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利用數碼科技促進包容性增長

隨著新冠疫情出現,全球數碼經濟正面臨一個分水嶺。疫情加速了企業和消費者轉向數碼營商及支付工具,但同時又拉遠了那些能夠和未能接觸到數碼工具和技術的人之間的距離。 在亞太區,朝向數碼未來的趨勢更為明顯。各種如數碼貨幣或電子錢包等新興支付方式的應用在各地蓬勃發展,這很大程度促使區內電子商貿在2020年急增了16%[1]。此升勢伴隨著Web 3.0的來臨,包括人工智能、雲計算、擴增和虛擬實境、3D 設計等新技術的融合,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將科技應用到未來之中,尤其在分散式金融和開放銀行服務方面。 這種數碼經濟中的快速轉變如預期般備受歡迎。新技術讓人們能夠以更快捷、更便宜和更方便的方式轉移資金,同時為企業及消費者提供更多銀行服務及支付選項。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提高警覺。一些缺乏新興技術支援的地區將可能面臨財務差距擴大的風險,進一步排擠已被剝削的一群。因此,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在繼續善用數碼經濟優勢,同時也要追求一個更宏大的目標:包容性增長。 應對財務及數碼差距 簡單來説,包容性增長指為所有人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平等獲得教育和醫療保健等基本服務的權利,以及幫助降低貧窮率。普及金融──平等獲得金融服務的權利──是包容性增長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數碼世界,由於許多金融活動都在線上進行,金融和數碼包容性的關係將越來越緊密。 據統計,全球有17億人口和小企業負責人缺乏金融服務支援[2],而這數據在越接近我們的地區越明顯。以東南亞為例,6.7億人口中約一半沒有銀行戶口,也沒有渠道獲取金融產品,另外有18%的人沒有得到足夠的銀行服務,他們除了銀行戶口外缺乏其他支援[3]。同時,世界有接近一半的人口被自動排除投入新興數碼經濟,這加大了Web 3.0時代下的財務差距。根據2021年的聯合國報告[4],有37億人仍然無法連接互聯網。在發展中國家, 超過80%的人口仍然未能上網。 數碼差距為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後果。以中小企為例,它們是亞太區的經濟支柱,佔所有企業總數96%以上。單計香港,便有超過340,000 家中小企,合共聘用了約 45% 私營機構僱員。不過,由於網絡基礎建設不足、數碼素養處於低水平或資金短缺等原因,現時仍有大量中小企未能受惠於數碼經濟。 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技術 新興科技可以怎樣縮窄這些差距,並對包容性發展作出貢獻?首先,我們應避免將科技視為靈丹妙藥。如果科技不能解決人們和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或無法讓有需要的人獲取或使用,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我們應該把科技視為能夠實現解決方案的條件,而不是解決方案本身。 促進包容性增長的關鍵是增加對數碼工具及平台的接觸渠道,和提供人們所需的數碼知識技巧,讓他們最有效地利用科技。Mastercard承諾在2025年或之前幫助10億民眾轉型至數碼經濟[5]。我們的願景是透過最大限度的技術和合作夥伴關係,為企業和社區提供援助、見解和接觸機會。 這正是日益廣泛應用安全、開放銀行軟件所帶來的作用。數碼平台有助提升透明度,讓貸方深入了解中小企過去的表現,以評估其風險和信譽。就如Mastercard與 Kionect正在肯尼亞進行的服務,主要針對以現金交易為主、並缺乏申請貸款所需之財務記錄的微企業。透過為他們提供電子交易數據記錄,零售商便有資格申請微型貸款,從而協助拓展業務。 歸根究底,雖然我們樂見科技進步和數碼經濟進化,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科技去克服金融和數碼包容性等問題。隨著我們邁向數碼化程度更高的Web 3.0 時代,必須持續發掘能夠服務新市場、改善消費者體驗,及真正讓人們獲得更平等生活的技術和應用場景。 作者:凌海(Mastercard 亞太區聯席總裁) 備註 [1] https://recordtrend.com/electronic-commerce/e-commerce-in-the-asia-pacific-region-will-grow-by-16-in-2020-from-forrester/ [2] https://www.unsgsa.org/financial-inclusion [3] https://www.macquarie.com/au/en/perspectives/delivering-digital-financial-inclusion-in-southeast-asia.html [4] https://www.un.org/press/en/2021/dsgsm1579.doc.htm [5] https://www.mastercard.com/news/ap/en/newsroom/press-releases/en/2020/may/mastercard-builds-on-covid-19-response-with-commitment-to-connect-1-billion-people-to-the-digital-economy-by-2025/  [...]

博客

曾鳯珠:電子消費券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疫情加速全球數碼化趨勢,電子支付將成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出,推動電子支付服務有助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節省營運成本以及推動產業的轉型及創新。電子支付令整個採購及付款的過程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用戶透過電腦或手機簡單快捷地付款、理財、投資,使生活變得更輕鬆方便,而商店亦同時開拓了網上新市場,可謂商機處處。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展開,香港經濟在下半年有望逐步復蘇,筆者樂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二月《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五千元電子消費券計劃,在大幅刺激本地消費的同時,緊貼數碼化時代趨勢,為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注入新動力。 在連續兩年過千億元赤字的壓力下,政府推出了這項規模達到360億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讓市民可用於光顧街市、快餐店、零售店,甚至網上購物,目的在於推動社會內循環,讓環環相扣的市民以至本地商戶廣泛受惠。香港政府在電子錢包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選擇透過八達通、支付寶香港、Tap&Go拍住賞以及微信支付這四大龍頭支付工具,向合資格市民發放五千元電子消費券,絕對是為創造香港經濟新亮點邁出了勇敢一大步。筆者相信這項政策不但能為民紓困、穩定內需市場,更可加速商戶拓展電子支付服務,推動市民從此習慣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電子交易,從而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發展智慧城市是近年各地政府的主流政策,內地「一機在手」已可支付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現金交易早已淪為少數,然而本港的電子支付發展卻相對落後。不過有見疫情令大眾傾向使用非接觸式付款,甚至減少外出購物及用餐,網購亦因而更為流行,令市民逐漸信任及習慣新一代電子交易方式。根據Worldpay的《2021 年全球支付報告》,2020年香港現金交易佔店內消費額9%,按年下降17%,預計現金結賬的使用率於未來四年將迅速下跌,電子錢包則預計會於2024年佔總交易額達36%,成為增長最快的店內付款方式,甚至可帶領本港在四年後正式進入無現金化時代。電子消費券的出現正正能為本港追趕電子支付發展的進度,鼓勵尚未接觸電子支付的商家及市民初嚐電子錢包的方便、安全與發展潛力,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是學習科技應用、強化「數碼素養」的最佳契機。當然,在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筆者期望政府亦能照顧長者、低收入人士、殘疾人士及數碼鴻溝一群的需要,才能兼顧用戶體驗及計劃成效。 電子消費券的用意固然很好,但坊間有不少聲音指出六億元行政費未免過於高昂。筆者認為這六億元行政費若只為發放五千元,定然很不划算,但政府甄選的四大支付工具均表示會將此項計劃所得的額外收益,以不同方式回饋商戶及市民,例如補貼及豁免商戶租機、交易及安裝費用,或為消費者提供額外的積分或印花優惠等,因此若營運商能將行政費用於協助市民及商家習慣新付款模式,推動本港電子支付迅速崛起,就可算是用得其所。筆者深信,這項政策的成功推行將會大大增加商戶及普羅大眾對電子支付的信心,為本港經濟復蘇展開電子消費的新方向。期待電子消費券盡快推出市場,讓香港人合力共建共享數碼化市場生態。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