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天津全力建設製造強市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對此,《「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根據中央作出的定位,天津是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該市正全力建設製造強市。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賦予天津「一基地三區」的定位,當中「一基地」是指「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根據《天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十四五」時期,天津重點推進13項重大戰略任務。首三項均與製造業相關,包括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着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堅持製造業立市。 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必須是研發製造能力強大、產業價值鏈高端以及輻射帶動作用顯著。要做到這目標,天津堅持製造業立市,着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升產業引領力和整體競爭力,打造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區。「1+3+4」體系是指「1」以信創產業為主攻的智能科技產業,目標是2025年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的銷售收入比重達30%;「3」培育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4」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四大優勢支柱產業,以及優化發展冶金、輕紡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天津計劃2025年形成10個產業集群,包括5000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裝備製造、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分別是3000億級集群;新材料、現代冶金、輕工紡織各自形成2000億級集群;生物醫藥、新能源則分別形成1000億級集群;航空航天產業500億級集群。 天津推出兩個三年行動計劃 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市,天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逾6%,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2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0%。除了五年計劃外,天津亦推出兩個三年行動計劃,分別針對強市建設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藉着設定多個短中期目標,快速高效地推動製造業。到2023年底,製造強市建設行動要完成4個目標──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綠色集約轉型加快。而「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亦分別要在2023及2025年底交出好成績。(見表一) 由於疫情防控影響,去年全國GDP只增長3%,次季更只有0.4%增長。天津不能倖免,GDP按年亦只增長1%。幸好,去年底中央陸續放寬疫情封控措施,今年全國復常,相信天津製造業將有更佳表現。天津兩個三年行動計劃要求今年完成5項量化指標,包括:①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7%;②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23.5%;③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4%;④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5%;⑤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則要保持年均增長10%。 2027目標工業總產值3萬億 一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率,雖然2021年增長8.3%,但去年不升反降2.5%,單靠2023年難以達到年均8.7%增長的目標。事實上,《規劃》只提出2025年工業加值。逾6%的年均增長率。去年疫情防控打亂了進度,今後3年天津仍可以做到年均6%的目標。 二是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雖然去年同樣低於目標,比重只佔23%,但前年達到24.1%,今年要做到23.5%難度不大。至於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過去數年一直保持10%增長,相信達標無難度。 最後是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4%及25%的目標,目前達標機會偏低。前者2021年只佔25.3%,去年數據未披露;後者過去兩年比重15.5%及14.2%,與25%目標仍有接近10百分點的巨大差距。 即使短期目標難完成,但無阻天津建設製造強市的決心。天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明,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將集中力量實施「十項行動」(見表2),當中「實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提出,到2027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近年發展受阻幸工業底蘊深 天津密集發佈文件開足馬力推動製造業,因2020年天津GDP總量40年來首次跌出全國十強。天津在《規劃》也坦承工業發展存在一些發展瓶頸,如基礎地位弱化,新動能「底盤」偏小,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鏈處中低端等問題。 雖然近年發展受阻,但工業底蘊深厚。天津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城市,41個工業大類中,天津佔39個;在207個中類亦佔191個。再加上,天津科教資源豐富,毗鄰北京可更好承接資源,又可輻射東北亞,因而擁有戰略優勢,這些基礎令天津建設製造強市更具底氣。 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並要求「把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做實做優做強」,「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並為全國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在這個轉型升級過程中,天津市必定能夠成為重要一員。 作者: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   [...]

博客

朱家健:看二十大報告尋財富密碼

黨二十大會議已完滿召開,近日中央宣講團成員到了香港,出席不同的中共二十大精神宣講會,為特區各界人士宣講二十大精神、國家與香港未來發展等議題。二十大精神為國家未來五年發展引領方向,宣講團任重道遠,需要向各界分享二十大會議的要點,把嚴肅的主題,透過文字、圖像、聲音帶到民眾,讓二十大會議內容落地,也讓香港各界知道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路向,繼而謀劃自己的前途。 宣講團是專業的團隊,在每次進行宣講活動前,需要瞭解聽眾的背景身份、教育程度、語言能力、學術水平、活動時間、舉行活動時段,因材施教,調整宣講的內容和長短,應用適當的生活化例子,因應場合和聽眾的吸收程度,臨場應變。然而,對宣講團而言,面對不同需要的聽眾,可謂駕輕就熟。 筆者其實已出席約二十場不同規模的實體、線上等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每次學習,溫故知新,有所啟發。活動組織者大多是愛國愛港社團、同鄉會、跨青年平台、黨團、工會、工商界、企業、專業界別等,也是在政商民間組織最活動的群組,他們的踴躍參與,是國家之福,也是香港之福。我們同時也須照顧到或被忽略的群組,例如過去鮮於瞭解國情的那群大學生、少數族裔人士、宗教等,其實,二十大精神除了要落戶愛國愛港的主流群眾,更要接觸到過去對國情冷漠,或未有渠道接觸國情的一群。打個譬喻,少數族裔是香港的持份者,為香港默默貢獻,個別少數族裔人士因不諳中文,而與我國國情絕緣。愛國愛港群體需要在香港建立以英語的宣講平台,有英文翻譯資訊,輔以官方註解,甚至乎,培訓英文宣講隊,如果可行,以英語、阿拉伯語或本地少數族裔使用的主要方言/語言,如烏都語 (Urdu)、泰米爾語(Tamil)、印地語(Hindi)、旁遮普語(Punjabi)、孟加拉語 (Bengali)、泰語、印度尼西亞語和尼泊爾語的翻譯內容作錄像宣傳。 面對小學生和長者,其實宣講內容重點和時間長短也要有所調整。每一名香港同胞也有責任去認識二十大精神內容,大廈業委會、屋苑互委會、家長教師聯誼會、學校家長義工、大學師友計劃、大學研究生會、大學校友會等也是合適的宣講平台,我們要善用「訓練宣講者」(TRAIN THE TRAINER)方式,讓政治信仰堅定、具資歷的宣講者,把二十大精神和國情知識,透過不同渠道帶給各界民眾,讓二十大精神宣講到達社區每一個角落。 朱家健 學研社成員、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 [...]

博客

洪為民:二十大報告對大灣區發展的啓示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他也提出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作高水平對外開放,「快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作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大灣區也要做好自己的內循環,做好雙循環的對接。要致力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參與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參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産效率,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並推動經濟的質與量的合理增長。筆者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要質與量並重,做好對外開放,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與世界現代化經濟接軌。   大灣區不單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也要協調和其他城市群的及展。大灣區不單要優化生産力布局,也要構建優勢互補與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作為國家對接「一帶一路」的窗口,大灣區要致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好「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國家「建設貿易强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協助國家建立更大更寬更深的對外開放格局。規則對接及制度銜接對大灣區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任務,可以透過與香港的對接與銜接與國際接軌。   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創新十分重要。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强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增强自主創新能力。」大灣區要配合國家政策,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事實上大灣區在科技發展上,一向表現優異。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2022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第二。粵港澳大灣區要根據二十大報告的要求,加快發展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十大報告亦提到「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人才强國戰略,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去完善人才戰略布局,並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灣區要對國家的「教育强國、科技强國、人才强國」的加快建設有所擔當,首先要做好教育。筆者認爲不單是高端人才的培育,做好中端技術人才的支撑也十分重要。我們既要有科研大學、高等研究院,也要有應用型的大學、高職技術培訓機構,以做好產學研的對接。大灣區不單要培育好自己的人才,也要吸引優秀的國際人才、亞洲人才在大灣區匯聚,做到「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十大報告也提到「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增强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國家不單要強化硬實力,也要兼顧「軟實力」,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大灣區兩個特區應肩負這個重要任務,我們要以不同方式去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與可敬的國家形象。大灣區也要發展好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協助國家主場外交,以及中華文化的國際交流。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加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二十大報告提到要「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大灣區的綠色經濟不論在轉廢為能、海洋經濟、現代種植方面,都有不少成功案例。筆者相信綠色低碳産業在大灣區將會更蓬勃發展。香港也有意與前海一同發展綠色金融。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也會發展生態經濟。   筆者相信作為以國際一流灣區為定位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現代化經濟、創新生態,以及國家「軟實力」建設等方面作出貢獻,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去奮鬥,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建議港人港企都要認真閱讀二十大報告的原文,了解自己可扮演的角色,為國家發展同出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