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曾鳯珠:電子消費券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疫情加速全球數碼化趨勢,電子支付將成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出,推動電子支付服務有助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節省營運成本以及推動產業的轉型及創新。電子支付令整個採購及付款的過程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用戶透過電腦或手機簡單快捷地付款、理財、投資,使生活變得更輕鬆方便,而商店亦同時開拓了網上新市場,可謂商機處處。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展開,香港經濟在下半年有望逐步復蘇,筆者樂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二月《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五千元電子消費券計劃,在大幅刺激本地消費的同時,緊貼數碼化時代趨勢,為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注入新動力。

在連續兩年過千億元赤字的壓力下,政府推出了這項規模達到360億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讓市民可用於光顧街市、快餐店、零售店,甚至網上購物,目的在於推動社會內循環,讓環環相扣的市民以至本地商戶廣泛受惠。香港政府在電子錢包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選擇透過八達通、支付寶香港、Tap&Go拍住賞以及微信支付這四大龍頭支付工具,向合資格市民發放五千元電子消費券,絕對是為創造香港經濟新亮點邁出了勇敢一大步。筆者相信這項政策不但能為民紓困、穩定內需市場,更可加速商戶拓展電子支付服務,推動市民從此習慣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電子交易,從而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發展智慧城市是近年各地政府的主流政策,內地「一機在手」已可支付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現金交易早已淪為少數,然而本港的電子支付發展卻相對落後。不過有見疫情令大眾傾向使用非接觸式付款,甚至減少外出購物及用餐,網購亦因而更為流行,令市民逐漸信任及習慣新一代電子交易方式。根據Worldpay的《2021 年全球支付報告》,2020年香港現金交易佔店內消費額9%,按年下降17%,預計現金結賬的使用率於未來四年將迅速下跌,電子錢包則預計會於2024年佔總交易額達36%,成為增長最快的店內付款方式,甚至可帶領本港在四年後正式進入無現金化時代。電子消費券的出現正正能為本港追趕電子支付發展的進度,鼓勵尚未接觸電子支付的商家及市民初嚐電子錢包的方便、安全與發展潛力,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是學習科技應用、強化「數碼素養」的最佳契機。當然,在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筆者期望政府亦能照顧長者、低收入人士、殘疾人士及數碼鴻溝一群的需要,才能兼顧用戶體驗及計劃成效。

電子消費券的用意固然很好,但坊間有不少聲音指出六億元行政費未免過於高昂。筆者認為這六億元行政費若只為發放五千元,定然很不划算,但政府甄選的四大支付工具均表示會將此項計劃所得的額外收益,以不同方式回饋商戶及市民,例如補貼及豁免商戶租機、交易及安裝費用,或為消費者提供額外的積分或印花優惠等,因此若營運商能將行政費用於協助市民及商家習慣新付款模式,推動本港電子支付迅速崛起,就可算是用得其所。筆者深信,這項政策的成功推行將會大大增加商戶及普羅大眾對電子支付的信心,為本港經濟復蘇展開電子消費的新方向。期待電子消費券盡快推出市場,讓香港人合力共建共享數碼化市場生態。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