用卡行業公認標準,現時獲認可的EMV信用卡包括VISA、Mastercard、銀聯卡、美國運通等,大部分香港人擁有的信用卡都擁有其相關標準,都可以用作支付。

八達通的主要股東全為香港運輸機構,據公司網頁顯示,港鐵為現時八達通的最大股東,持股達百分之五十七點四,其他股東則為九鐵、九巴、新巴及城巴,所以多年來各運輸工只選用八達通作唯一的電子支付工具。直到近年,市民要求增加電子支付工具選擇的聲音愈來愈強,迫使地鐵要「自行斷臂」,無疑對八達通未來的營運將有更大的影響。

九七年已面世

八達通為世界上最早推出的電子貨幣之一,一九九七年已面世,成為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參考對象。港鐵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八達通卡及其他儲值八達通產品的流通量達三千四百四十萬張,相等每一個香港人有多達四張八達通,去年的每日平均交易量及交易金額分別達一千四百五十萬宗及一億九千萬元,在香港採用八達通的商戶超過一萬個。雖然交易額按年錄得一成升幅,但八達通每卡日均使用量就不停下跌,由三年前每卡零點四七次,跌至去年的零點四二次,而該公司的盈利錄得更大跌幅。去年港鐵年佔八達通公司的淨利潤大跌三成至一億七千三百萬元。

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解釋,八達通主要分為「交易業務」及「非交易業務」,盈利大跌是由於「非交易業務」下跌引致。八達通目前於杜拜、新西蘭、荷蘭等地提供顧問服務,如設立中央結算系統、多用途非接觸式智能卡系統等。市場人士指,八達通去年海外項目收入未如理想,相關項目完結之後,就再沒有新項目,或多或少反映此類電子支付已不再是市場的熱門項目。

其他支付工具的崛起,才是八達通的致命傷。雖然八達通的總交易金額仍然繼續增長,但問題是可以提供的附加工具,甚至是增值渠道都十年如一日,未有進步,為了迎戰其他支付工具,八達通早前推出「好易畀」(O!ePay)應用程式,藉此提升消費者的使用經驗,並同時殺入移動支付市場。不過,八達通為此先打八十大板,因研發開支及廣告等開支大增,導致整體盈利大減。

現金現時仍為香港最主要的付款工具,其他移動支付亦未算流行。生產力促進局今年五至六月間,透過電話訪問了四百二十八間零售企業及一千零四十九名年齡介乎十五至六十四歲的香港市民,了解智慧支付在香港的普及程度。調查發現,普及指數為五十三點九。普及指數由「商家智慧支付準備程度」及「用家智慧支付接受程度」組成,商家對智慧支付的接受程度明顯較高,「商家智慧支付準備程度」錄得六十二點二,超過九成受訪零售商戶現時有提供非現金支付渠道,最普及為信用卡簽賬,佔百分之八十一;其次為手機支付,佔百分之四十三。

「智慧支付」普及

不過,用家對智慧支付顯然仍有所保留,調查中的「用家智慧支付接受程度」為四十五點五,低於五十分的界線。指數偏低,部分原因是受年紀較大的人士拖低,以年齡層劃分,「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人士對智慧支付的接受程度最高,有五十七點一,但「五十至六十四歲」人士的接受度最低,只有三十二點二。生促局認為,情況在未來會不斷改善。生產力促進局總經理(資訊科技)黃家偉指,普及指數高於五十分的界線,反映「智慧支付」概念在香港逐漸成形,但用家的接受程度仍有改善空間。

用八達通「嘟」一下付款,交易時間的確非常之快,而且八達通方便易攜,短期內仍有其優勢,至少在交易工具的支付上,一定能保持其主導地位。問題是八達通的技術始終較為簡單,支付場景有很大的限制,例如難以配合網購、網上訂餐或叫車服務等,而線下支付如共享單車,由於涉及押金及用戶資料等數據,八達通亦是無法完成交易。

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透過手機程式,提供更多服務,以吸引消費者使用。近期支付寶便在韓國推出全球首個「無紙化」手機退稅服務,內地遊客到韓國旅遊將可於購物後隨時隨地經支付寶完成退稅手續,不用填寫退稅單以及在市區或機場退稅櫃位排隊,並能即時在支付寶內以人民幣形式收到退稅款。加上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對移動支付工具的接受程度頗高,所以即使現時尚未形成大勢,但未來移動支付只會愈來愈普及。金管局最新公布的儲值支付工具(SVF)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儲值支付工具帳戶總數創新高至四千九百萬個,按年大升百分之十六點六,交易量約十四億三千萬宗,按年升百分之五點二。支付寶香港用戶數目由三月時公布約一百萬,至六月已突破一百五十萬。

威脅傳統銀行

不止中國,其實全球的移動及電子支付規模都在增長之中,亦直接威脅到傳統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數字化、貿易與發展報告》顯示,隨電子支付手段重要性不斷增加,全球支付卡的使用比重於一九年將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六。報告指,使用信用卡和記帳卡支付的金額,一四年佔到電商領域全部支付金額的一半以上,但比重將會不停下降,因為電子錢包等其他付款方式正變得愈來愈重要。對傳統銀行業來說,相信不會是好事。

中國為全球最早發展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國家之一,整個金融市場亦因而有重大變化,傳統銀行業受到嚴重衝擊,香港銀行業亦應以此為鑑,事先作好準備。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六月底,內地網民首次突破八億戶的水平,較去年底增加百分之三點八,而手機支付用戶規模為五億六千六百萬戶,較去年增加百分之七點四。今年上半年,網購、外賣和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分別增長百分之六點七、六、及十一;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一億六千九百萬戶,半年增長超過三成。

電子支付增長強勁,令傳統銀行生意更難做,星展銀行(香港)研究部中國金融產業分析師施畊宇表示,中國將轉向無現金經濟體,第三方支付發展急速,吸引用戶將原本存放於銀行的存款轉移至第三方支付平台,令傳統銀行的存款出現流失。現時內銀的零售存款佔總存款比率已由○五年的百分之四十九,跌至去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預計三○年銀行流失存款金額更高達五百一十二萬億人民幣,從而限制銀行的貸款能力,最終影響銀行淨息差表現。銀行為應對電子支付商的衝擊,去年部分中資銀行已將收入的百分之一投放於金融科技發展,但相較其他外資銀行的科技投放比例高達百分之十四。面對第三方支付的來勢洶洶,傳統銀行亦希望透過創新科技去抗衡,匯豐銀行之前便推出轉帳平台Payme,借此殺出重圍。金管局近期正研究開放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相信亦能增加傳統銀行的戰鬥力。

拓展API

金管局上月公布銀行業開放API框架文件,即是容許第三方開發商可以直接使用金融機構的公開數據,開發自己的產品和業務,亦可以在第三方網購,使用銀行信用卡的積分進行即時消費。花旗銀行於今年三月宣布與HKTVmall、VISA、八達通及東瀛遊(06882)及屈臣氏等推出API合作,成為香港第一間開放API的銀行。該品牌旗下的電子商貿平台均已連接「Citi Pay with Points憑分消費」API,花旗銀行信用卡客戶在網站上購物結帳時,可即時使用信用卡積分抵銷簽帳賬金額。此舉將令傳統銀行的支付場景伸得更遠,抗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蠶食。

金管局開放API分四階段實施,首階段為六個月內開放查閱銀行產品如存款利率、外匯、服務收費等接口,其餘階段最少需要十二個月時間,開放銀行服務申請,消費者可以透過第三方購買銀行產品及保險等。今年被視為銀行業開放API的元年,歐美各國已展開開放API的工作,從今年一月中起,所有在歐盟的支付數據都必須開放API,香港有先例可以參考其做法,政府想立法亦有例子可參照。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