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博客

廖錦興: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香港的當務之急是「穩經濟、推創科、招人才」,首階段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獲得不錯成效,令人鼓舞。筆者倡議政府應「先用高才通止血、再用優厚條件留人才,更要深耕細作本地人才」。同時亦需關注海內外建立人才的培養計劃。   筆者早前曾與香港青年一同到上海同濟大學及其附屬中學交流。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學生來自全國不同省市,儘管對香港了解不深,但他們活躍主動,並出於好奇心,提出了許多關於民生、經濟、政治、法治等方面的問題,實在值得香港學生學習。 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當年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博士在上海主持創辦”Deutsche Medizinschule”(中譯:德文醫學堂),從此開啟了同濟大學的教學之路。 在過去116年的辦學歷程中,同濟大學注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同濟大學的全日制本科生1.8萬人、碩士生1.2萬人、博士研究生5,700人和外國留學生3,500人,並採用「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透過參觀同濟大學亦能了解上海同濟大學的歷史,走進同濟大學校史館大堂便看到牆上面的大學名字解釋:「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出自《孫子.九地》,這句話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在同濟大學交流中,筆者對一些獲得「追求卓越獎」的優秀學生的介紹印象深刻。這些表現出色的學生將會是創新科技的優秀人才,以下是幾位獲獎學生的介紹: 戴瀏(評委評語:科創不止 智行合一)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0級本科生,積極投身創新科技,曾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多篇高水準論文,包括業內公認的國際頂會、CCF-A類會議的CVPR。並曾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北京大學沿計算研究中心等機構擔任科研助理。曾獲商湯獎學金、同濟大學學術之星等榮譽,並作為核心負責人帶領團隊獲得「大挑戰杯」全國一等獎、「互聯網+」上海市金獎等獎項。此外,與師友聯合創辦極耕科技(LunarAI),並擔任首席執行官。 陳涵晟(評委評語:視覺及人工智能架起學術、工程和藝術的橋樑)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2020屆同濟大學優秀本科畢業生。碩士期間在人工智能頂級會議CVPR發表論文,獲CVPR 2022年最佳學生論文獎,受邀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平台進行學術報告,並擔任CVPR、ICCV、SIGGRAPH等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頂級會議的審稿人。本科期間作為車隊骨幹分子參加大學生方程式大賽,獲日本賽油車組季軍等獎項。先後在阿里巴巴達摩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實習。現正就讀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 筆者認為香港的創科界應把重點放在將創科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在同濟大學的優秀人才表彰中,外國語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楊晶晶在推動新文科成果轉化方面的經歷,令筆者印象深刻。楊晶晶是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全國金獎獲得者,同濟大學研究生中的學術先鋒。她實踐「新文科」發展理念,醫、文交叉,聚焦老齡化與語言衰退等國際前沿課題,成果豐碩,因此受到國際著名醫學會議邀請做主旨報告。 楊晶晶本身是位文科學生,在一次與導師到高齡社區調研時,認識到阿爾茨海默病症的傳統診斷方式成本非常高,且不利於社區普及,本身為一名老年語言學方向研究生的楊晶晶開始着手思考新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的5年,她花盡心思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內科和高年齡社區進行大量有關老年人語言認知數據的收集,利用前沿技術,尋找反映認知退化的語言標記物。同時,她也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症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在語言表達差異的地方,探索語言變化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完成了相關驗設計和數據處理工作,並在心理學SSCI期刊上發佈相關文章,以便找出識別和應對阿爾茨海默病症患者的創新方法,達到及早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由淺入深的愛國教育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廖錦興:以歷史為鑒 反思戰爭禍害

博客

廖錦興:以歷史為鑒 反思戰爭禍害

以巴衝突令生靈塗碳,雙方死傷枕藉。加沙地區遭受缺糧缺電的困境下,還要面對以色列的地面部隊的入侵。至截稿為止,自以巴衝突爆發以來,加沙有約8,800巴勒斯坦人死亡,當中有3,600是兒童,受傷者不計其數。巴勒斯坦人民欲逃無路,亦無力還擊。以軍的精銳部隊乘裝甲車和坦克入城,對抗就是以卵擊石,必定送命,但敵方殺到豈能不擋亦無法袖手旁觀,終於又不知有多少平民和戰士犧牲。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就像是現實版的悲劇電影,如古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所形容,巴方甘願犧牲生命的勇士在這世代彷彿只是電影情節,然而以巴這一強弱懸殊一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戰爭悲劇電影。   上月,筆者與33位香港青少年到上海交流學習,其中包括參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了解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歷程。體會到今天國家能有非凡成就與國泰民安,乃是先輩經過無數奮鬥和抵抗外敵入侵,並犧牲生命換來穩定局面,從而發展基建和民生經濟,非常值得中國人珍惜、致敬和感恩。 四行倉庫是在抗日戰爭中一處十分重要的地方。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日軍原本希望透過猛烈攻擊在三個月內佔領整個中國,卻遭中國軍隊頑強反抗陷入長期拉鋸戰。10月26日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中國軍人死守了四行倉庫四個晝夜,縱然死傷枕藉但亦無畏無懼,展現保家衛國敢於犧牲的精神。 而位於外灘黃埔公園內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建成於1993年,是為了緬懷自1840年以來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紀念性建築。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無言的豐碑,追念着由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驅。紀念塔環型的牆面鐫刻著上海百年來的革命鬥爭歷史,這兒是回顧歷史、追憶先烈的主要場地。讓小輩們學習中國烈士們的英勇抗敵的大無畏精神;讓長輩們將這段用鮮血換來的歷史永遠銘記心中。   先秦屈原的詩中《九歌.國殤》有兩句:「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形容在戰爭互相廝殺中的慘烈情況,殺得天昏地暗,威嚴神靈也震怒,將士殘酷殺盡後,屍首棄原野。當我們享受平靜生活的同時,亦要謹記這一片土地上曾有過不少的戰魂。當我們温飽安全時,別忘記地球的另一面,數百萬被戰火摧殘的人們正在面對缺水、缺糧、缺電。筆者祈求交戰雙方盡快停火止戰,避免衝突擴大至失控,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滬港交流 攜手同心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