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Arts and the society:馮小玲.把藝術融入社區


在云云香港地產發展商中,以太古地產的藝術形象最為鮮明,而旗下於2008年開幕的ArtisTree作為一個綜合性表演及展覽場地,更扮演了重要的藝術推動角色。至近年太古坊進行重建,重新開幕的ArtisTree無論在軟硬件設施上均有所提升,進一步將藝術融入打工一族的生活中,並成功走進社區,太古地產市場推廣總監馮小玲談及有關細節。
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C:Capital CEO
馮:馮小玲(太古地產市場推廣總監)

C:在我印象中,第一代ArtisTree的面積很大,卻沒有太多細節上的設計,如今換成第二代,竟有種煥然一新感覺,兩者有很大分別。
馮:從全新ArtisTree的門口,你已可以看到很特別的設計,你會看到一條條的波派形木條,那是聲音的形態,表示從門口位置開始,將觀眾引進來。走進後,你又會看到整排密麻麻的「黑盒」,組合成一道牆,中間可以分開,讓觀眾走進去。那看似是黑盒表演場地,而我們便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平台,給予社會一個開放的空間,透過多元的藝術節目安排,藉此連結社會大眾。

C:我是ArtisTree的常客來的。ArtisTree於2008年開幕,當時是在康和大廈,所舉行的活動以視覺藝術為主,然而自選址於康橋大廈的全新ArtisTree於今年初開幕後,卻轉為以表演藝術為主,為何會有此轉變?
馮:新ArtisTree是太古坊重建計劃一部分,由過往大約15,000呎面積減至7,000呎,不過無論第一代或第二代,其實都是我的團隊一手一腳建立起來的,尤如我們親生的嬰孩一樣。第一代的ArtisTree,的確是以支持視覺藝術為主,因為場地夠大,造就了很多大型、國際級的藝術展覽之舉行。事實上,在第一代ArtisTree營運其間,我們便接觸了很多表演藝術圈內的朋友,並從中發覺到,原來一些中小型的藝術團體在香港是很難找到演出場地的,而表演藝術方面的製作費支出向來比視覺藝術高很多的,因此我們當時已跟他們商討,在ArtisTree遷移後重新再開時,希望可以幫到他們。新ArtisTree的面積是縮小了,但位置上更優勝,方便更多社區人士進來。我們亦添置了很多表演設施,由燈光、座位、地板,以至音響等,都是專業級的。我們希望在ArtisTree的支持下,他們可以減少製作費上的支出,令資源可以投放在表演上,有更好的資源分配。ArtisTree在性質上跟上一代沒分別,仍是一個多元空間,可以用來進行各種藝術活動,只是多了很多專為表演藝術而設的新設施,往後可以做更多表演藝術活動。

 

C:香港部分甲級寫字樓給我的感覺都是比較冰冷的,有些商廈的設計固然是上乘的,但那極其量只是工作的地方,但太古坊有點不同,除了藝術元素,還有定期舉行的藝術活動,以及讓在太古坊內工作的打工仔一同參與各類活動,整體呈現出很濃厚的藝術氛圍。
馮:我們其實不只是在起樓。對樓宇來說,除了硬件及管理完善外,更重要的,是上班人士在當中的生活質素,那是一種屬於心靈上的享受。在這個空間內,上班一族可以在午間拿著飯盒,走進ArtisTree內欣賞表演,令他們可在享受午餐之餘又可享受節目,如此氛圍,既令他們有個歇息的機會,同時又可藉著欣賞演出而擴闊自己的視野,並為日常工作注入正能量。

C:我尤其欣賞Project After 6 的意念。曾看過幾次演出,想不到太古坊內竟有如此多的能人異士。
馮:香港的打工仔,每日都只辛苦工作,其實很多人都擁有自己的興趣及才能,往往卻為了生計,將自己的才能掩蓋了。作為發展商,我們卻樂於提供一個平台,找來不同範疇的專業人士做導師,如表演藝術、烹飪、運動等,並將擁有共同興趣的打工仔聚攏一起,既可認識新朋友,又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由太古坊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攜手製作的原創英語音樂劇「Project After 6: Cube Culture」,就是一部以描繪香港辦公室文化為題材的原創英語概念音樂喜劇,由30位鰂魚涌區的上班族及居民擔綱演出,大家以數月時間進行綵排,最後完成演出,期間各參與人士的溝通及連繫,的確是很珍貴,而且又很好玩,令太古坊不只是一個上班的地點而已 。

Related Articles