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港運動產業化下的良機

隨著本港運動選手在東京奧運取得佳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多項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新建議,包括加快推進體院新大樓計劃、成立提升運動員國際競爭力的一項3億元特別基金,以及加強支援精英運動員在運動和學業方面雙軌發展等。把香港體育運動邁向產業化是值得關注和支持,預期措施會為香港創造龐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品牌借助運動員的知名度,亦可以提升影響力,達至雙贏效果。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左)與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前排右),出席品牌聯乘活動。   例如DESCENTE早前與林寶堅尼聯名合作,將兩個品牌對美學、性能和態度的共同追求,注入到系列中,意在全新定義冬季超跑運動體驗——疾速越界。在宣傳上,邀請了東京奧運女子單車爭先賽銅牌得主、女車神李慧詩及花劍代表隊成員張小倫體驗產品的性能。 政府提出推動運動產業化是良機,需要好好把握。例如在產業鏈的上游,可加強培訓運動精英,正如有港奧協委員所言,若體院針對精英的運動運動科研和醫學可以普及和商品化,就可以配合近年興起、配備流動智能裝置的個人健身運動,提升健康和運動質素。 在中下游方面,除了啟德體育園外,政府正籌劃白石體育園,把元朗大球場等場地升級等,可望安排區域和國際賽事,如排名賽和計分賽,屆時本地運動員就可以憑主場之利爭取大賽資格。政府大可順水推舟,牽頭帶領賽會與周邊國家城市合作各類運動聯賽,而大灣區將會是理想區域。 運動產業化充滿挑戰,但既然政府支持體育發展,便要排除萬難,長期禆益香港運動員和市民。 [...]

創業家

卓嘉單線滾軸溜冰學校 袁嘉曦 藉運動熱潮逆市攻藍海

在新冠疫情下,新一代家長更重視健康及親子活動,充滿動感及追求速度的運動單線滾軸溜冰(Inline Skating),早年由外國流行並其後傳入本港。八十後的港青袁嘉曦,寓興趣於事業,有幸在父母全力支持下,成立室內單線滾軸溜冰學校,傳承運動技能之餘,期望把這項有益身心運動在本港進一步推動普及化。 滾軸溜冰其實不是新事物,它比單車還要早出現,其中一種說法是:比利時人墨林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發明滾軸溜冰;另一說法則是:美國人普林頓一八六三年設計的四輪鞋才是滾軸溜冰的始祖。但隨著近年單排四輪鞋的出現,令滾軸溜冰在九十年代初在歐美地區盛行,滾軸溜冰除了是消閒玩意,亦是體育競賽,世界各地每年都舉行速度賽及花式比賽。及後傳入亞洲以至本港,到港初時是高尚小眾玩意,玩滾軸溜冰的人不多。 袁嘉曦是速度單線滾軸溜冰發燒友,他在耳濡目染下,接觸該項運動逐步產生興趣。他說:「單線滾軸溜冰是老幼咸宜的運動,由4、5歲至50、60歲皆可。運動講求速度,花式變化多端,例如交叉步、前轉後等動作,也講求平衡力、可訓練運動者的專注及控制能力。」他續指,加上隨著近年更多廠商生產單線滾軸溜冰運動套裝,如專業鞋、轆、軸承、保護裝備及專用背包價格已下降不少,花費近千元已能有一套基本裝備,可謂豐儉尤人。 2002年創立卓嘉單線滾軸溜冰學校 ,主力教授速度單線滾軸溜冰。學校發展至今,業務己經走向多元化,包括基礎訓練班,有小組及個人教授,亦有為企業及團體訂造特色的興趣班和訓練班,同時帶領同學參加大大小小的國際比賽並取得佳續。袁嘉曦提及,在新冠疫情出現前,業務每年增長升幅達雙位數,2017年學校更擴充發展,在太古開設全港首個專業室內滾軸溜冰場,面積逾4,400平方呎,令學校穩坐龍頭位置,深受學員及家長歡迎。 全球爆發新冠肺炎,影響各行各業。袁嘉曦坦言,疫情持續2年時間,間斷式封場加上學生卻步,業務難免受到影響,惟有咬緊牙關捱過困境。本港第4波疫情緩和,加上近年的運動熱,這數月來業務更勝從前。袁嘉曦表示,這次疫情對他有很大的啟示,學校渡過難關,除感謝學生支持外,讓他了解到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故最近學校正籌備成立非牟利組織,計劃與各地區體育會合作,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提供收費低廉的單線滾軸溜冰訓練班,予以回饋社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隨著業務的擴展,袁嘉曦於2017在太古開設全港首個專業室內滾軸溜冰場,面積逾4,400平方呎。   單線滾軸溜冰運動套裝如專業鞋、轆、軸承、保護裝備及專用背包價格已下降不少,花費近千元已能有一套基本裝備。     [...]

專題

奧運獎牌效應系列(二):西方國家運動產業化,香港能否成功複製?

一直以來,對體育運動素有研究的專業人士都認為,體育運動除了是個人愛好和強身健體之外,結合經濟提升成為一門產業,肯定有助運動的推廣和進一步刺激普羅大眾對運動的持久熱誠。 政府很早便按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三方面發展體育事業,不過,身兼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的霍啟剛表示,香港體育要向前邁進,除了「三化」之外,應該再加上一個產業化。他強調,要推動商界參與體育運動,成為一門產業,才能有利可圖。是故有企業為鼓勵消費者參與運動,只要每天累積一定的步行數目,並持之以恆一段期間就可以得到獎賞。這既有利於於商業企業宣傳,亦直接推動體育事業。 西方國家成功運動產業化 以西方國家為例,大型企業就十分支持運動比賽,成立自己的球隊投入比賽,既可提高商譽,亦有助推動運動產業化。由於得到大量觀眾支持,加上廣告商贊助,在豐厚獎金的吸引下,令到年輕人全力投入,爭取最好表現,換來高薪回報。 我們可能會驚訝於英超球員的身價以億萬英鎊計算。踢波都可以成為置富的一個途徑。當中就包含著不少商業元素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根據2019年安永發佈的英超經濟和社會影響力報告,僅英超一項賽事每年就為英國的經濟貢獻76億英鎊。而根據《泰晤士報》的推算,加上其它級別聯賽、國家隊、女足等賽事,全英足球產業一年的產值接近10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全年GDP的0.35%。 畢馬威Football Benchmark同年的調查研究亦發現,英國足球迷的主要消費源於購買球票、付費賽事轉播的電視訂閱費、球衣及相關衍生產品購買、比賽日餐飲、因足球產生的交通這五大部分。一名英超球迷一年的足球消費平均為1,888英鎊,佔其年收入〈平均27000英鎊〉的7%。英國如是,美國的NBA籃球比賽莫不如是。 近年,中國亦加速發展體育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公佈的《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報告,中國的體育產業可分為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業、體育服務業和體育設施建設業。與美國相比,賽事服務、健身服務等核心產業僅佔體育總產值的21%,遠低於美國同期的57%水平。 中國體育消費集中服裝和運動器材 中國的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體育服裝和運動器材等體育消費上,而體育賽事和健身服務的消費則相對較低。相反,美國的體育產業結構相對平衡。另一方面,中國體育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遠小於世界平均水準。在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的體育強國中,體育產業佔GDP的2.5%以上,全球平均水準已達到2.1%。而中國體育總產值僅佔GDP的0.8%。 目前,中國體育賽事規模為1,400億元人民幣,佔體育產業總產值的8%,遠低於美國職業體育產業的19%。在2025年行業總產值5萬億元的目標中,如果將體育賽事產業的比重提升到與美國相同的水準,到2025年中國體育賽事產業的規模將達到9,500億元。 同時中國體育產業的員工較少。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大約有400萬美國人從事體育產業,約佔就業人口的2.5%。在英國,有2.4%的勞動人口從事體育產業。在急需發展體育產業的中國,這一數字不到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