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團結香港基金提14項建議 冀助港成初創基地

團結香港基金最新(21日)發表新一份題為《優化各界資源協作 推動香港初創發展》的政策研究報告。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為是次報告的策略夥伴。基金會提出十四項政策建議,冀助力將香港建設成為具有區域和國際吸引力的成功創業搖籃。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初創公司的數量每增加10%就能在下一年帶動2.4%的人均 GDP 增長以及提升2.9%的專利申請量。可是,儘管政府已經在創新科技發展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在2018-2022年期間投放超過1,500億元來培育初創企業和支持創科,但是本港在「2023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指數」中僅排名第12位,落後於北京、上海和班加羅爾等城市。本地的獨角獸數目相對較少(18家),落後於北京(91家)、上海(71家)和深圳(32家);更甚的是,香港在初創企業早期融資的角色甚少,僅佔全球風險資本市場的 0.5%。 研究透過與超過70名持份者進行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討論,釐清阻礙香港初創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核心問題,包括:1)香港的大學畢業生缺乏可行的創業想法或風險偏好較低,導致創業意願較國際同儕低;2)技術轉移專業人員不足、孵化生態不平衡(近85%本地初創企業在公營孵化器内進行孵化),以及公私營機構採購初創公司的產品的比率較低,阻礙了商品化的過程;3)早期企業的投資風險較高,而政府偏好後期投資、上市規則嚴格、加上繁瑣的政府資助申請程序,都限制了融資渠道和退出機會;4)初創企業在進軍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東盟市場時面對制度體系差異和監管壁壘。 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推動創業教育培育創新創業人才;促進技術轉移和企業聯動 協助初創公司成長;協助企業家獲得融資;建議四:支援初創企業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東盟國家;吸引全球和區域人才及企業 為創業生態圈增添動力。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和為初創企業提供市場拓展支援,能使香港成為企業創新和成長中心,助力具潛力本地企業登上國際舞台。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吳老闆筆記

【吳老闆週記】特首重任 追GDP(9月30日)

吳老闆週記(9月30日) .回歸前,港拋離星;回歸後,星拋離港,原因何在? .盡快制定經濟發展策略,切實執行,追回落後了的。 .中國高科技殺上,美國只剩金融,一定會搞着香港。 港股本週四(29日)先升後跌,恒指續創2011年10月以來低位,主要由於H股跌得厲害,其一原因是國慶假期「北水」暫停,平時還有「莊家」坐鎮,遇着放假便沒了買賣,以致一眾二三四線股票乾跌,反映國際投資者欠缺信心,從大局看,即是不看好內地經濟前景。 股市是自由的,即使美國不鼓勵外資買入港股,但眼見有利可圖的話,外資還是會入市;且看從前,每逢跌市,總有資金(包括外地、內地,以及本地)撈底博反彈,惟現時此情景已不復見。 最恐怖的,是內銀股收益率超過10厘,中資電信股亦達7、8厘,都無資金買入,就連內地眾多基金亦不買入;如此這般,香港還怎樣吸引企業在港上市?還怎樣做國際金融中心? 放寬限制  方向正確 香港除了股市問題嚴重,經濟亦很大鑊,因此,特首李家超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搞好經濟。事實上,隨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選舉制度的完善,政治局面已穩定下來,特首的焦點,無需再放在政治上,而是放在經濟上,不能被新加坡愈拋愈遠。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1997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為1,773.5億美元,大幅拋離新加坡的1,001.2億美元;2021年,香港GDP為 3,681.4億美元,即是期間增長1.08倍,遠遠被新加坡的3,969.9億美元,期間增長2.97倍拋離。箇中原因在哪?有甚麼是新加坡具備的,而香港缺乏的? 近日港府放寬防疫限制,抵港人士檢疫政策由「3+4」改為「0+3」,方向絕對正確,認真抵讚。事關香港乃一個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關門幾年,經濟會死,不同於內地擁有14億人口,關門都會無事,只是辛苦些少。 定下時間  追回星洲 [...]

如要使用大灣區,請用Hashtag落

鄧淑明:推動灣區研發 促進本港再工業化

自2016年《施政報告》提出要發展再工業化後,相關計劃進展卻一直未如人意。去年中,立法會秘書處資科研究組一份題為《選定地方推動再工業化的措施》的報告指出:「創新科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由過往9年來停滯不前,僅佔本地生產總值0.7%,稍微升至2018年的0.8%」。 然而,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地區都提出保護主義,香港要長治久安,經濟便須多元發展,所以有必要加快再工業化的進程。 科技在再工業化中扮演主要角色,然而,本港在研發成果商業化的能力嚴重不足,而且對科研投資也遠遠不及近鄰的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高收入經濟體如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科研投資,平均佔GDP的2.58%,南韓有4.81%、中國為2.19%(深圳更達4.2%)。而香港政府盡管以知識型經濟為發展模式,但到2019年,科研投資仍然偏低,僅達GDP的0.92%。 港府除要對科研投放更多資源,還應多注意市場趨勢,在長者服務、物流及食品業等不同行業,探索及部署更多智能化解決方案。 同時,根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去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共有21,000多家港資製造業企業,估計營業額高達9,000億港元。而這些港資製造商大多為中小型企業,雖然生產線在內地,但其中9成以上的總部都設在香港,它們的研發能力有限,若政府能提供協助,不但促進再工業化,還能助長本地就業。 其實,再工業化下的高增值工業技術,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傳統製造業則可成為研發成果的主要目標客戶群,締造雙贏的夥伴關係。因此,政府應與本地企業攜手,通過積極推動大灣區內的研發和合作,建立可持續的再工業化生態系統,並同時放眼內地和東盟,作為出口的目標市場,彌補本地需求不足的問題,這才是香港智慧製造業和再工業化策略的成功關鍵。   撰文: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港大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