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榮:氫能 —— 可再生能源的新星(Part 1 & 2)

博客

王志榮:氫能 —— 可再生能源的新星(Part 1 & 2)

能源消耗與《碳中和》:當今《碳中和》是全世界各國為地球未來人類長遠發展的一個重大承諾,亦即是要達到全球二氧化碳(CO2)零排放的終極目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承諾於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第二大碳排放國的美國亦承諾爭取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其他各主要經濟體如歐盟也承諾爭取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 各國現時都忙於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努力,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把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產生大量碳排放的化石能源,轉換為低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和氫能),現時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佔比仍然高踞 80%以上, 據國際能源署(IEA)對全球在 2050 年能源消耗的預測,到時化石能源的佔比將會降至 20%以下,為全球實現《碳中和》打上堅實的基礎 。可見的未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將會以高速的增長。 生產能源的成本 為了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各國都朝著低碳排放的能源方向發展,通過多年的努力,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 已經接近化石能源,有的甚至低於化石能源的成本,詳細的能源成本分析可參考Table 1 。 例如太陽能發電的平均成本價是29-42美金/百萬瓦時,陸上風力發電也只是26-54,相比於天然氣發電的44-73 和用煤發電的65-159,已經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將會是前景無限, 繼續以低的生產成本和低碳排放量,侵佔原有的化石能源市場。 其他的再生能源如核能發電和氫能發電,雖然是非常潔凈的新能源, 但生產成本遠高於化石能源,技術和生產成本仍需大幅改善,才有機會成為未來能源的新動力。 因各主要經濟體都承諾爭取在2050 –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氫能最近已成為新能源的熱門課題和積極研究對象。 氫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能量密度大,可從取之不盡的水資源中利用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把水電解從而產生氫氣, 因此氫氣可作為能量載體 ,尤其可是儲存由可再生能源高峰期生產出來的剩餘能量,轉化為車用氫氣燃料。 車用燃料儲存的氫可釋放後燃燒,產生的動能可推動電動車,並且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而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在制氫方面,由於氫原子的高活性,氫氣不能單獨存在於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如水、甲烷等之形態存在。所以生產氫氣是需要通過特定的提煉過程,才能從氫化合物中獲取氫氣並加以利用。 氫能來源廣泛,製備技術多元,通常根據生產來源和製備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我們可將氫能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類型。不同顏色代表著制氫過程的清潔程度,灰氫在製備過程中碳排放最多,綠氫在製備過程中碳排放最少。 三種主要氫能類型 在制氫方面,由於氫原子的高活性,氫氣不能單獨存在於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如水、甲烷等之形態存在。所以生產氫氣是需要通過特定的提煉過程,才能從氫化合物中獲取氫氣並加以利用。氫能來源廣泛,製備技術多元,通常根據生產來源和製備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我們可將氫能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類型。不同顏色代表著制氫過程的清潔程度,灰氫在製備過程中碳排放最多,綠氫在製備過程中碳排放最少。 灰氫 (Gray Hydrogen) • 灰氫,是通過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燃燒,把水蒸氣重組而產生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會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灰氫的生產成本較低,制氫技術較為簡單,這種類型的氫氣佔當今全球氫氣產量的80%以上,碳排放量也是最高的,每生產1 Kg氫氣其碳排量約為12 kg二氧化碳。 藍氫 (Blue Hydrogen) • 若在製灰氫的生產過程中,將氣化或蒸氣重組中之碳排放,使用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先進技術,捕獲溫室氣體,避免排放到大氣,實現了低排放生產。這種方式產出的氫氣則稱之為藍氫,碳排量減少多少視乎用何種先進技術。 綠氫 [...]

可持續發展

可再生能源微足以道 利用廚餘及木糠發電

香港政府在2021年10月曾訂下《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2035年較2005年減碳50%的中期目標,包括於2035年淘汰燃煤發電,並爭取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提升到7.5%至10%,2050年前提升至15%,主要因為燃煤發電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因應地理環境,香港現時主要採用的可再生能源為太陽能、風能和轉廢為能。其實從事廚餘處理的佩兒綠能環保及木材處理的香港木庫,正努力研究如何將兩者合併,從而產生電力。在亞洲地區,已經有成功案例,反觀香港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進程上,似乎仍然未盡全力。 能夠完全採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城市或國家,是十分罕見,在美國的佛蒙特州的柏靈頓城,是全美第一個全面使用再生電力的城市。再生能源發電在澳洲亦迅速興起,甚至令該國最大燃煤電廠艾拉林(Eraring)電廠,提早在 2025 年關閉,比原訂計畫提前了 7 年。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提供的資料顯示,日本和越南,截至2021年,太陽能發電已分別佔其國家電力結構的9.3%和10.5%。目前香港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正不斷提升,是有愈來愈多的大廈安裝了太陽能板,截至去年中,政府共接獲逾二萬宗太陽能發電項目申請,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生產近3億度電,可滿足九萬個三人家庭的電力需求。但截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只佔全港總耗電量的0.4%。說明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香港的應用還遠遠不足,仍存在一個很大的進步空間。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 近年,國際掀起「淨零」風潮,但真正將淨零承諾寫入國內法的國家僅不到 1/4,國際能源總署(IEA)曾發布「2050 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