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河套深港創科規劃 輻射大灣區融合發展

專題

【封面故事】河套深港創科規劃 輻射大灣區融合發展

今年八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河套規劃》)正式對外公佈。《河套規劃》建基於2017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見證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其中明確要共同開發建設河套合作區。根據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二位。可見在《河套規劃》上,未來將輻射到大灣區各個城城市,對創科合作的綜合實力和巨大發展將帶來無限的潛力。 撰文:劉智恒、李樹明 經多年研究發展,國務院印發的《河套規劃》除有利於深圳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之外;亦有利於香港將自身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等優勢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產業鏈深度銜接,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發展;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和增長極。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會繼續積極與深圳協同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發揮港深強強聯手的優勢。他說,「《河套規劃》的公布為港深兩地在創科發展的合作注入新動力。香港特區會繼續積極與深圳協同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一區兩園』的優勢,包括爭取落實促進各項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措施,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並讓香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過去數年,港深兩地在合作區發展取得良好進展。香港科技園公司已於去年7月在深圳園區推出「大灣區創科快線」,為香港及內地創科企業提供業務發展支援服務。與此同時,香港園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第一批次首三座大樓將按原定時間表由2024年年底起陸續落成。據了解,港深創科園的規劃有不同科技產業片區,並將透過招商引資,借助市場力量,興建高質量的科研及產業設施。 在《河套規劃》公布後,國務院新聞辦為此在北京召開記者會,邀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海關總署副署長孫玉甯、廣東省副省長孫志洋、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林新,介紹《規劃》有關情況。   據郭蘭峰介紹,《河套規劃》是推進河套合作區開發建設的基礎,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定位、兩階段目標、四方面佈局、四項重大任務、若干保障措施。 三大定位: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兩階段目標:以2025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要素流動等方面提出一些目標。 四方面佈局:即區域聯動格局、區內空間佈局、分區監管佈局、重大基礎設施佈局。 四項重大任務:一是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明確要推動深港雙方園區協同發展,支持港澳高校優勢學科發展能級躍升,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 二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明確要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突破發展,支援先進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應用,加快佈局人工智慧與數位元經濟發展的前沿領域。三是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明確要便利科研人員進出,實施貨物分線管理,創新科研相關資金跨境流動監管,探索國際互聯網資料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加快建立更高水準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實行國際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准入制度。四是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明確要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構築國際創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務,塑造國際化高品質的科研生活社區。 若干保障措施: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 郭蘭峰表示,深港兩個園區一共才3.89平方公里,但其科技創新特色明顯,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的優勢,這邊是深圳,那邊是香港,香港的面積更小一些,集中承載了一批深港科技創新資源,在推動打造協同創新高地、有效支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正如陳國基在記者會上說,國家「十四五」規劃奠定了發展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這兩個目標,支援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河套規劃》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如何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將為港深兩地的合作注入新動力。     躋身大灣區四大合作平台 內地專家認為,中央近年相繼推出針對橫琴、前海、南沙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現在加上河套規劃,在戰略定位上各有側重,特色各異。河套合作區成為大灣區第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河套橫跨深港兩地的獨特區位條件為兩地人才、技術、資金、資料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有利於深港兩地創新資源的匯聚;二是深港兩地為河套合作區的發展都提供了有力支援,並且在合作體制機制上展開了深度協調合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是河套合作區作為深港兩地科創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其建設與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相呼應,有利於香港更深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且河套合作區擁有福田口岸和皇崗口岸兩個跨境陸路口岸,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最直接對接點。 去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會研究加快發展香港園區,即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優化其功能。在這方面,港深創科園的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總面積可以達到1,000萬平方尺,將規劃具有不同產業主題的片區,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產學研區、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區、新科技先進製造區,以及人才住宿區、商業和附屬設施等等。這既可建立多元的創科生態圈,也可打造具有活力和綠色生活的新社區。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十月號,按此訂閱) ============= 延伸閱讀:【封面故事】杭州亞運燃起體育熱潮  本地運動產業乘時而興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朱家健:科技園數據中心案件的啟示

博客

朱家健:科技園數據中心案件的啟示

一年前,法庭宣判科技園公司的錯誤理解其創新園租賃限制政策中的佔用限制,希望科技園重新認真地跟進有關的投訴。一年已過去,科技園公司終發出聲明回應,承諾會根據法庭指引,重新審視數據中心業界於2018年的投訴,同時定期巡查創新園,確保承租人的營運符合租約條款。 科技園轄下的創新園,是香港整體社會共同擁有的珍貴土地資源,租戶實質上是在享用政府所補貼地價,附帶不可分租或轉租的條款,用意是避免當中業戶轉而以更高價在市場上出租、分租或轉租,讓公帑補貼個別商家的經營,投機取利。現在案件最終有裁決,不但釋除了公眾疑慮,也讓對香港發展為「十四五規劃」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有莫大禆益。遺憾地,過去科技園對此視而不見;自2018年案件開審至今,已蹉跎整整六年,不但浪費公帑,也被質疑公共資源是否有被巧取豪奪之嫌,削弱香港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 避免閉門「自己人查自己人」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科技園在汲取教訓後,應該立即採取跟進行動。數據中心業界提出數項改善建議,極具參考價值。首先,日後包括創新園租戶的所有涉及租用公帑土地物業的業戶,其董事應簽署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聲明文件,承諾不進行分租、轉租等與租約有牴觸行為,並嚴格遵守公契條件;第二,現租戶如有違反租約條款,科技園應立即行使權力終止租約,並可向違約方董事追究法律責任。這些安排旨在保障各方的公平使用土地原則,完全合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三,也是最根本的改革,應該是由具公信力的審計署或獨立第三方,代表政府進行定期審核,減少「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尷尬和不適合。 同是曾轟動一時、涉及科技園租賃的案件,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近日被外國電影捧為「自由奮鬥英雄」只是嘗試為他洗白,他也被記者偷拍到黎智英在監獄內的生活,他的舉手投足又成了鎂光燈下的主角,但原來他除了犯下連串國安法外,在2020年黎也被捲入隱瞞科技園使用工業邨地段案件,可見他對法律的鄙視已屬習以為常,守法者應引以為鑑。當時區域法院法官陳廣池亦已經就該案件判決指出科技園的管理問題。區域法院案件DCCC349/2021判決書的後語指出,科技園的職員表現得過於被動,「只是『反主為客』,拱手讓出自己的權利,任由承租人指使和督導實地巡察,甚至不盡不實地因應承租人提供的資料撰寫巡查報告。」法庭強調,「科技園不能以『以和為貴』為主旋律,實在有其改善的地方。」另外,數年前的另一則傳媒報道,亦揭露科技園在巡查之前事先知會其租戶,被指或存在利益衝突。有因有果,從執行力和態度已看到了土地政策執行者的管理能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科技園訂立不得分租、轉租的租約條件是理所當然的。千萬不要以為分租只屬小事,從保安角度,即使是普通如迷你倉的合約也有不得分租、轉租的合約條件,大部分辦公室和工廈單位也有類似條款。更重要的是,受政府公帑資助的創新園,當中不但關乎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防止被濫用,亦關乎香港是否能有效實踐國家對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展望。 科技園的每一寸土地,均是香港納稅人的共同財產。我們有責任爭取和保障這些資源被好好有效善用,而且不被濫用或浪費。這不僅是對法律的尊重,更是對香港市民的承諾和對未來的投資。國家對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有重大的期望,公帑資源管理者更須盡職盡責,別再辜負市民的託付。 撰文:朱家健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 ============= 延伸閱讀:朱家健:香港白米市場將面對調整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

可持續發展

科技園公司「淨零排放2045」願景 超前港2050碳中和目標

科技園公司公布「淨零排放2045」願景,確保科技園的營運能在2045年前達到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提出的淨零排放標準,並較政府所提出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提早5年。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右三)、科技園公司可持續發展總監鄺文昌(左三)和一眾園區公司展示了科學園生態圈如何推動世界級的創新發展。出席園區公司代表包括:Archireef 可持續發展策略師黃小姐(左一)、Neuron Digital Group行政領導陳士(左二)、萬有概念工作室有限公司助理經理汪俊亨(右一)及創冷科技有限公司聯席創辦人朱毅豪(右二)。   SBTi是為了公司或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定立一個較為清晰的目標,能夠控制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 根據SBTi的指標,香港科技園指出,已按SBTi所訂立的碳排放範圍一、二及三,制定涵蓋日常營運以至其價值鏈的短期及長期減排目標,冀能於2030年前把日常營運中的碳排放量減少42%,並在價值鏈碳排放中的下游租貨資產,如來自租戶的碳排放和廢棄物的碳排放量減少25%,同時把資本商品如隱含碳排放的每平方米碳排放強度減少52%。 科技園公司已擁逾百間綠色科企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香港正迅速發展成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創新市場的領導者及先行者。我們期望『淨零排放2045』願景能夠發揮帶頭作用,為業界訂立新指標,同時讓更多本地公司及行業知道制訂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行性。科技園公司正努力構建一個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生態圈,將氣候及可持續創新從香港拓展至全球,並同時為香港引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綠色創新方案。科技園公司已擁有超過100間綠色科技企業,我們相信這必定有助促進綠色創新科技和投資,繼而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 科技園公司可持續發展總監鄺文昌表示,社會對於綠色科技企業並不熟悉,他覺得需要多加宣傳,讓公眾知道綠色科技企業可以為社會帶來益處。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 ============= 延伸閱讀:本地研發空氣過濾技術殺菌節能 商品化邁向消費市場 ============= [...]

專題

港產醫療儀器科企投產 年製造百部MRI設備攻歐亞市場

本地醫學影像科企美時醫療(Time Medical)日前(16日)宣布,其位於大埔創新園醫療用品製造中心(MARS中心)的香港生產基地正式開幕,成為本港首個大型醫療儀器生產設施,亦是大灣區及東南亞最具規模的磁力共振系統生產基地,專門開發及生產高增值兒科及乳腺專用超導磁力共振系統產品,料今年底產量可達100部,據悉首批已在全球頂級醫院使用,料不久將成為「香港品牌」,主打歐亞市場。 開幕儀式上展示全球首台用於兒科的超導磁力共振系統 Neona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左三) 、美時醫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啓元 (右三)、美時醫療董事兼亞太區行政總裁Ravi Govindan(右二)、美時醫療董事楊雄哲(右一),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左二)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左一)一同為美時醫療位於MARS 中心全新香港生產基地進行剪綵。 美時醫療主力做磁力共振掃描,2021年進駐大埔工業邨,並選址大埔創新園醫療用品製造中心(MARS中心)開設本地生產線,其香港生產基地正式開幕,成為本港首個大型醫療儀器生產設施,專門開發及生產高增值兒科及乳腺專用超導磁力共振系統產品。 莊新耀介紹指,公司研發這款全球首台嬰幼兒專用磁力共振儀,於今年2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註冊認可,掃描時間較傳統快2至3倍,可進行精準及無輻射的診斷,早產至6歲的小朋友都合適,每台售價約100萬至120萬美元。他希望年底前可以量產達100台,而廠房現時員工有約13名,年底前希望招聘至60名,招聘方面主要遇到的困難是「工資上漲快」,但香港相關的人才相信不太缺乏。他續指,目前接到的訂單主要來自東南亞、南美、南非及意大利等,內地方面普遍與一些影像中心合作,未來亦會爭取與本港的醫院合作。 今年底再增設另外4條生產線 美時去年3月進駐MARS,全新生產基地佔地約3萬方呎,現階段廠房的投資額約2,000萬元。莊新耀表示,公司現有4條生產線,每兩星期可生產一部MRI儀器。他預計今年底再增設另外4條生產線,明年起每年可製造200部。 問到為何選擇在港生產,莊新耀表示,本地多間大學均設有醫學工程相關學科,較易招聘人才;再者,高端醫療儀器採用的材料,相當比例來自外國,香港有進出口優勢,加上版權保障等政策,有望提升生產效率。新廠房至今已生產兩部儀器,分別交付新加坡及印尼客戶。 美時醫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啟元教授預告,公司下一階段擬在香港上市。 [...]

本港時事

科技園:創科從業人員不少於10萬人 可成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今日(27日)舉辦傳媒午宴。會上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現時有超過1,200間創科企業落戶科學園,創科社群約1.9萬人,期望配合創科藍圖中所訂的目標,香港於2030年前,初創公司數量要達到7,000間,創科從業人員不少於10萬人,才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黃克強續指,科技園公司除了培育具優良發展潛力的初創企業,同時透過發展氣候科技生態圈,致力於在2045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協助香港政府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外,我們全力支持政府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認為,政府推出吸引人才措施,短時間內已受歡迎是好事。他續指,未來10至15年,本港創科土地會是現時的4倍,人才的數量亦需要倍增,認同目前搶人才的方向,但如何優化則有待探討。 香港科技園公司人才及人力資源總監黃秀麗表示,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1年的創科人才空缺達到31.9%,且從事科技行業起薪點高,不少創科公司亦不看重應聘者本科出身,更看重的是對行業的熱誠,形容創科行業「有錢途、有前途」。黃秀麗表示,目前科學園已經進行招聘路演計劃,將會陸續到新加坡、美國矽谷、西岸等城市大學宣傳,吸引學生到港從事創科,計劃亦受到園區公司的歡迎。她指出,去年有4,000人參加科學園舉辦的創科職業博覽會,希望今年數字可再創新高。 微電子中心預計於2024年啟用 香港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博士表示,微電子產業潛力無限,我們正於元朗創新園興建微電子中心,為相關產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施,預計於2024年啟用。同時三個創新園的整體租用率達94%,我們會根據早前定下的八大原則,挑選新企業伙伴落戶,善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 延伸閱讀:賀一誠訪香港科學園 冀加強港澳合作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