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時裝周 2024秋冬系列」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4 聯同大灣區新晉時尚力量首度登場

大中華時事

「深圳時裝周 2024秋冬系列」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4 聯同大灣區新晉時尚力量首度登場

「深圳時裝周2024秋冬系列」於4月13日盛大啟幕,首度展出「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4」九位入圍設計師的參賽作品,超過一半由香港參賽者入圍,突顯了香港年輕設計師在時尚領域的創意與實力。近年來,隨著大灣區的蓬勃發展,香港作為時尚與設計產業的核心城市,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了無限的發展機遇。 本賽事於今年年初公開招募18至35歲的大灣區青年設計師參賽,一月份完成了參賽招募與作品收集,隨後於二月公布了入圍名單(由評審團投票選出)。九位入圍設計師隨後與毛織廠家合作,緊密合作並對參賽作品進行設計改進,經過數星期的努力,成功打造出獨特的毛織設計。 此外,九位入圍設計師所創作的毛織參賽服飾,將與大家於9月4至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香港國際時尚匯展CENTRESTAGE 2024」總決賽上相見。於接下來的數月裏,入圍設計師還將透過商場與網店的推廣,將其毛織作品嶄露光芒,讓更多人欣賞獨特的設計作品。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4」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主要贊助的項目,並由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主辦,與香港毛織出口廠商會、香港羊毛化纖針織業廠商會以及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攜手合辦,而頂宜國際則策略支持。 自2008年成立以來,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KIDS)已舉辦了多屆「香港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近年來,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加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政策,協會首次開放給大灣區以外的年輕人參賽,並舉辦了本屆「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4」入圍作品簡介 《The God Project / 上帝工程》/ 葉陽陽 YIP Yeung Yeung (Bicy) 「上帝工程」是一個挑戰人類自我認知的時裝系列,它探討了人類的起源、本質和命運。作品以動物的皮毛和鮮豔的顏色為設計靈感和元素,展現人類的矛盾和悲劇。設計師希望這些作品能讓人們思考自己的起源和命運,並重新評估自己與其他生命的關係。相信只有當人類認識到自己的神性和責任,才能避免自我毀滅的命運。     《洪溟》 /  曹熙楠 CIAO Xinan 主題靈感來自於人類對大海的傷害日積月累,造成嚴重污染,當人們回憶起曾經的大海是否能做出悔改並且正視自己的行為,以洪溟為主題意為大海的哀鳴,喚起人類對大海以往的回憶。     《Android Odyssey》 /  趙至臻 CHIU Chee Chun (Evanna) Android Odyssey的靈感源自於機器人、《沙丘》、日本動漫和復古未來主義的領域。 從設計探討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共用的情感圖譜,表達人類與日益發展的機器世界之間複雜關係。透過作品,利用不同編織技法,設計不同手感及材質,將帶有尖刺的護甲與人類的脆弱巧妙交織,以及對人類從古至今對未來科技想像的致敬。     《Influnnt 》/ 黄憙 WONG Hei(Hay) 「Influnnt」於拉丁文中寓意著「流動」。這個系列靈感源自於雨水、閃耀的水滴、性感的魅力和水漬紋路,這種迷人的組合能啟發創新與獨特的設計。水漬紋路以針織圖案融入設計中,賦予系列現代與前衛的感覺。水晶化效果則模擬雨滴的外觀,為服裝增添閃爍光澤。這項技術創造出獨特的質感與視覺趣味,展現出閃爍水滴的美麗。除了針織面料,細節和剪裁的結合也營造出無性別的外觀,結合了女裝和男裝的元素。這可能包括將傳統女性元素與男性剪裁或結構化輪廓融為一體。     [...]

HomeSquare攜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辦「戶外互動藝術椅」企劃 助HKDI學生實踐學習成果 培育本土設計新銳

本港時事

HomeSquare攜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辦「戶外互動藝術椅」企劃 助HKDI學生實踐學習成果 培育本土設計新銳

自2015年起,新鴻基地產旗下、全港大型一站式家居主題商場HomeSquare聯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舉辦多個不同類型展覽,向外介紹一眾未來本土設計新貴。近日HomeSquare在其五樓戶外平台舉辦「戶外互動藝術椅」企劃,展出多張由HKDI傢俱及時尚產品設計高級文憑學生設計及參與開發的休憩椅,開放予公眾使用,親身感受本地年輕人的無限創意! 今屆「戶外互動藝術椅」企劃橫跨一年,主題為結合時尚、創意與互動性的戶外座椅設計,展出的得獎設計作品包括有人寵友善的「無限循環椅」、「壓力球椅」、增進互動的「轉折點」椅以及「小太陽鋼椅」等等。 HKDI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學系系主任陳光耀是參與企劃的導師,他讚揚同學們的作品充滿創意、大膽跳出框架,勇於表現自己理念;但同時,企劃最大的挑戰亦來自如何平衡商場與學生兩方的所需,「例如顏色協調,以及確保設計符合戶外使用的需求以及限制。還需要確保學生的設計能夠如實地展示出來,而又不失耐用性。」 HomeSquare除了提供獎學金及展示平台外,在企劃過程中HomeSquare團隊更協助學生找出可行而又不扼殺創意的解決方案。新鴻基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租務部副總經理許嘉雯代表HomeSquare受訪時表示,今次企劃特別之處在於既要結合時尚、創意與玩味,又要打破傳統框架,同學們都難免遇到一定的困難,「尤其在生產過程及物料選取方面,既要確保其設計能夠充分表現,亦要符合商場實際使用的需求與環境限制。同學們通過不斷的改良、試驗,最終打造出充滿玩味與實用性的戶外休憩椅,相信他們從中獲益良多。」 譬如鄭梓俊的作品「親近些」系列,設計專為使用者與親友一起放鬆享受戶外活動,「作品形狀要允許用戶不受限制地坐在不同的位置,因此,所選用的網狀材料就要專為舒適而設,而且非常適合在下雨天,或者陽光下的戶外環境使用。」鄭梓俊解釋。 陳光耀主任認為,同學們成功克服挑戰,最終完成所有作品,累積實戰經驗,又讓他們認識心儀行業的實際運作,相信對他們將來求職以及工作上均有莫大裨益。他稱:「學生的設計能夠被廣大公眾看到甚至體驗,增加他們的曝光率與知名度,這對於培育本地年輕專才的創意以及原創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能將設計意念轉化成現實並推向大眾,對於參展學生而言深具意義。馮芷彥同學坦言,當自己的設計製作成品面向受衆,是一個聆聽大眾意見、接收不同看法的寶貴機會。「作品能夠造成實物,並在HomeSquare讓人使用,就好像給了社會一個貢獻,而不是單單一個概念的存在。」詹凱陶同學笑謂。 透過「戶外互動藝術椅」企劃,HomeSquare亦希望,能夠讓顧客接觸本地設計、支持及發掘由本土設計新血所打造的創新傢俱,令本地傢俱設計行業發展越加蓬勃成熟,甚至接軌國際。許嘉雯表示:「同學們一眾得獎作品,展現了香港年輕一代在傢俱設計上的無限創意,並且能夠鼓勵大眾走出舒適圈,打破傳統刻板框架,創造個性品味的家居。」 HomeSquare一直著重本地傢俱及家品設計發展,而HKDI是本港唯一一所設有傢俱設計學科的學院,對於培育本地設計師新血的理念,可謂一拍即合。許嘉雯相信,香港的家居市場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隨著人們對個性化及品味獨特的家居追求越來越高,在未來的日子,HomeSquare與HKDI將繼續合作把更多優秀的設計作品帶到大眾面前,讓本地年輕設計師更多機會展現才華,以及為廣大顧客提供更多不同的家居靈感與體驗。 ============= 延伸閱讀:沙田新城市廣場聯同HomeSquare斥資1,000萬元賀新春 料新春黃金檔期人流及生意額按年升15%及20%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

香港製造|羅氏針織 傳承毛織工藝 支持本土設計

著名品牌

香港製造|羅氏針織 傳承毛織工藝 支持本土設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工業黃金時代。紡織業曾經是本港重要工業之一。隨著經濟起飛、營運成本上漲及工業北移及外遷東南亞等因素,令針織業日漸式微。據貿發局經貿研究指出,2021年,香港紡織業(包括紡紗、梭織、針織及紡織品的染整)只剩下230家製造商,僱用1,510名員工,佔本地製造業勞動人口1.6%。面對劇烈市場競爭,近年紡織行業主力製造精良及高增值產品,例如環錠精紡、開端精紡、幼針棉織品以及複雜印花染色布料,以生產優質產品,量產或專門製品,做到迅速付貨。香港紡織業的競爭優勢在於產品質素一流,又能快速回應時裝趨勢及市場需求。經歷半世紀的發展,創立於1975年的羅氏針織,去年8月在荔枝角成立佔地6,000多平方呎的工作室,並開設本地生產線,以響應政府提倡的「新型工業化」,推廣針織工藝、潮流設計及藝術文化,發揮工匠精神,延續香港製造的成功傳奇。 撰文:劉智恒       攝影:張展銳 在羅氏集團創意工作室內,設多台新型自動織布機,可系統化生產各式針織產品,場內亦有零售區、作品展區、活動場地,並提供個性化服務,客人按簡單步驟即可挑選產品款式、顏色、字體設計及其他個性化設計。羅氏針織總經理何家和(Milton)說:「羅氏集團已擁有五十年針織工藝,我們很想將針織傳承帶給香港市民。過往我們主要從事服裝生產,而我們希望能將針織技術傳承至不同產品,故於工作室放置了不同類型的針織產品。」 何家和表示,希望通過再工業化,將工作室打造成結合零售、活動及生產的空間,使針織工藝得以傳承,做到真正「香港品牌」及「香港製造」。他續指,以針織傳統工藝,推動再工業化,帶動傳統服裝製造業轉型升級,以塑造嶄新品牌形象。在此過程中,更期望能夠支持到本土品牌設計,並將藝術與針織充分融合。工作室亦會定期舉辦展覽、工作坊、產品展示和市集等活動,推廣香港針織文化藝術,推動本地設計業百花齊放。 開啟個性化生產  與本土設計師合作 何家和提及,現時香港已由追求量產轉為個性化生產,香港的設計創意有相當優勢,設計師只需提供圖像或文字,很快便可以新型自動織機造出不同的針織品,這亦是工作室支持本地創作的一大優勢。他並希望客製化服務能進一步由商業客戶推至最終用家,形成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帶動針織服裝業工藝傳承下去。他指出:「現時的自動織機技術已非常成熟,能做到千變萬化的設計,能媲美甚至勝過傳統針織手藝,生產更有效率和可做出不同個性化的圖像及產品。現今毛料種類和顏色豐富,而且有很多是循環再造的環保再生物料,輕便、透氣和防水,令針織產品可應用於不同場合與季節,甚至現今技術已能織造出立體產品,讓設計師在產品設計和時裝剪裁上有更多發揮空間。」 何家和續指,羅氏針織透過工作室平台,不僅期望提供舞台供設計師發揮創意,更期望讓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本能。他強調,讓每位顧客打造出個性產品藉以獲得獨特體驗,是這個新型工業化的工作室期望達成的目標之一。何家和表示,紡織業發展到今日,已經可以由量產出口外國,轉為單品限定,充分迎合顧客需求。而香港土地資源珍貴,正適合這樣的精細化生產。而在他的構想中,顧客可以從線上的電子素材及資料庫中獲取靈感,再自行設計,譬如為各種各樣的針織品定製顏色,充滿想像力的客人甚至可上載自己的圖檔,然後提交訂單,立刻生產。如果件數不多,那麼香港工作室即可完成,否則設立於大灣區的工藝室也可充分配合。他提及,在去年羅氏針織已與hoopla一起,與西九文化區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合作,以精湛的針織工藝,為M+的藝術家們演繹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並在M+開幕當天登場。   大力支持本土品牌  支持年輕設計師 何家和指出,希望將針織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正是羅氏針織的願景所在。何家和說:「從小型的鑰匙扣到中等大小的消毒液套,再到大型些的傢具外套,我認為無不可為,最緊要的還是創意,要能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一言以蔽之,就是嘗試用針織的方式將世界上的事物重新演繹,用編織發揮其內蘊的深刻價值。而用針織的方式重現經典畫作,正是其中的一項大膽嘗試。」 [...]

香港製造|堅持香港製造 利工民 百年老店 傳承遇挑戰

著名品牌

香港製造|堅持香港製造 利工民 百年老店 傳承遇挑戰

記得當年有一個廣告:在寒冬裡頭有位阿叔穿很多件衫,另一邊廂青年說:「著番件利工民秋蟬牌羊毛衫啦,好暖嫁!」,配合琅琅上口的歌詞「成身暖哂」。儘管這個廣告有點老套,至今仍讓看過廣告的人們記憶猶新。利工民今年踏入100年,它絕對是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是充滿老香港懷舊的一個本地品牌,由一條棉紗及羊毛開始,以傳統手法利用自家織布製作高品質的線衫和羊毛衫,堅持百分百的香港製造;而八十年代接手家業、第三代傳人馮明山,今年年逾七十,仍然堅守崗位,坦言第四代暫未有人願接手,他正積極想盡辦法,包括引入專業管理人或合作夥伴等,誓把百年老店的傳奇延續下去。   撰文  劉智恒    攝影  張展銳 提起真正本地製造的衣履,現今仍堅持在港生產,利工民是碩果僅存之一。不能不提起那經典的啡色羊毛內衣及金鹿線衫,以及曾在鬧市高掛的「金鹿」招牌。儘管該懸掛在灣仔分店外,屬於該品牌最後一個的「金鹿」霓虹招牌,亦已於數月前被拆下,但這老店至今仍屹立不倒。 回顧利工民的百年軼事,利工民織造廠創設於1923年,創辦人馮壽如是順德人,從事洋貨賣買。1923年馮成立了「利工民」織造廠有限公司,最初以6部手動織襪機器生產襪類,「利工民」的意思是有利於工人和農民。公司以入口英國羊毛及生產高質量產品打出名堂。至1925年,他在廣州同慶街開設有20部機器更大的工廠。兩年後公司開設分銷處及在1928年在香港的德輔道中設立另一間工廠。1929年,馮壽如把產品定位高檔紗支品質,講求質素及鐵價不二,利工民開始生產衫類,製造線衫和羊毛衫,從英國訂進純綿120、86、80、46支紗,分別以「金鹿」、「籃鹿」、「光華」及「秋蟬」牌生產不同款式的衫類,款式則以圓領和亨利領為主。1938年日軍攻佔廣州,工廠損毀,於是他將生產搬至順德,其中一分支同年則遷往香港設廠,翌年在西環開設門市,其後日軍攻港,業務再陷入停頓,工廠於戰後恢復過來。 1952年馮壽如逝世。公司由第二代包括姪子馮白堅、兒子馮嘉祥、馮浩卿及馮嘉鎮等馮氏族人管理。經過二代的悉心經營,至七十年代,本港經濟及工業起飛,利工民發展踏入黃金時期。在利工民四大「金鹿」、「籃鹿」、「光華」及「秋蟬」品牌當中,以最高端的「金鹿」及較平民化的「秋蟬」:分別以底衫及羊毛內衣的產品最受消費者歡迎,品牌更有「冬天穿秋蟬牌羊毛內衣,夏天穿金鹿牌線衫。」的宣傳口號,這兩件皇牌產品的受歡迎程度更令其外銷到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品牌中以金鹿牌線衫售價最高,在六七十年代最為暢銷;金鹿牌線衫特點在於線紗支數有120支紗,而市面上見到的則只有20至40支紗,相比之下,利工民出產的不易變形、面料柔軟、夠簿和透氣且耐穿;所以在上世紀有不少男士們把「面衫」外著;而羊毛內衣擁有良好的「保暖」功能,更標榜以英國純羊毛製造,當時這兩件產品成為冬夏的必備品。到了1974年,加上一個的《利工民秋蟬牌羊毛內衣》廣告出街後,令品牌更為膾炙人口,成為當年的一時佳話。 接手邊學邊做  由一條棉紗開始 馮明山是馮氏家族的第三代,年少時曾留學英國讀商科,他說,因當年父親身體漸差,1982 年,未完成學業便返回工廠幫手。他說,儘管童年時代在廠房及舖頭長大,畢竟玩耍與實戰大不一樣。他憶述當年回來便立刻由低做起,在包括織機、漂染、生產及包裝四大部門中邊學邊做,「我們仍堅持著祖父輩傳承下來的傳統工藝,製作由一條棉紗開始,經過縮、拉、漂、曬、解、捲、壓等多個複雜程序,織造不同布料再製成一件衫,一般需時20至25日。」利工民這種祖傳一條龍式的古法製衣過程,在快速時裝(Fast Fashion)盛行的今天,廠商以自動化生產成衣以千件計的成衣,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 八十年代,隨著生產成本不斷上漲,不少製衣同業選擇北移生產線,而利工民仍堅持在本港設廠生產,馮明山說此是迫不得已,回想當年曾想搬回內地生產,一是當時本地老師傅不願意北上,加上若要在內地生產,擔心維持不到優質生產水平,結果決心留港發展。他續說,工廠全盛時期約有40至50人,現時工人剩下來只有15人,最年輕員工年逾四十多歲,隨著歲月消逝,熟練員工老退可謂買少見少,加上傳統機械及鍋爐要找維修漸見困難,要維持古法生產則殊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